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池州消息 近年来,青阳县杜村乡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实施“三有”法则,全面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服务触角有力延伸,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推动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魂、有序、有方,切实提升了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事前听,打造“有地可说”的建言平台。杜村乡积极打造村民说事亭,让村民百姓有地可说,确保实现群众事前建议和事后点赞的同频共振。注重说的广泛性。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广泛倾听民声民意,创新板凳会、屋场夜话等方式,搭建干群面对面沟通的“连心桥”。如该乡宗文村充分发挥“说事亭”效能,有效解决了人居环境整治中家禽的圈养问题。注重说的便利性。进一步拓展村民建言途径,畅通线上说事渠道,提高村民建议的便利化程度,通过不断完善“线上综合受理、乡村分类代办、办结上门反馈”的闭环式解决方法,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如上峰村在外务工人员,在微信群提出孤寡老人吃饭的问题,村党组织多方思考筹措,盘活老校舍,改建成爸妈食堂,解决了孤寡老人吃饭难的问题。群内村民也纷纷响应,捐钱捐物,为爸妈食堂的运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推进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爸妈食堂”居家养老新模式在上峰村的运行。
提前谈,制定“有事可议”的议事规范。杜村乡依托各村的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乡村能人等优势,明确议事内容和规则。注重议的规范性。如该乡红光村不断完善制定议事主题、召集程序、讨论流程、执行监督等议事规则,针对污水排放问题现场,邀请当地企业情缘谷漂流负责人亲临议事现场,共同议事,面对面说清想法,最终达成一致想法,由企业、村委会等多方出资共同修建排污沟。注重议的实效性。在议事现场,会及时形成议事结果,推动议事的成果转化。如该乡五阳村针对和美乡村建设问题,召集村民代表、施工单位共同商讨,对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元素、想法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五阳特色的和美乡村规划建设,得到了村民及参观人员的一致好评。
事后解,组建“ 有人可找”的解纷队伍。杜村乡不仅注重基层治理事前的民主议事,也重视事后的矛盾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紧紧围绕“特色化”“制度化”“融合化”,注重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努力构建起以村支两委为核心,村党员为骨干,村网格、志愿者为基础,群众广泛参与的村级治理体系。形成以村支部书记整体抓、“两委”班子成员具体抓、小组长协作抓、监督委员会审核审查的工作格局,凝聚了齐抓共管基层治理的工作合力。建好一支解纷队伍。深入挖掘乡村能人、“五老”人员,组建专业化解队伍,成立景龙调解工作室,确保村民遇到困难有人可找。用对一套调解方法。组织村“两委”、党员群众跟随模范调解员参加现场调解、学习调解技巧、分享心得体会等实践活动,切实提升村民群众维权意识。优化配强调解人员队伍,定期开展培训,邀请法院、检察院等专业人员到村讲解专业知识,助力提质升级调解工作,切实解决村民的烦心事、闹心事,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通讯员 吴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