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百万买的精装交付新房,这些墙面被他搞成这样,要全部拆了重铺,他不仅要赔我修复房屋的费用,他还得承担我房租租金、律师费。”房主小安指着满墙裂痕,情绪激动。
“这个美缝项目总包价才1800元,我辛辛苦苦干了两天活,得不到一分钱回报不说,难道还要倒贴几万块?”面对高额索赔,小周表示难以接受。
近日,一起因美缝施工引发房屋墙面损坏的承揽合同纠纷在肥西法院开庭审理。
墙面受损起纷争 修复方案成焦点
今年年初,小周承接了一个室内美缝项目,因技术欠佳,在施工过程中致使案涉房屋的墙面瓷砖受损,损坏瓷砖上百处。户主小安索赔不成,诉至法院,要求小周赔偿其损失三万余元。这笔费用给小周带来巨大的压力,他表示损坏的瓷砖可以进行修复,无需对所有墙面拆除重铺,对方要求拆除重铺的相关费用不应由自己承担。小安对此不以为然,并表达了对瓷砖修复后美观性、安全性、防水性等实际担忧,并坚称一些瓷砖的损坏程度已无修复可能,为达到整体效果需整体拆除重铺。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同意对方的方案,矛盾逐步升级。
实地勘验破僵局 细节中寻平衡
若按常规流程申请鉴定,虽能明确责任,却会加剧双方诉累。为实质化解矛盾,法官决定上门勘验,与双方当事人约定好时间,并让双方各自邀请专业人员陪同。现场对房屋所有墙面受损位置、面积、数量进行逐一确认,就受损程度以及修复方式向专业人员咨询,针对房屋墙面如何修复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对勘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拍照留痕。
共情调解促和谐 平衡权益化干戈
全面掌握墙面受损情况后,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向小周释明法律责任,引导其换位思考;对小安则强调修复方案的合理性,降低其心理预期。待双方态度缓和,法官组织“面对面”协商,提出折中方案。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当场化解。“房子终于能继续装修了!”小安感慨道。小周也如释重负,承诺积极配合修复。
从“坐堂办案”到“上门解纷”,变换的是纠纷化解场景,不变的是“如我在诉”的司法初心。肥西法院将进一步树牢“如我在诉”意识,持续做深做细做实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工作,全力促进息诉止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蒲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