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占冠玮:回不去的屋脊岭

©原创 2022-08-22 16:30

屋脊岭其实叫五聚岭,又称五聚山,因顶似屋脊、峰分五系而得名。因桐城话“五聚岭”和“屋脊岭”读音非常接近,再加上五聚岭本就高峻陡峭,使得“屋脊岭”这个名字在当地比“五聚岭”叫得更响。 

神奇秀美的屋脊岭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登高、抒怀的绝好去处。而我登上屋脊岭却是另一番心境,因为岭下就是外婆家。 

上外婆家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幸福。记事起,每年正月拜年,父母会准备一副稻萝,一头装上拜年的礼品和日用品,一头是给我们坐的,手上还会牵一个。那时候只要能跟着去,出门前怎么保证都行,所以我被牵的机会较多。每次都是一大早就从家中出发,紧赶慢赶大半天时间,只要翻过屋脊岭就快到了。中间咱也会耍下赖皮,说走不动,父母为节省时间也会让我在稻萝里享受一下,但这时光短暂,因为更吃力。 

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我与三弟刚考完试,父母答应让我俩去外婆家玩几天。又赶上大表哥放假,三人一大早便出发,沿西大路,过巴铺、童铺,再到牛栏铺折转,就开始一路上山了。路很窄,山中树木葱茏,走在路上见不着天倒也阴凉,除了三三两两驮树的、挑柴的人,路旁少有人家,有时“嗖”的一声或上或下的响动,还真让人有点毛骨悚然。有些地方比较陡,只能低头看路。表哥是大学生,很健谈,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也不觉得路难走。到了一个大石头旁,表哥说坐一会吧,这时我看到石头缝间有许多小木棍撑在那儿,表哥说,你们也照样做,这是有故事的。 

坐在那,表哥开始侃侃而谈,屋脊岭,与潜山万仞山、官庄山齐名,峰顶有道教孙公寨遗址和传说中的公鸡毛驴墓,释灯禅师舍利塔也在上面,可以俯视山下的王屋寺。 

孙公寨山高路陡,很少有人去过。据说上面并排立有三座坟,中为孙公坟,右为公鸡坟,左为毛驴坟,坟前还有祭台和香炉。有石碑记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一段故事。是说,孙公在屋脊岭结茅庵修行时,自己很少下山。他有两个助手公鸡和毛驴,因为在一起朝夕相处,已通人性。它们下山化缘,到了善男信女的家,公鸡连叫三声,别人就把东西放进毛驴背上的背筐内;筐满,毛驴就驮着它回到孙公处。因为岭高路陡,毛驴总要在半山腰的岩石上歇伙,时间长了岩石也被磨平了,人们就管这块岩石叫“毛驴歇伙石”,并作诗:“化缘多辛苦,驮运上高山;此有歇伙石,暂歇再上山。” 

“是我们坐的这块石头吗?”我疑惑地问。表哥不置可否,笑笑说:“现在大家都叫这块石头‘撑腰石’,路过这里可以歇歇脚,再捡一根木棍撑在缝中,据说下山后腰不酸痛。” 

休息了一阵,我们开始翻屋脊岭,最陡处虽没有李白诗中所说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但确实很难走。这时肚子有点抗议了,走一步歇两步,好不容易才挨到了山顶。站在山顶上,回头已辨不出家在何方,倒见群山重叠,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俯瞰足下,连绵的山脊似屋脊又似牛脊,再看山下一片翠竹和几棵挂果的柿子树,就知道外婆家不远了。村庄内已经飘起了袅袅炊烟,我似乎闻到了饭香,来了精神,也不顾表哥劝告,连蹦带跳就到了。那时外公外婆都已去世,舅舅舅妈和老表们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外婆家的房子是串枋式的,上面有一层小阁楼,白天可以捉迷藏,晚上睡在那里也凉爽。玩了几天,有点想家了,就同舅妈说:“我们明天回了。”舅妈一家人再三挽留,看拗不过我们,说:“好吧,明天摘点豇豆带回家。”豇豆是山里的特产,到了我们家就是稀罕物,吃不完可以把它焯水后晒干,逢年过节用来烧肉又是一份上等好菜。 

一觉醒来,看着一担有几十斤的豇豆,我不禁说出“不用这么多吧”,虽说是客气话,实则是怕挑不动。推辞一番后,我们只得挑起,刚开始倒也没啥,一上一下,有说有笑,一人一肩,两肩轮换。或许是目的地很明确,或许是归心似箭,半天工夫就到了山脚下。随之而来的是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沙子路,感觉比山路还难走,中午的阳光又烈,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似乎担子也越来越沉,人也越来越软,恨不得把豇豆扔掉一些。“弃之可惜、挑之无力”,不停换肩、不停歇脚,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回到了家,累成了一摊泥。 

打那以后我再也没翻过屋脊岭,后来可以开车去,再后来老表们也都在城里安了家。 

有时候想,何时再翻一次屋脊岭,但只是一念而过,下不了决心,抑或是缺少了儿时的诱惑,根本原因还是交通已经四通八达,出行无需徒步,真的有一天再翻屋脊岭也是一次户外健身活动了。 

回不去的屋脊岭只能留在记忆中!



屋脊岭其实叫五聚岭,又称五聚山,因顶似屋脊、峰分五系而得名。因桐城话“五聚岭”和“屋脊岭”读音非常接近,再加上五聚岭本就高峻陡峭,使得“屋脊岭”这个名字在当地比“五聚岭”叫得更响。 

神奇秀美的屋脊岭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登高、抒怀的绝好去处。而我登上屋脊岭却是另一番心境,因为岭下就是外婆家。 

上外婆家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幸福。记事起,每年正月拜年,父母会准备一副稻萝,一头装上拜年的礼品和日用品,一头是给我们坐的,手上还会牵一个。那时候只要能跟着去,出门前怎么保证都行,所以我被牵的机会较多。每次都是一大早就从家中出发,紧赶慢赶大半天时间,只要翻过屋脊岭就快到了。中间咱也会耍下赖皮,说走不动,父母为节省时间也会让我在稻萝里享受一下,但这时光短暂,因为更吃力。 

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我与三弟刚考完试,父母答应让我俩去外婆家玩几天。又赶上大表哥放假,三人一大早便出发,沿西大路,过巴铺、童铺,再到牛栏铺折转,就开始一路上山了。路很窄,山中树木葱茏,走在路上见不着天倒也阴凉,除了三三两两驮树的、挑柴的人,路旁少有人家,有时“嗖”的一声或上或下的响动,还真让人有点毛骨悚然。有些地方比较陡,只能低头看路。表哥是大学生,很健谈,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也不觉得路难走。到了一个大石头旁,表哥说坐一会吧,这时我看到石头缝间有许多小木棍撑在那儿,表哥说,你们也照样做,这是有故事的。 

坐在那,表哥开始侃侃而谈,屋脊岭,与潜山万仞山、官庄山齐名,峰顶有道教孙公寨遗址和传说中的公鸡毛驴墓,释灯禅师舍利塔也在上面,可以俯视山下的王屋寺。 

孙公寨山高路陡,很少有人去过。据说上面并排立有三座坟,中为孙公坟,右为公鸡坟,左为毛驴坟,坟前还有祭台和香炉。有石碑记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一段故事。是说,孙公在屋脊岭结茅庵修行时,自己很少下山。他有两个助手公鸡和毛驴,因为在一起朝夕相处,已通人性。它们下山化缘,到了善男信女的家,公鸡连叫三声,别人就把东西放进毛驴背上的背筐内;筐满,毛驴就驮着它回到孙公处。因为岭高路陡,毛驴总要在半山腰的岩石上歇伙,时间长了岩石也被磨平了,人们就管这块岩石叫“毛驴歇伙石”,并作诗:“化缘多辛苦,驮运上高山;此有歇伙石,暂歇再上山。” 

“是我们坐的这块石头吗?”我疑惑地问。表哥不置可否,笑笑说:“现在大家都叫这块石头‘撑腰石’,路过这里可以歇歇脚,再捡一根木棍撑在缝中,据说下山后腰不酸痛。” 

休息了一阵,我们开始翻屋脊岭,最陡处虽没有李白诗中所说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但确实很难走。这时肚子有点抗议了,走一步歇两步,好不容易才挨到了山顶。站在山顶上,回头已辨不出家在何方,倒见群山重叠,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俯瞰足下,连绵的山脊似屋脊又似牛脊,再看山下一片翠竹和几棵挂果的柿子树,就知道外婆家不远了。村庄内已经飘起了袅袅炊烟,我似乎闻到了饭香,来了精神,也不顾表哥劝告,连蹦带跳就到了。那时外公外婆都已去世,舅舅舅妈和老表们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外婆家的房子是串枋式的,上面有一层小阁楼,白天可以捉迷藏,晚上睡在那里也凉爽。玩了几天,有点想家了,就同舅妈说:“我们明天回了。”舅妈一家人再三挽留,看拗不过我们,说:“好吧,明天摘点豇豆带回家。”豇豆是山里的特产,到了我们家就是稀罕物,吃不完可以把它焯水后晒干,逢年过节用来烧肉又是一份上等好菜。 

一觉醒来,看着一担有几十斤的豇豆,我不禁说出“不用这么多吧”,虽说是客气话,实则是怕挑不动。推辞一番后,我们只得挑起,刚开始倒也没啥,一上一下,有说有笑,一人一肩,两肩轮换。或许是目的地很明确,或许是归心似箭,半天工夫就到了山脚下。随之而来的是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沙子路,感觉比山路还难走,中午的阳光又烈,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似乎担子也越来越沉,人也越来越软,恨不得把豇豆扔掉一些。“弃之可惜、挑之无力”,不停换肩、不停歇脚,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回到了家,累成了一摊泥。 

打那以后我再也没翻过屋脊岭,后来可以开车去,再后来老表们也都在城里安了家。 

有时候想,何时再翻一次屋脊岭,但只是一念而过,下不了决心,抑或是缺少了儿时的诱惑,根本原因还是交通已经四通八达,出行无需徒步,真的有一天再翻屋脊岭也是一次户外健身活动了。 

回不去的屋脊岭只能留在记忆中!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