一个特定的地域对于作家而言,一定是其“肉体与精神的根据地”,是其写作的“灵魂原乡”,譬如商州之于贾平凹,高密之于莫言。八公分村之于作家黄孝纪,也是建立在这样的价值和意义上的一个精神坐标。
八公分村是湘南的一个小山村,一条没有名字的小河穿村而过。村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耕种、养育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状态。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孝纪以其出生地八公分村为写作样本,细数乡村的农事劳作和生活,深情再现了一个村庄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以及余味悠长的乡土记忆,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中国乡存丛书”“八公分记忆”系列散文集。
新书《故园农事》是继《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之后的第三部。书中分了六个章节,分别是种田、作土、育山、养殖、手艺、农闲,开以散文形式立体化抒写乡村农事的先河,描绘了犁田、双抢、采药草、摘油茶、放牛、养蜂、打铁、补锅、弹棉被等近60种传统农事,展现了1970年至1999年这30年间的故事,也是八公分村的农业生活史。这些农事,有的已不多见,有的已被现代化器械替代,成了那个年代乡村的缩影。作家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把时代的责任感融于作品中,再通过六个章节描述的生活场景,让时代变化在关于湘南一个偏僻山村微不足道的农业叙事中,激起思想的波澜,由此形成横纵交错的骨架,使之带有全景性、史诗性和开放性。
《故园农事》没有宏大叙事的架构,没有刻意植入意识视角和道德评判,纯粹地书写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黄孝纪依旧是平坦的叙事,这种方式已形成了他的写作特色。当下乡土散文写作完全是一种非功利的写作,堪称精神的乌托邦。许多乡土作家在写这类文本时,完全是寄托于精神之上的一种书写。而黄孝纪另辟蹊径不落俗套,通过村庄农事,把与之相关的亲情、家人、血脉这些富有生存意义的情感轻松呈现出来,突出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情景,突出乡村特有的生存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方式,以明亮的底色来讲述农业与农村、农人与农事须臾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农事的根基和传统在一点点遗失,让作家在痛心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农业的未来思考。在垦山、摘油茶、打桐子、捡柴、守山、背杉树、挖锰石、采草药等篇章中,显现出村民对美好生活更高的期待。这些文字把八公分村人崇尚美好、崇尚幸福、崇尚劳动致富的精神特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家通过文字讲述农事,赞美故乡,一边尊重传统,一边摒弃传统。这种自我矛盾与悖论,恰恰带来了作品中荡气回肠般的撞击。
当乡村农事的记忆越走越远,一部《故园农事》如同一段乡村农事发展史,默默诉说岁月留下的故事。既有传统的守道之美,也有对苦难的敬仰之心,更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像一股强大的激流,激荡着读者的奋发之心。
一个打工文友告诉我说,阅读《故园农事》,他“看得见故乡的山,望得见村庄的水,记得住乡愁”。是的,一部《故园农事》留住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把岁月的感动留下,让我们一起记住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