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宁县三桥镇创新实践“五项工作法”,广泛动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村内之事村民提。“我们下月组的通组道路还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行,能不能想办法硬化一下?”在三桥镇金闸村下月组的一名群众家中,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通过“板凳会”的形式纷纷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
三桥镇将各村(社区)的“板凳会”作为社情民意收集站,通过镇村干部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以了解全镇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2024年以来,参加全镇“板凳会”的总人数已超过370人,收集来自群众的诉求与建议23条。
村内之事村民议。“村里当家塘的淤堵问题太严重了,咱得想办法治理啊!”湖滨村的“板凳会”上,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共同出谋划策。
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三桥镇坚持“村内之事村民议”,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凡涉及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首先由“板凳会”讨论商议,并成立了由村民代表、村干部等组成的“板凳议事团”,就乡村规划、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事项进行充分的商议,“板凳会”收集的23条诉求与建议中,已有20条得到了商议与答复,其余3条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村民满意度达到100%,努力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符合群众真实意愿,力求贴近群众生活。
村内之事村民定。“经过大家充分讨论,我们决定先启动当家塘的清淤工程,再逐步开展后续持久维护治理工作。”在充分听取湖滨村村民建议并进行了科学论证后,“板凳议事团”谨慎思考并结合村情实际,在会上作出决定。
三桥镇在“板凳会”的决策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对于村内需要商定的重大事项,更是通过“板凳会”充分商议、反复讨论、集思广益,最终形成共识后再决定并付诸实施。在湖滨村当家塘清淤工程实施过程中,湖滨村累计召开“板凳会”6场次,就工程实施中可能面临的14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商议解决方案,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村内之事村民干。“看,路灯修好了,道路清障也完成了,杂草也修剪了,我们中联村真是大变样啊!”随着一项项由“板凳会”议定的民生工程逐一落地,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乡村治理带来的实惠。
三桥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坚持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紧密结合各村(社区)群众的真实意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鼓励群众筹资筹劳,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党员、群众、志愿者齐心协力同上阵,形成了“分工合理积极干,自己家园自己建”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的质量,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做到惠及于民,真正做到服务到群众的心坎上。2024年以来,三桥镇党员、群众、志愿者累计参与处理大小事项27件,处理群众矛盾纠纷7起,有力提升了服务质效。
村内之事村民评。“这次路面整修效果挺好,平整了道路,方便了大家,希望以后村里多听听我们的看法。”南方村道路整修项目完工后,村民在“板凳会”上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说对才是真的对。”三桥镇始终坚守这一理念,并且通过“板凳会”的机制,不断发现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持续优化乡村治理方法,提升了总体的治理效能,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形成“村民信任政府,政府依靠村民”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三桥镇将深入挖掘并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潜能,鼓励广大群众踊跃投身乡村治理工作之中,携手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全镇广大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王琪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