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金志伟:桑园

©原创 2021-01-12 15:32

在小城所有的地名中,桑园是最有诗意的一个。 

桑,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据说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诗经》中写到桑的诗有十多首,最有名的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明写桑叶的肥泽丰润,暗寓年轻女子的丰腴美好。孟子也曾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由此可见,桑不仅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曾哺育过早期的华夏文明。 

早年的县城规模很小,特别是城北一带,比较荒凉。这里少有人烟,只有成片的桑树,俗称桑园。桑园一带平时没有什么人,只有到了阳春三月,一些采桑女踩着农历节气而来,再带一些鲜嫩桑叶而去。还有就是桑葚成熟的时候。桑葚,就是小城人说的桑果子。一些顽皮的半大孩子,从桑果子还未成熟时,就对枝头上那些果子垂涎了。桑果子还没成熟,就被他们摘得差不多了。只有那些被他们忘却的桑果子,才能熬到成熟的季节,熟透的桑果子没了往日的酸涩,有一种特别的甜美。 

据老一辈人回忆,20世纪30年代,庐江县长汪培实想在城内建一个体育场。找来找去就把地点定在了城北桑园一带,因为这里比较荒凉,只有一片桑园,住户较少。一年后,桑园变成了体育场。那年头,体育运动还是个新生事物。篮球、足球、跳高、跳远,这些对于小城人来说都是些新鲜玩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此更是兴趣盎然。热闹是真热闹了,但小城从此不见了陌上桑,也没了采桑子的甜蜜与快乐。 

半个多世纪后,县体育场迁至城西的三里岗一带,这个体育场就给了当时的庐江中学,变成了一个校内的运动场。 

桑园不在了,但桑园的名字还保存了下来。体育场对面,有个桑园社区。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将桑园社区和越城社区隔开,这条街也叫桑园街。 

几十年前,这里曾有一个桑园街女子小学。桑园街女子小学,是今天庐江县城关小学的前身。此小学与相邻的庐江中学堂系小城最早的学校,这两个学校也是我的母校,我的父辈们也曾在这里读过书。 

在我小时候,桑园一带已经没有一棵桑树了。桑园一带是县体育场,体育场的后面有一大块荒地,荒地的北边就是老护城河。我上初中时,一些同学间有矛盾了,总喜欢说:“敢不敢去体育场?”一段时间,去体育场是同学之间约架的标志。 

2000年,姑母从台湾回乡省亲。有一天,路过文昌路时,她指着文化馆对我说,这里原是金家祠堂,隔壁就是她曾经读过书的小学堂。她甚至还记得当年体育场后面还有几株桑树,一到春夏之交,树上还有一些桑果子,很甜。 

看着姑母的满头银发,我突然觉得她念念不忘的桑园,就是一个游子心中乡愁的坐标。怪不得有人把故乡叫做桑梓,桑梓之地,就是作家莫言所说的“血地”。恍惚间,心里突然掠过一首唐诗:“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桑树、梓树,这些家园的树,树大了,就成了根,就成了家园,成了故乡,成了心中绵长绵长的乡愁。


在小城所有的地名中,桑园是最有诗意的一个。 

桑,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据说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诗经》中写到桑的诗有十多首,最有名的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明写桑叶的肥泽丰润,暗寓年轻女子的丰腴美好。孟子也曾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由此可见,桑不仅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曾哺育过早期的华夏文明。 

早年的县城规模很小,特别是城北一带,比较荒凉。这里少有人烟,只有成片的桑树,俗称桑园。桑园一带平时没有什么人,只有到了阳春三月,一些采桑女踩着农历节气而来,再带一些鲜嫩桑叶而去。还有就是桑葚成熟的时候。桑葚,就是小城人说的桑果子。一些顽皮的半大孩子,从桑果子还未成熟时,就对枝头上那些果子垂涎了。桑果子还没成熟,就被他们摘得差不多了。只有那些被他们忘却的桑果子,才能熬到成熟的季节,熟透的桑果子没了往日的酸涩,有一种特别的甜美。 

据老一辈人回忆,20世纪30年代,庐江县长汪培实想在城内建一个体育场。找来找去就把地点定在了城北桑园一带,因为这里比较荒凉,只有一片桑园,住户较少。一年后,桑园变成了体育场。那年头,体育运动还是个新生事物。篮球、足球、跳高、跳远,这些对于小城人来说都是些新鲜玩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此更是兴趣盎然。热闹是真热闹了,但小城从此不见了陌上桑,也没了采桑子的甜蜜与快乐。 

半个多世纪后,县体育场迁至城西的三里岗一带,这个体育场就给了当时的庐江中学,变成了一个校内的运动场。 

桑园不在了,但桑园的名字还保存了下来。体育场对面,有个桑园社区。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将桑园社区和越城社区隔开,这条街也叫桑园街。 

几十年前,这里曾有一个桑园街女子小学。桑园街女子小学,是今天庐江县城关小学的前身。此小学与相邻的庐江中学堂系小城最早的学校,这两个学校也是我的母校,我的父辈们也曾在这里读过书。 

在我小时候,桑园一带已经没有一棵桑树了。桑园一带是县体育场,体育场的后面有一大块荒地,荒地的北边就是老护城河。我上初中时,一些同学间有矛盾了,总喜欢说:“敢不敢去体育场?”一段时间,去体育场是同学之间约架的标志。 

2000年,姑母从台湾回乡省亲。有一天,路过文昌路时,她指着文化馆对我说,这里原是金家祠堂,隔壁就是她曾经读过书的小学堂。她甚至还记得当年体育场后面还有几株桑树,一到春夏之交,树上还有一些桑果子,很甜。 

看着姑母的满头银发,我突然觉得她念念不忘的桑园,就是一个游子心中乡愁的坐标。怪不得有人把故乡叫做桑梓,桑梓之地,就是作家莫言所说的“血地”。恍惚间,心里突然掠过一首唐诗:“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桑树、梓树,这些家园的树,树大了,就成了根,就成了家园,成了故乡,成了心中绵长绵长的乡愁。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