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元红和她的父亲尹修平正在选取合适的原材料进行“巢湖树雕画”艺术创作。(资料图)
尹元红在指导女儿制作“巢湖树雕画”。(资料图)
尹元红和尹修平正在为巢湖市青年夜校的年轻学员上课。
巢湖市有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它的原材料来自大自然的树皮、枯木、腐树等,匠人以独特的民间手工传统技艺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在保持树材原始形态的基础上,使整个作品的原生态与艺术风格浑然一体,每块腐木都被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每件作品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树雕画”。
8月初,记者在巢湖市青年夜校的非遗课堂上,见到了“巢湖树雕画”代表性传承人尹元红。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巢湖树雕画”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个多月前,她刚被确定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深入学校社区授课
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生活
“老师您看看,我这里总是弄不好。”“胶不要抹太厚,否则粘上去的时候胶水会溢出来。”8月2日晚7点,在巢湖市少年宫的青年夜校课堂上,尹元红和父亲尹修平正在为10多位非遗爱好者授课。
在现场,尹元红向大家讲解了树雕画的制作技艺和制作过程,并手把手指导大家DIY一幅以中庙姥山岛为原型的树雕盆景作品。过程中,尹元红依次观察每个学员的画作,给出修改意见。“我觉得树雕画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一块块枯木经过老师们的妙手雕琢,呈现出油画的立体感、国画的灵气,还有浮雕的韵味,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学员张鹏看着自己的作品满意地说道。
“经常有人邀请我和父亲到学校、社区开设这样的非遗课程,我非常高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树雕画。他们是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他们的每一次学习与体验,都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尹元红对记者说。
曾经内心抗拒
最终还是接过父亲的班
尹元红的父亲尹修平出生于手工艺世家,是“巢湖树雕画”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元红虽从孩提时代就耳濡目染,但一开始并不想女承父业。
“制作‘树雕画’的过程极为繁琐。首先要捡拾树皮、树心、树根为原材料,尤以我们当地长期被溪水冲刷留下来的水柳、榆树枯木为佳,为了找到好的枯木,我父亲经常带我们在深山里一呆就是好几天。选好材料,要晒干浸泡、蒸煮、烘焙、定型,再根据画作需要对枯木进行切割、粘贴后,细细雕刻、上色,补景,最后再上油防腐、装框。林林总总,需要十几道工序,很辛苦。”尹元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树雕画,看到父亲为此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并不觉得有什么吸引力,她心中向往的还是外面广阔的世界。
1994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外地工作。“父亲对我一直有很大的期待,希望我能接他的班,找我深谈了几次,改变了我长久以来的观点。”尹元红最终答应了父亲,要把他的手艺传下去。
回来后,尹元红进入苏湾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树雕画的创新之中,和父亲陆续研发出牛角画、秸秆画等新产品。
在她看来,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才能赋予树雕画新的活力。“传统的树雕画以暖色调为主,我在创作中更多地增加了一些冷色调,在雕琢中也追求细致化,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尹元红说。
精习匠艺数十年
作品屡屡获奖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良,尹元红的树雕画技艺越来越成熟。近年来,她参与创作的树雕画作品在国内外的展览会上多次获奖。
2012年,尹元红携树雕画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旅游商品展”,受到欧美人士的广泛赞许与肯定;2017年10月,“树雕画”入选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7月,在全国妇联举办的“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上,尹元红获得安徽省传承组第一名、华东赛区第四名;2019年11月,尹元红获评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20年尹元红获得“合肥工匠”荣誉称号。
说到创作心得,尹元红告诉记者,创作的关键是要有开阔的想象力和足够的耐心。有时一件好的作品从构思、制作到完成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树雕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一模一样的原材料,在尊重自然、遵循天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做出来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尹元红笑着说。
尹元红享受着树雕画艺术的魅力和无穷的乐趣,也在作品中找到了自我。
传技艺也传记忆
盼老技艺绽放新光彩
要创新,就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最近几年,尹元红时常给年轻人上课或将树雕画作品通过节庆活动、展览等形式向公众进行展示,目的就是想把这门非遗技艺尽可能地传承下去。
因制作周期长、又苦又累还赚不到钱,愿意学习树雕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技艺传承一时陷入困境。“女儿王君玲从小就对树雕画很感兴趣,留学回来后,就一门心思研究树雕画技艺。儿子这两年也长大了,无意中聊起关于树雕画的一些事,没想到他也很感兴趣。”说起儿女们接续传承树雕画制作技艺的故事,尹元红的脸上充满欣慰。“虽然现在市场有所萎缩,但作为巢湖树雕画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将这项非遗好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今后我将多出精品力作,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的光彩,同时让更多人积极加入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尹元红表示。
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