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阳区建外街道光华里社区生活的时候,我认识了74岁的同乡张老太太。张老太太退休前曾多年担任一家报纸的副刊编辑,自己也写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诗歌《家乡圆子香》,既是怀念家乡的美味佳肴,又是向世人宣传家乡的美食文化。张老太太非常喜爱家乡圆子,总是为自己家乡有圆子这么一道佳肴而自豪,我与张老太太一样,道不尽对家乡圆子的钟爱。
确实,佳节思亲思乡。异乡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代替不了与家乡亲人团聚的情浓。故乡的山水村舍,小桥,老树,还有夕阳中冉冉升腾的炊烟,多少回,我梦回儿时的生活,闻到家乡圆子香。
曾几何时,圆子作为一道佳肴被搬上餐桌。带着疑问,我曾查阅过有关圆子的史料。《汉书》记载:“黄河、渭水、淮河之域,农人祭天,摆猪头等三牲,祈祷风调雨顺;长江东南沿海,渔人开船下海捕鱼之前,亦以猪头等三牲祭海,祈祷渔人平安归来。开祭时贡粘米饭团,为食。”又见清代作者梁逸在《孔庙祭祀》中写道:“祭桌摆有公鸡、鲤鱼、猪头,其三道菜为贡菜;小碗盛粘米饭,为贡食”。作者同时解释道:“公鸡(凤凰),代表天堂佳肴;鲤鱼(鱼中之王),代表海龙王的龙宫佳肴;猪头(肥肉),代表农人佳肴;粘米饭,人间最好美食。”可见,历代祭祀时用的粘米饭团或粘米饭,无疑相当于如今的圆子。
记得父亲在世时告诉我,圆子属于美食,本不属于菜肴。而后成了餐桌菜肴,传说有二。一说佛教信徒祭祀逝者亡灵时,或因亡灵之间时而为座次发生意见,导致心情不快。饱尝祭桌上的美味过后,却不知散发特有香味的粘米饭是做什么的,于是抓于鼻前闻上一闻,岂料粘米饭的“粘”液沾在鼻下,难以抹去。当即你抓给他闻,他抓给你闻,这一闻,都笑了,忘掉了刚才的不愉。二说鸡鱼肉都带生腥味,唯有粘米饭是熟食,被亡灵们称作“人间烟火味”。人们祭祀时摆上粘米饭,是为了满足逝者亡灵对“人间烟火味”的眷念。
我知道,今人钟爱圆子,已经不再是远古的迷信传说。首先是以“圆”谐音取意,图个吉利。即办事,圆圆满满;处事,顺顺利利;出行,安安全全。再之是以“圆”祈祷,求人办事,顺心顺意;家人小别,圆满归来;家人再聚,团圆欢乐。圆子上桌,是一种祈福,是一种心愿,是对实现夙愿的预祝,更是对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圆子作为一种美食,在人们的生活长河中,在进化,在演变。曾经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母亲见我们都喜欢吃汤圆,于是将提前泡好的粘米磨成粉浆,再用棉布裹些草木灰放到粉浆上,吸干粉浆水分,接着搓成汤圆。汤圆下到锅里,煮熟后,添上油盐佐料和白糖,再添加调味品。其时的汤圆香味浓,有粘性,口味地道,大人孩子,人人喜爱吃。我想,汤圆不就是圆子的后代吗?
在老家,村上凡是做喜事宴请客人,宴桌上都少不了鸡鱼肉等佳肴。当然,宴桌上偶尔也见到状如肉圆子的一道菜,人们不叫其“圆子”,而称为“丸子”。老家办喜事餐桌上要有圆子,是一种流传悠久的习俗。娶儿媳妇、闺女出嫁、孩子出世、新房落成、居家乔迁、子女考上大学、老人做寿、亡者出殡(或称白喜事)等,不管是在家中办酒席,或是到饭店酒店宴请客人,主人安排哪些菜时,首先点的就是鸡、鱼、肉、圆四道菜,而且圆子作为主菜,不可缺少。
家乡人会吃,而且吃有发展,吃有创新,吃出了乐乐欢欢,真正吃出了圆圆满满。如今餐桌上的圆子,已不再是以往单一的粘米饭圆子,常见的有油炸米粉圆子、千张大圆子、精肉汤圆子,统称为“三圆”。历数家乡菜肴食谱名目,圆子早已成为系列。荤圆子类有肉圆子、鸡圆子、鱼圆子;素圆子类有芋粉圆子、藕圆子、荠菜圆子、豆沙圆子;有香辣味,有清淡味,有麻辣味,有香甜味,有豆沙味。连佛家弟子们都不仅钟爱粘米饭圆子,而且制成了香喷喷的豆腐圆子。
圆子上桌,不可先于鸡鱼肉。原来,圆子的起初属于美食类,客人习惯先吃菜,后用食。每逢过节,家乡的老人们吃圆子时都很讲究。一般不讲“吃圆子”,而讲“吃元宝”。好客的主人用一双公用筷子,夹上一个圆子送到客人碗里,说:“拿一个元宝,祝你一年到头发大财!”家乡庐江、盛桥、冶父山一带,做喜事圆子上桌时,主人到门外燃放一挂鞭炮,意思是感激亲友光临,祝愿亲友合家欢乐;家中喜事能办得圆圆满满,得福于各路亲友鼎力相助。
如今,家乡圆子作为一种美食资源,早已被商家开发利用。在餐馆,在超市,精致的圆子让消费者随心所得。过年过节,到超市买些圆子回家,放在锅里煮熟就行,省工省事,经济实惠。家乡圆子香,常吃常常有;家乡圆子香,越吃越家常。身居异乡的我,几回回梦闻家乡圆子香,我的乡思缠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