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徐天一 :临涣茶馆的烟火气

©原创 2021-03-08 16:06

一个明丽的春日,开车去了淮北临涣。临涣是千年古镇,《芈月传》中那个辅佐秦穆公的蹇叔,就是这里人。后来,作为大运河旁的一个大码头,它的茶馆非常有名。而它茶馆中的茶,绝不是我们现在喝的什么瓜片毛峰之类,而是棒棒茶,即摘下来的茶叶将叶片掐了后剩下的茶叶棒。 

如今,临涣的茶馆仍是这个古镇的一大招牌。步行街名就叫蹇叔街。 

其十字路口集中着好几座茶馆。都是好几层楼。楼上包间坐满了,楼下大厅坐满了,后来的人只好坐到外面廊下;廊下再挤不下,只好再扩展,坐到路边上来。一条小桌,按人数多少,或长或方。茶壶是紫砂大壶,铜钮,已磨得发亮,你刚一坐下,即有人给你送来。然后,按人数再给你配上几只酱紫色小盏。但无论人数多少,都是五十元一桌。配茶的是一味葵花籽,一味花生。假如你只想喝茶,不要这些东西,那也不行,既然收了你的钱,这些东西你不吃或吃不掉,可以带走。而装的器具也很特别,不是时下的什么盘碟,而是用竹篾编成的小簸箕。 

烧水的仍是土灶。在一楼的拐角,墙上一个“茶”字早已熏得焦黑。一个满脸深褶的老人靠坐在土灶旁,看着灶眼上的一排排水壶。此时,一壶水开了,壶嘴的热气喷薄而出。老人家见状,戴上纱线手套将其拎下来,灌入一旁的竹壳水瓶里;接着,给水壶补上冷水,又放在土灶上。如此反复。即便是几壶水同时开了,老人也是有条不紊,动作如行云流水。偶尔地,老人见火势变小了,就蹲下来往灶里添上几个煤球。这一趟忙完,老人家继续坐在那里,点上一支烟,表情木然,丝毫不受咫尺之外的喧闹所扰。 

相较于烧水老人的处变不惊,跑堂的店员,可就没那么轻松了:茶客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得记住每一桌是什么时候来的,有没有付过钱。更重要的是,得迅速地见缝插针给几十张茶桌续水。有桌子空出来了,还得及时收拾好以便安顿下一拨客人。正是年假,喝茶的人从四乡八镇赶来,乌泱泱的。这不,一桌刚坐下来,一位跑堂大妈扫了一眼,拿起几只土陶小盏,攥着一瓶开水,用小手指勾着一只茶壶,迅速送过去。顺带让客人扫了挂在脖子上的微信,付了茶水费。 

年轻的老板站在店堂中间,以保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既要招揽生意,还得往洗刷干净的茶壶里放好茶棒棒,把开水瓶一字摆好,以方便店员们及时招呼客人。如今的棒棒茶,也鸟枪换炮了,它已然是绿茶的梗发酵炮制而成的红茶,溢出来的味道有种香甜,倒出来的茶汤色泽沉厚,喝到嘴的味道没有苦涩,而代之以绵软醇厚。那天中午,我们在镇上吃了一些羊肉,喝了此茶,竟觉得它很是消食剐油。 

不过既然有茶馆,怎少得了唱曲儿的。几家都在一楼大厅辟一个角落,设置了一个“乐队”。所谓乐队,无非就是三五个会唱的会拉的会敲锣的村民凑合在一起。但基本上都有一个女的,而且担任主唱,拉琴或者敲锣的往往只是配角。问唱的是什么乐音,答曰淮北梆子。高亢激越,有着浓郁的本地风味,往往需要演唱者站着,而且要扯开了嗓子使劲吼。这使得女主角要比那几位伴唱的用力得多,而她们往往年龄都比较大了。看她们那架式,不能不对她们心生佩服。几家茶馆好像都要用这种演唱来比气势招徕客人。她们唱的都是传统戏曲,一家用这个曲子,另一家则用的另一种装扮;一家用的是这个腔调,另一家则用的是另一种嗓门,相互在比着较劲。这个阵仗,嘈杂的街口,配合着来来往往的人声人影,颇有一番喜乐的感觉。 

与茶馆工作人员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茶客的悠然自得:紫砂茶壶,几只小盏,篾箕盛着的瓜子花生,摆上后,一伙人也不讲究什么,随意地嗑着,聊着,喝着。一位父亲,不停地逗弄着怀里的宝宝,也不知是不是在外奔波久了,如今趁着过年,终于能好好看看自己的孩子了。另一边,几个朋友则是喝茶打牌,不亦乐乎。对面,一位大伯坐在一个摊位上,喝口茶,吸口烟,也不知在想些啥。与我一桌的,是一对早已从百善煤矿退休的老夫妻。老人家说道,是他们的女儿,带着他俩来这里热闹热闹。聊得投缘,我用手机给老人家拍了一张合影,并用随身带的打印机洗了出来,送给他们。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 

茶馆热闹,其他的摊子也来凑热闹。有卖水果糕饼的,也还有难得一见的老手艺。一位老人家将弓套好,再将木块固定住,紧接着娴熟地来回拉弓,使其带着铁杆快速转动,再配合手里的锉刀,将木块打磨成形。之后再细细雕琢,做成一个个小葫芦挂件,或者精巧俏皮的吉祥小菩萨。如今,各式流水线,机械的普及已经让这类产品变得不再那么难得。但伴随着的,也是这类传统手艺的逐渐消失。或许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乡镇里,还能见着这些吧。 

这里的茶楼、茶品、服务,谈不上好与不好,但这里有的是难得的人间烟火气,多的是那种散淡的放松与随意。



一个明丽的春日,开车去了淮北临涣。临涣是千年古镇,《芈月传》中那个辅佐秦穆公的蹇叔,就是这里人。后来,作为大运河旁的一个大码头,它的茶馆非常有名。而它茶馆中的茶,绝不是我们现在喝的什么瓜片毛峰之类,而是棒棒茶,即摘下来的茶叶将叶片掐了后剩下的茶叶棒。 

如今,临涣的茶馆仍是这个古镇的一大招牌。步行街名就叫蹇叔街。 

其十字路口集中着好几座茶馆。都是好几层楼。楼上包间坐满了,楼下大厅坐满了,后来的人只好坐到外面廊下;廊下再挤不下,只好再扩展,坐到路边上来。一条小桌,按人数多少,或长或方。茶壶是紫砂大壶,铜钮,已磨得发亮,你刚一坐下,即有人给你送来。然后,按人数再给你配上几只酱紫色小盏。但无论人数多少,都是五十元一桌。配茶的是一味葵花籽,一味花生。假如你只想喝茶,不要这些东西,那也不行,既然收了你的钱,这些东西你不吃或吃不掉,可以带走。而装的器具也很特别,不是时下的什么盘碟,而是用竹篾编成的小簸箕。 

烧水的仍是土灶。在一楼的拐角,墙上一个“茶”字早已熏得焦黑。一个满脸深褶的老人靠坐在土灶旁,看着灶眼上的一排排水壶。此时,一壶水开了,壶嘴的热气喷薄而出。老人家见状,戴上纱线手套将其拎下来,灌入一旁的竹壳水瓶里;接着,给水壶补上冷水,又放在土灶上。如此反复。即便是几壶水同时开了,老人也是有条不紊,动作如行云流水。偶尔地,老人见火势变小了,就蹲下来往灶里添上几个煤球。这一趟忙完,老人家继续坐在那里,点上一支烟,表情木然,丝毫不受咫尺之外的喧闹所扰。 

相较于烧水老人的处变不惊,跑堂的店员,可就没那么轻松了:茶客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得记住每一桌是什么时候来的,有没有付过钱。更重要的是,得迅速地见缝插针给几十张茶桌续水。有桌子空出来了,还得及时收拾好以便安顿下一拨客人。正是年假,喝茶的人从四乡八镇赶来,乌泱泱的。这不,一桌刚坐下来,一位跑堂大妈扫了一眼,拿起几只土陶小盏,攥着一瓶开水,用小手指勾着一只茶壶,迅速送过去。顺带让客人扫了挂在脖子上的微信,付了茶水费。 

年轻的老板站在店堂中间,以保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既要招揽生意,还得往洗刷干净的茶壶里放好茶棒棒,把开水瓶一字摆好,以方便店员们及时招呼客人。如今的棒棒茶,也鸟枪换炮了,它已然是绿茶的梗发酵炮制而成的红茶,溢出来的味道有种香甜,倒出来的茶汤色泽沉厚,喝到嘴的味道没有苦涩,而代之以绵软醇厚。那天中午,我们在镇上吃了一些羊肉,喝了此茶,竟觉得它很是消食剐油。 

不过既然有茶馆,怎少得了唱曲儿的。几家都在一楼大厅辟一个角落,设置了一个“乐队”。所谓乐队,无非就是三五个会唱的会拉的会敲锣的村民凑合在一起。但基本上都有一个女的,而且担任主唱,拉琴或者敲锣的往往只是配角。问唱的是什么乐音,答曰淮北梆子。高亢激越,有着浓郁的本地风味,往往需要演唱者站着,而且要扯开了嗓子使劲吼。这使得女主角要比那几位伴唱的用力得多,而她们往往年龄都比较大了。看她们那架式,不能不对她们心生佩服。几家茶馆好像都要用这种演唱来比气势招徕客人。她们唱的都是传统戏曲,一家用这个曲子,另一家则用的另一种装扮;一家用的是这个腔调,另一家则用的是另一种嗓门,相互在比着较劲。这个阵仗,嘈杂的街口,配合着来来往往的人声人影,颇有一番喜乐的感觉。 

与茶馆工作人员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茶客的悠然自得:紫砂茶壶,几只小盏,篾箕盛着的瓜子花生,摆上后,一伙人也不讲究什么,随意地嗑着,聊着,喝着。一位父亲,不停地逗弄着怀里的宝宝,也不知是不是在外奔波久了,如今趁着过年,终于能好好看看自己的孩子了。另一边,几个朋友则是喝茶打牌,不亦乐乎。对面,一位大伯坐在一个摊位上,喝口茶,吸口烟,也不知在想些啥。与我一桌的,是一对早已从百善煤矿退休的老夫妻。老人家说道,是他们的女儿,带着他俩来这里热闹热闹。聊得投缘,我用手机给老人家拍了一张合影,并用随身带的打印机洗了出来,送给他们。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 

茶馆热闹,其他的摊子也来凑热闹。有卖水果糕饼的,也还有难得一见的老手艺。一位老人家将弓套好,再将木块固定住,紧接着娴熟地来回拉弓,使其带着铁杆快速转动,再配合手里的锉刀,将木块打磨成形。之后再细细雕琢,做成一个个小葫芦挂件,或者精巧俏皮的吉祥小菩萨。如今,各式流水线,机械的普及已经让这类产品变得不再那么难得。但伴随着的,也是这类传统手艺的逐渐消失。或许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乡镇里,还能见着这些吧。 

这里的茶楼、茶品、服务,谈不上好与不好,但这里有的是难得的人间烟火气,多的是那种散淡的放松与随意。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