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陈家萍:每一棵草木都含情——读凌泽泉散文集《抒情的乡村》

©原创 2021-06-25 16:29

每个作家笔下,都有一个特定的世界,自然风物与精神灵性融为一体,比如沈从文,他笔下的湘西,那么富有人情之美。这种美,来自于故土实际风物,又超乎现实之上,是用精神幻化文字铸成的审美。凌泽泉新作《抒情的乡村》中的安溪村,便是这样一处美好所在:房前屋后的桃花、栀子花、石榴花、扁豆花,夏日青青的荷塘,堤上老牛的身影,稻花香里的蛙鸣,河坝里的鱼虾,雪后的山峦……一个个特写镜头,一组组田园牧歌。在他的浅吟低唱中,如此婉约,如此豁亮。 

看到最后,竟然不知该羡慕安溪村这方热土,养育出一位为它折腰的才子;还是该羡慕凌泽泉,拥有一方故园,拥有一段奢华的乡村记忆。或许,这是一种天然的合拍,安溪村幸有这样一个人,一个人幸有这样一方水土,地因人而鲜活,人因地而灵动。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渠,赐予少年以一颗温柔敏感的心,光风霁月的情怀,慢时光洇染出的蓝印花布一样低调华贵的人生底色,带着这些行走在都市,人生似乎格外不一样:对四时节气,对日月山川,比别人多一份敏锐。在世界行走一圈,归来还是少年的情怀。乡村少年的心灵是用草木哺养大的,所以,他的远方是故乡,他的诗是炊烟和蛙鸣。对野外,对清风明月,格外多一份亲近,多一份惦念。 

凌泽泉的文字里流淌着浓浓的乡野风情。《母亲的艾草地》《喷香的麦酱》《檐下腊味香》《腊月年光如激浪》……既是优美的风物图,又是民俗风情史。那每一束艾草,每一镰稻米,每一缕炊烟,都站在恰当的位置,都站成最美的风景,都不容错过和辜负。 

用眼睛一行行去捕捉这样的文字,心顿时安静下来。一颗心抽离出去,飞越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置身故土,就像赤脚亲近泥土一样,心即刻被熨平,饥渴的心灵即刻被哺养。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真的需要时时抽离,借用优美的文字,完成自我救赎。 

《抒情的乡村》共有五辑:《槐花细细开》《蛙声筑楼》《秋色斑斓》《冬阳和暖》《时间有痕》,以农历节气的时间线贯穿全书,文字里有光,抒情就是咏叹。读起来脉络清晰、眉清目秀,处处可见写作者的用心、匠心。 

在作家的笔下,远去的乡村是可以用文字挽留构筑的一个审美世界。凌泽泉将一个节气分明、农事繁忙的乡村,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新颖的角度,透过文字之美,再一次重新审视脚下的这方热土,以及土地上丛生的一草一木。可以说,他在着意叙事的同时,也饱蘸着抒情的浓墨。叙事就叙得妙趣横生,抒情就抒得恣意汪洋。尤其是他用生花妙笔铸就的五彩斑斓的抒情笔调,更是对心灵的诗意熏陶。 

散文要有一脉静气,作家要有一颗静心。这是一部静心写就的作品。《布谷啼播》《且赏春山,且听鸟语》《夏荷浮翠》《瓜豆闹秋》《山菇撑伞》……读之有静气,感到四时有序,人生有信。一切历历分明。凌泽泉的文字画面感很强,意象纷呈,极富审美情趣。“犁铧般穿梭在村庄和田野之间的布谷鸟,揿响节气的铃声,催促种子出发,它们不也是从高远的云朵中撒下的一粒粒种子吗?”这样的文字似乎在逻辑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意外,令人惊喜。这样的文章,适合泡杯香茗,慢慢品读,通篇好像是在刺绣,无一处不精美,无一句不隽永,心仿佛变成燕子,借助文字飞啊飞啊,飞过关山万重,抵达文字所构筑的那个钟灵毓秀的疆域——那既是特定的地理坐标,也是空灵的精神世界。 

那些花啊草啊,你疑惑,都是被乡村少年用温柔的目光抚触过的,格外灵性。当凌泽泉选取这些景物,把它们铺陈在纸上,他的目光一定很柔和,他的心一定很安静。他与它们隔空而望,彼此心生喜悦。 

青春无暇,少年无邪。时下人多满足于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海量信息充斥,能静下心来阅读纸质书,心必须要安定;能写出安静的文字,必须“思无邪”。不被时代潮流裹挟,立定心意,守着孤独与寂寞,犁耕出自己的诗意,这需要勇气,需要定力,需要长性。这些,凌泽泉都有。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之际,他喜欢在白炽灯下静静地捧书,或者在本子上写作——他一直坚守着在纸上写字的习惯。固守自我,只为了守住初心,守住对文学的情怀。 

捧读《乡村的抒情》,感到山河浩荡,人间有情。乡村,维系着他浓得化不开的爱。文字,是最好的传递与抵达。



每个作家笔下,都有一个特定的世界,自然风物与精神灵性融为一体,比如沈从文,他笔下的湘西,那么富有人情之美。这种美,来自于故土实际风物,又超乎现实之上,是用精神幻化文字铸成的审美。凌泽泉新作《抒情的乡村》中的安溪村,便是这样一处美好所在:房前屋后的桃花、栀子花、石榴花、扁豆花,夏日青青的荷塘,堤上老牛的身影,稻花香里的蛙鸣,河坝里的鱼虾,雪后的山峦……一个个特写镜头,一组组田园牧歌。在他的浅吟低唱中,如此婉约,如此豁亮。 

看到最后,竟然不知该羡慕安溪村这方热土,养育出一位为它折腰的才子;还是该羡慕凌泽泉,拥有一方故园,拥有一段奢华的乡村记忆。或许,这是一种天然的合拍,安溪村幸有这样一个人,一个人幸有这样一方水土,地因人而鲜活,人因地而灵动。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渠,赐予少年以一颗温柔敏感的心,光风霁月的情怀,慢时光洇染出的蓝印花布一样低调华贵的人生底色,带着这些行走在都市,人生似乎格外不一样:对四时节气,对日月山川,比别人多一份敏锐。在世界行走一圈,归来还是少年的情怀。乡村少年的心灵是用草木哺养大的,所以,他的远方是故乡,他的诗是炊烟和蛙鸣。对野外,对清风明月,格外多一份亲近,多一份惦念。 

凌泽泉的文字里流淌着浓浓的乡野风情。《母亲的艾草地》《喷香的麦酱》《檐下腊味香》《腊月年光如激浪》……既是优美的风物图,又是民俗风情史。那每一束艾草,每一镰稻米,每一缕炊烟,都站在恰当的位置,都站成最美的风景,都不容错过和辜负。 

用眼睛一行行去捕捉这样的文字,心顿时安静下来。一颗心抽离出去,飞越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置身故土,就像赤脚亲近泥土一样,心即刻被熨平,饥渴的心灵即刻被哺养。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真的需要时时抽离,借用优美的文字,完成自我救赎。 

《抒情的乡村》共有五辑:《槐花细细开》《蛙声筑楼》《秋色斑斓》《冬阳和暖》《时间有痕》,以农历节气的时间线贯穿全书,文字里有光,抒情就是咏叹。读起来脉络清晰、眉清目秀,处处可见写作者的用心、匠心。 

在作家的笔下,远去的乡村是可以用文字挽留构筑的一个审美世界。凌泽泉将一个节气分明、农事繁忙的乡村,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新颖的角度,透过文字之美,再一次重新审视脚下的这方热土,以及土地上丛生的一草一木。可以说,他在着意叙事的同时,也饱蘸着抒情的浓墨。叙事就叙得妙趣横生,抒情就抒得恣意汪洋。尤其是他用生花妙笔铸就的五彩斑斓的抒情笔调,更是对心灵的诗意熏陶。 

散文要有一脉静气,作家要有一颗静心。这是一部静心写就的作品。《布谷啼播》《且赏春山,且听鸟语》《夏荷浮翠》《瓜豆闹秋》《山菇撑伞》……读之有静气,感到四时有序,人生有信。一切历历分明。凌泽泉的文字画面感很强,意象纷呈,极富审美情趣。“犁铧般穿梭在村庄和田野之间的布谷鸟,揿响节气的铃声,催促种子出发,它们不也是从高远的云朵中撒下的一粒粒种子吗?”这样的文字似乎在逻辑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意外,令人惊喜。这样的文章,适合泡杯香茗,慢慢品读,通篇好像是在刺绣,无一处不精美,无一句不隽永,心仿佛变成燕子,借助文字飞啊飞啊,飞过关山万重,抵达文字所构筑的那个钟灵毓秀的疆域——那既是特定的地理坐标,也是空灵的精神世界。 

那些花啊草啊,你疑惑,都是被乡村少年用温柔的目光抚触过的,格外灵性。当凌泽泉选取这些景物,把它们铺陈在纸上,他的目光一定很柔和,他的心一定很安静。他与它们隔空而望,彼此心生喜悦。 

青春无暇,少年无邪。时下人多满足于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海量信息充斥,能静下心来阅读纸质书,心必须要安定;能写出安静的文字,必须“思无邪”。不被时代潮流裹挟,立定心意,守着孤独与寂寞,犁耕出自己的诗意,这需要勇气,需要定力,需要长性。这些,凌泽泉都有。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之际,他喜欢在白炽灯下静静地捧书,或者在本子上写作——他一直坚守着在纸上写字的习惯。固守自我,只为了守住初心,守住对文学的情怀。 

捧读《乡村的抒情》,感到山河浩荡,人间有情。乡村,维系着他浓得化不开的爱。文字,是最好的传递与抵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