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洪放:楔入乡愁的书写——读吴春富长篇小说《老街》

©原创 2022-09-21 17:07

1948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出版了著名的《乡土中国》,他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时隔70余年,我们再来理解费先生乡土中国的意义,不难看出:费先生对中国基层社会的定义,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哲学意义与情感共性。乡土中国,或者说乡土性的中国社会,至今仍能让我们流下情感的泪水,其实是乡土所孕育、成长和不断修正的乡土历史之魂魄、乡土传统之精神、乡土文化之灵魂。简言之,或许就是时下不断被人咏唱的“乡愁”。

乡土性的中国社会,因其特殊的乡土结构和乡土人情,所蕴含的“乡愁”便更加深刻、深入、深邃。生在乡土中国,没有人能够抵抗住时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浩大步伐,乡愁在事实上有与生俱来便已经深入血液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乡愁是我们对乡土文明怀念的一个出口,是我们血液中乡土文明因子的一次回溯。

那么,我们也可以在读完吴春富的长篇小说《老街》后,掩卷思考,回味那楔入乡愁的书写。诚然,吴春富的写作,也许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升到乡愁所具有的哲学高度,他只是一种自觉——对于老街的情感、依恋、怀想,交织成了他笔下最朴实的乡愁——他必须拿起笔来,写一直活在他心中的那些老街的房屋、店铺、石板路、井、土戏台,然后写在此生活与腾挪着的人、狗、鸟儿、树和草。他写这些,并由此构建了他心目中的“乡土老街”,实现了一次跨度长达60年的老街乡愁之旅。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其以历史真实与虚构双向建立的老街,都体现了深刻的乡土性,注定将会成就“老街”这一乡愁书写的重要文本价值。

在长篇小说《老街》之前,吴春富著有另外两本同样具有乡土社会书写性质的长篇小说《生产队长》和《长青洲》。作为一个作家,吴春富显然一开始就呈现了乡土写作的典型特征——他忠实并恪守着乡土传统,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主题选择以及叙事方式,他都首先从自己脚下的泥土写起。他是一个实诚之人,文字和故事,无法替他造假。事实上,他亦不需要任何造假。他几乎是赤裸着地写完了这三部长篇小说,然后又近乎虔诚地将它们奉献出来。而此三部长篇小说,已经确立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风貌。

老街踞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风云际会,动荡或者安逸,繁华或者衰落,是偶然,更是必然。这种偶然与必然,恰恰就是乡土社会中令人惆怅之处。春富说他要写老街,要写老街上的人和事,他这一发愿,便定下了这部长篇的基调。他是带着乡愁来书写的,他是看着夕阳来书写的,他是流着泪水来书写的。所以,这部长篇的第一个成功之处便是:情感丰沛、真诚、朴素。

通读《老街》,我总是禁不住想到一个词:热气腾腾。

热气腾腾的老街茶馆,热气腾腾的米饺,热气腾腾的细菜,热气腾腾的烟铺,热气腾腾的柴集,热气腾腾的鱼市,热气腾腾的澡堂……热气腾腾,多么宏大、亲近;又因为时光的远逝,这些宏大、亲近,被笼罩在热气腾腾之中。热气腾腾就是最现实最鲜活的生活,热气腾腾就是最简单最贴心的日子,热气腾腾就是最地道最触及时代根本的浮世绘。

而且,这部长篇小说的所有人物,似乎都活在这热气腾腾之中。三位战友——葛大宝、程旭升、赵小发,就每时每刻地浮现在这热气之中。他们的面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沉浮。有时,他们浮在热气之上,成为老街上的荣光与代表;有时,他们却又被强压到热气之下,成为草芥或泥土。老街生养了他们,却无法左右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看起来与老街的一草一木,互相关联;但深究起来,他们都只是时代大潮中的一粒微尘。运动来了,他们莫名地被批斗;运动走了,他们又莫名地成为老街权力核心中的一分子。即使三位战友中最老实最本分的赵小发,也在一次次的老街事件中,俯仰浮沉。因为偷着带回细菜,他被从沉默压向了更深的沉默。但小说最后,时代又将赵小发推到了热气之上,他成了大饭店的厨师,收入颇丰,悠然自足……当然,还有很多的人物,包括工作队的“眼镜”、茶馆里的小莲、机灵调皮的葛皮,还有耐人寻味的高新潮,这些人都在热气之中,悲、喜、苦、乐。

热气腾腾是否也是乡土社会的一种景象?读完《老街》,挥之不去的热气之中,我想起黄昏大野上的暮霭,想起清晨天地间的岚气,想起油灯浮现的光晕,想起梅雨季节老街上氤氲的水汽……

作家创作的地域性,往往决定了一个作家作品的总体走向与精神面目。春富长篇小说楔入乡愁的书写,我觉得是有底气、有坚持和有意义的。有底气在于他有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他生长在老街,与老街的人和事血肉相连。他懂得他们,甚至超过自己;他熟悉他们,如同熟悉自己。有坚持是一个作家的良好品质,向生活掘进,为乡愁书写,他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是在他故乡的丘陵山岗之间游走,他坚持着为那些逝去的或者还活着的乡愁人物立传,用他自己的话说:“过去有必要,在现今这个年代更有必要。”有意义中的意义,其实在长篇小说的文本中已经凸现。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忠实地记录了一片乡土,一条老街,一些人物,一个时代。

今年的春天,是过往无数个春天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春天。我们宅在家中,因为宅,思绪有时就会跑得很远。借着春富的《老街》,我仿佛再一次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那些瓦松、飞檐、穿枋、青砖、老店、车辙,还有街角一闪而过的人影,阁楼里安静的天光……春富把老街上的人物都唤醒了,然后,让他们一个个地出现在老街的风俗与变迁之中。这部小说,虽然以葛大宝等三位战友为主线,但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众多人物,同样鲜活生动,有的,就人物塑造来看,甚至超越了三位主要人物,获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功。比如高新潮,这个人物的小聪明与对机遇的把握,令人想到无数乡土“能人”;还有周小安,这个人物有小坏,而又胆小怕事。通过微小事件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中的冲突,最能见作家功力。

我一直以为,所谓序,必得有真感情,真见识,成真文章。现在,春富的长篇小说《老街》即将付梓,他也是从“热气腾腾”中犹豫着探出头,问我能否为他写几句,我答应了。我喜欢春富的为人,喜欢他的做事,喜欢他创作的诚实。我写下这篇小文,也算是对春富的致敬,对老街的致敬,对乡愁的致敬吧!


1948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出版了著名的《乡土中国》,他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时隔70余年,我们再来理解费先生乡土中国的意义,不难看出:费先生对中国基层社会的定义,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哲学意义与情感共性。乡土中国,或者说乡土性的中国社会,至今仍能让我们流下情感的泪水,其实是乡土所孕育、成长和不断修正的乡土历史之魂魄、乡土传统之精神、乡土文化之灵魂。简言之,或许就是时下不断被人咏唱的“乡愁”。

乡土性的中国社会,因其特殊的乡土结构和乡土人情,所蕴含的“乡愁”便更加深刻、深入、深邃。生在乡土中国,没有人能够抵抗住时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浩大步伐,乡愁在事实上有与生俱来便已经深入血液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乡愁是我们对乡土文明怀念的一个出口,是我们血液中乡土文明因子的一次回溯。

那么,我们也可以在读完吴春富的长篇小说《老街》后,掩卷思考,回味那楔入乡愁的书写。诚然,吴春富的写作,也许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升到乡愁所具有的哲学高度,他只是一种自觉——对于老街的情感、依恋、怀想,交织成了他笔下最朴实的乡愁——他必须拿起笔来,写一直活在他心中的那些老街的房屋、店铺、石板路、井、土戏台,然后写在此生活与腾挪着的人、狗、鸟儿、树和草。他写这些,并由此构建了他心目中的“乡土老街”,实现了一次跨度长达60年的老街乡愁之旅。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其以历史真实与虚构双向建立的老街,都体现了深刻的乡土性,注定将会成就“老街”这一乡愁书写的重要文本价值。

在长篇小说《老街》之前,吴春富著有另外两本同样具有乡土社会书写性质的长篇小说《生产队长》和《长青洲》。作为一个作家,吴春富显然一开始就呈现了乡土写作的典型特征——他忠实并恪守着乡土传统,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主题选择以及叙事方式,他都首先从自己脚下的泥土写起。他是一个实诚之人,文字和故事,无法替他造假。事实上,他亦不需要任何造假。他几乎是赤裸着地写完了这三部长篇小说,然后又近乎虔诚地将它们奉献出来。而此三部长篇小说,已经确立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风貌。

老街踞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风云际会,动荡或者安逸,繁华或者衰落,是偶然,更是必然。这种偶然与必然,恰恰就是乡土社会中令人惆怅之处。春富说他要写老街,要写老街上的人和事,他这一发愿,便定下了这部长篇的基调。他是带着乡愁来书写的,他是看着夕阳来书写的,他是流着泪水来书写的。所以,这部长篇的第一个成功之处便是:情感丰沛、真诚、朴素。

通读《老街》,我总是禁不住想到一个词:热气腾腾。

热气腾腾的老街茶馆,热气腾腾的米饺,热气腾腾的细菜,热气腾腾的烟铺,热气腾腾的柴集,热气腾腾的鱼市,热气腾腾的澡堂……热气腾腾,多么宏大、亲近;又因为时光的远逝,这些宏大、亲近,被笼罩在热气腾腾之中。热气腾腾就是最现实最鲜活的生活,热气腾腾就是最简单最贴心的日子,热气腾腾就是最地道最触及时代根本的浮世绘。

而且,这部长篇小说的所有人物,似乎都活在这热气腾腾之中。三位战友——葛大宝、程旭升、赵小发,就每时每刻地浮现在这热气之中。他们的面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沉浮。有时,他们浮在热气之上,成为老街上的荣光与代表;有时,他们却又被强压到热气之下,成为草芥或泥土。老街生养了他们,却无法左右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看起来与老街的一草一木,互相关联;但深究起来,他们都只是时代大潮中的一粒微尘。运动来了,他们莫名地被批斗;运动走了,他们又莫名地成为老街权力核心中的一分子。即使三位战友中最老实最本分的赵小发,也在一次次的老街事件中,俯仰浮沉。因为偷着带回细菜,他被从沉默压向了更深的沉默。但小说最后,时代又将赵小发推到了热气之上,他成了大饭店的厨师,收入颇丰,悠然自足……当然,还有很多的人物,包括工作队的“眼镜”、茶馆里的小莲、机灵调皮的葛皮,还有耐人寻味的高新潮,这些人都在热气之中,悲、喜、苦、乐。

热气腾腾是否也是乡土社会的一种景象?读完《老街》,挥之不去的热气之中,我想起黄昏大野上的暮霭,想起清晨天地间的岚气,想起油灯浮现的光晕,想起梅雨季节老街上氤氲的水汽……

作家创作的地域性,往往决定了一个作家作品的总体走向与精神面目。春富长篇小说楔入乡愁的书写,我觉得是有底气、有坚持和有意义的。有底气在于他有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他生长在老街,与老街的人和事血肉相连。他懂得他们,甚至超过自己;他熟悉他们,如同熟悉自己。有坚持是一个作家的良好品质,向生活掘进,为乡愁书写,他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是在他故乡的丘陵山岗之间游走,他坚持着为那些逝去的或者还活着的乡愁人物立传,用他自己的话说:“过去有必要,在现今这个年代更有必要。”有意义中的意义,其实在长篇小说的文本中已经凸现。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忠实地记录了一片乡土,一条老街,一些人物,一个时代。

今年的春天,是过往无数个春天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春天。我们宅在家中,因为宅,思绪有时就会跑得很远。借着春富的《老街》,我仿佛再一次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那些瓦松、飞檐、穿枋、青砖、老店、车辙,还有街角一闪而过的人影,阁楼里安静的天光……春富把老街上的人物都唤醒了,然后,让他们一个个地出现在老街的风俗与变迁之中。这部小说,虽然以葛大宝等三位战友为主线,但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众多人物,同样鲜活生动,有的,就人物塑造来看,甚至超越了三位主要人物,获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功。比如高新潮,这个人物的小聪明与对机遇的把握,令人想到无数乡土“能人”;还有周小安,这个人物有小坏,而又胆小怕事。通过微小事件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中的冲突,最能见作家功力。

我一直以为,所谓序,必得有真感情,真见识,成真文章。现在,春富的长篇小说《老街》即将付梓,他也是从“热气腾腾”中犹豫着探出头,问我能否为他写几句,我答应了。我喜欢春富的为人,喜欢他的做事,喜欢他创作的诚实。我写下这篇小文,也算是对春富的致敬,对老街的致敬,对乡愁的致敬吧!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