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2024年7月18日至27日,淮北师范大学“‘大黄山’战略下万里茶道(安徽段)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社会实践团队”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丁晓娜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黄山市祁门县开展了以“行走万里茶道,共话祁门非遗”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通过调查万里茶道(安徽段)非遗情况,了解祁门非遗,感受非遗魅力,并结合专业知识,从保护性旅游开发视角提出非遗发展的建议,以实现万里茶道(安徽段)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共赢。实践团队以“五个一”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行走万里茶道,邂逅非遗之美
共护文化遗产,共谋发展思路。7月18日,实践团队赴祁门县开展调研座谈。会上,双方就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交流。通过座谈会,祁门县政府、文旅体局与实践团队加深了了解,明确了共同努力的方向,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体验多彩非遗,感受文化之美。在祁门县文旅体局及有关乡镇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队围绕“茶、戏、医、瓷、食”等非遗元素,先后体验了祁门傩舞、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州目连戏等国家级非遗,采茶扑蝶舞、嵌字豆糖制作技艺、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艺、安茶制作技艺、祁门蛇伤治疗、祁门胡氏骨伤科、徽州根雕等省级非遗,祁门傩面具制作技艺、祁门柴窑烧制技艺、祁门古建砖瓦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沉浸式体验万里茶道(安徽段)的非遗风采。
探访历史遗迹,领略文化魅力。实践团队参观了万里茶道(安徽段)的历史遗迹,包括祁门茶业改良场、梅南渡码头、祥大码头、阊江、洪家大屋、芦溪苏维埃人民政府旧址等,感受茶界泰斗砥砺前行的精神和祁门红茶的历史韵味,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精神,沉浸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
办好惠民实事,助力非遗发展
创作宣传视频,展现非遗魅力。实践团队围绕万里茶道(安徽段)各非遗的典型特点,挖掘最能表现非遗魅力的文化元素,制作了系列非遗宣传短视频,并发布在“共话非遗传承”视频号,让更多公众看到祁门非遗、了解祁门非遗。
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各方诉求。为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万里茶道(安徽段)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感受和看法,实践团队设计并现场发放了问卷,客观分析各利益主体诉求,从而找到症结,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当地非遗旅游发展。
阅读真人图书,共话非遗发展。真人图书是一种源自丹麦哥本哈根的阅读理念,也是实践团队打造的特色系列非遗传承人访谈活动,将非遗传承人的经历作为可供翻阅的书籍,在面对面的交谈分享中拓宽视野与见识,并获得启发。
实践团队先后访谈了非遗传承人汪尚锋、汪银花、王昶、陆国富、任仲滋、叶正初、倪赛华、汪镇华、戴李平、严君凤、戴海中、倪永松、胡永久、张疆模、张放、叶建华、江树财、谢润华等,并形成了系列真人图书报道。通过访谈,实践团队了解了各级非遗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传承人对未来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态度和看法,从而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模式与路径,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开展主题宣讲,弘扬传统文化
深入祁门当地,开展主题宣讲。由于万里茶道(安徽段)这一IP在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实践团队深入祁门当地,在西街社区、安茶博物馆进行了《跨越万里茶道 品味千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的介绍与宣讲。活动中,团队成员耐心解答参与者感兴趣的问题,还根据宣讲内容组织了知识竞答,参与者踊跃参与、争相抢答。通过主题宣讲、现场互动等形式,团队成员向学生和游客系统介绍了万里茶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强化“把非遗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保护与发展”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万里茶道(安徽段)IP的打造和传播。
线上非遗导游,弘扬传统文化。7月20日至21日,团队成员撰写了导游词,并以非遗导游的身份,在线上带领游客领略了傩舞、安茶、采茶扑蝶舞、目连戏等多彩非遗的魅力,弘扬了万里茶道(安徽段)的优秀传统文化。
绿水青山之间,传递文化魅力。祁门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目标,推动茶叶品质持续提升。实践团队在绿水青山之中,亲身体验了采茶叶和箬叶、摊青、炒青、揉捻、晾晒、烘干、编竹篓、包粽茶等环节,并将茶文化知识向游客进行宣讲,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团队成员在宣传茶文化中领悟文化魅力,在弘扬茶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建真言谋良策,赋能非遗创新
提出务实建议,推动文旅融合。在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通过对于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了解到了目前非遗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实践团队认为非遗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而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非遗,在保护性旅游开发方面给出了初步的看法和建议,从而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创作文创产品,赋能非遗创新。实践团队设计了积木采茶、安茶簪子、傩舞书签、祁蛇油纸伞、主题茶具套装、系列以祁门非遗为主题的笔筒或摆件、石雕砚台、手工瓷镇纸、目连戏团扇、根雕印章等文创产品,尝试将更多非遗的元素融合进合适的设计作品中,让传统融入现代,把非遗带入生活。
寻踪万里茶道,探秘祁门非遗。实践团队设计了课程名称为“沿着万里茶道领略祁门非遗”,主题为“行走万里茶道,感受祁门非遗”的为期七天的研学线路。线路涵盖傩舞、阊江、采茶扑蝶舞、目连戏、嵌字豆糖制作技艺、祁门蛇伤治疗、安茶制作技艺、祁红博物馆、祁门傩面具制作技艺、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艺、中国祁红科技博览园等。同时,作品也参加了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大赛。通过主题研学线路设计,打造“万里茶道”品牌,彰显徽风皖韵。
撰写调研报告,收获实践成果
开展每日一问,透析非遗现状。每日一问活动是每位成员根据当天的亲身实践经历,提出一个关于非遗发展的问题,而后团队成员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团队成员理清思路,创新思维。
书写实践心得,体会非遗传承。本次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对团队成员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团队成员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并通过实践心得表达自身的深刻感受。
完善调研报告,深化实践成果。通过调研,实践团队将以“大黄山”战略为背景,围绕万里茶道(安徽段)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撰写调研报告,以实现万里茶道(安徽段)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共赢,在提升当地旅游影响力的同时,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通过行走万里茶道(安徽段),实践团队走进了非遗、了解了非遗、零距离感受了非遗的无穷魅力。调研活动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成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挖掘和记录万里茶道(安徽段)非遗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致谢
感谢安徽大学漆小迅老师前期的帮助,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感谢祁门县政府副县长刘中华、党史办副主任章四海、文旅体局副局长方雯、博物馆副馆长鲁婷、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程启群、平安骨科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胡永久、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医师褚志敏、图书馆工作人员石扬、博物馆工作人员郑燕萍、平里镇双程村村委会党总支宣传委员胡志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安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严君凤和戴海中老师的全程陪同、协调和联络;感谢非遗传承人汪尚锋、汪银花、王昶、陆国富、任仲滋、叶正初、倪赛华、汪镇华、戴李平、严君凤、戴海中、倪永松、胡永久、张疆模、张放、叶建华、江树财、谢润华等抽出宝贵的时间配合实践团队进行访谈;感谢傩舞、采茶扑蝶舞、目连戏的众多演员让实践团队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姓名的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文:冯冰倩 贺焰婷 丁若楠 陈阳阳 韩惠敏 付蕾芹 丁璇 傅婧蕾 赵娟 王新敏 丁晓娜 /图:丁晓娜 陈阳阳/审核:李曼曼)
(来源:聊城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