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散学归来,锅巴香袅袅,在老屋氤氲。柴火灶一锅米饭,一锅炒菜。老母亲佝身添灶膛,起身上灶台,忙得不亦乐乎。
洗净切段的春韭,水盈盈鲜嫩嫩,翠绿俊拔,齐整地卧在斑驳的篾篮中。大铁锅菜籽油辣,青烟几缕,猛倒入,嗞啦啦一声爆响,快速翻炒,撒细盐,分把钟余,半生半熟,恰好盛盘,汤匙挖一团冻猪油拌匀,油润润,香喷喷,脆爽爽,生中带甘,熟里透鲜,嚼劲十足,美味可口。“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难怪诗圣杜甫他乡遇故友,一碟春鲜韭,痛饮十几杯,也难得一醉。可见,春韭里有味,更有情义蕴含其中。
惊蛰到,农事忙。头扎白毛巾,挽起蓝布袖,身染泥巴香,一看就晓得母亲刚从春耕的田间归来。不识字的母亲,做事特麻利,三下五除二,一顿素而不淡的饭菜上桌。农忙季节,更是麻溜与娴熟得很,撵着岁月跑。“饿了吧,开饭”,赶去喂猪的母亲招呼着。冬腌的蒸咸肉,配上清炒春韭,那饭径直是往肠胃里滚,酣畅淋漓,如画的春天从心间打开。如若配以金黄的土鸡蛋,或几片老作坊的薄千张,或河渠捞来的螺蛳肉,或入馅制作春韭盒,更添一份味蕾上的留念了。
老家多沙砾地,山塘边土沃多菜畦。开春,母亲甩开臂膀,挥舞山锄,垦地整块,平土撒籽,浇塘水,盖草木灰,静待一场暖阳霏雨,惊蛰隆隆,春韭苗尖便拱出地面,稚嫩鲜活,头顶草木灰,活像粘着泥巴的乡村孩童,憨态可掬。过几日,春阳沐浴,抖抖腰肢,韭苗绿油油地茁壮起来。远望,一畦韭早春先绿。
“披耸寻得晚花瘦,带雨翦来春韭香。”一场春雨,一发韭。家乡多种山韭,野生种,茎叶皆粗细,厚而不肥,苗而不纤,汁味略辣,少纤维有嚼劲,有药用价值,健脾开胃、温中舒筋,散瘀止痛。不像如今的大棚韭菜,叶大茎肥,一上锅多水汁,口味平淡。间隔几日,母亲便会割回一篾篮子青嫩的山韭,浇上兑水农家肥,撒上草木灰,山韭又泼皮地疯长,态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随它长,韭苔擎天,白花缀满,去花留梗,肉烹也极脆爽。春韭多,吃不掉送人情,或上街叫卖换油盐钱,当然最好的是爆腌爆吃,充当清晨上学山芋粥或白米粥的小菜。搁盐揉搓,入罐头瓶,或入土陶罐,一日掏出,色泽鲜艳,宛如碧玉。腮帮咀嚼,嘎嘣清脆,味甘辛辣,开胃提神,春天跃然在时光的味蕾上。
儿时闲暇,屁颠地跟着母亲,山地嬉戏,松土除草,浇水施肥,嗅花弄蜂,一半稚嫩,一半陶醉,习得粗浅农技,长得些许见识,融入乡土情愫。有人说,乡愁里不仅有乡情,还有味蕾上散落的记忆。至今那大菜——“九(韭)菜一汤”仍是我的至爱,倘若再置上一盘红烧家乡门前小河里捉来的小鲫鱼,那便是天下绝好的珍馐了。一畦春韭鲜,难忘一生的桑梓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