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阳县乔木乡: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4-07-25 15:02

安徽网池州消息 绿色,是七月最明显的颜色,田野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青阳县乔木乡东源村通过党建引领,主要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方面着手,使农村逐步达到现代化生活的基本条件,农民具有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乡村充满和谐、和睦、安宁的氛围。

强基补短优环境——宜居。绿树成荫的村庄、干净整洁的道路、井然有序的庭院,这是东源村共建共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缩影。一是强化村庄规划体系建设。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东源村因地制宜,彰显村庄乡土特色,突出宜居宜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合理。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东源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申请相关项目,实施村庄道路硬化绿化、污水处理设施安装、节点美化亮化等,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98%、污水治理率60%,建设四好农村路23.32公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委托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管理村庄的垃圾清运,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成13个村民组的路灯安装,高质量打造建成4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和2个美丽家园。三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采取“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模式,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通过党员亮身份挂牌包户等措施,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全年累计开展卫生环保志愿者服务二十余次,清理乱堆乱放80余处,垃圾杂物10余吨,并推行“爱家净美”行动和爱心超市积分兑换。

因地制宜兴产业——宜业。产业旺,则乡村兴。近年来,东源村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致力实现村民共富。一是做好借绿生金大文章。借助乔木乡“九华黄精特色小镇”建设,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盘活林下资源,种植林下黄精200亩,带动周边60余户村民增收,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整合盘活村内零散闲置土地,种植30亩小蜜薯,并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园平台,将小蜜薯加工成粉丝、小蜜薯干等,形成完整产业链。二是做好村企合作大文章。大力推行“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一方面,合作社以山场入股企业,发展林下黄精种植,未来计划种植700—1000亩。另一方面,服务好种植大户,增加村民收入。将闲置土地以300元流转给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种植瓜蒌400亩,金银花400余亩,水稻2000余亩,带动400多户村民增收。

党建引领强治理——和美。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重点靠头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领头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班子队伍建设。为了增强支部软实力,村党总支书记注重从本次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役军人等人员中选拔,并优化“两委”班子结构,增强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龙头企业示范户”,共创建培育13户。并利用春节等重要时节结合成功人士返乡召开共谋家乡发展座谈会,群策群力收集意见建议8条,发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作用。三是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通过村民说事长廊、移风易俗馆、阳光服务站等议事场所,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共谋村庄发展,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并扎实开展乡风文明评议,评选星级文明户,建立清单制、积分制,引导群众用身边人管好身边事,形成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良好格局。(通讯员 徐小娇)

安徽网池州消息 绿色,是七月最明显的颜色,田野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青阳县乔木乡东源村通过党建引领,主要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方面着手,使农村逐步达到现代化生活的基本条件,农民具有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乡村充满和谐、和睦、安宁的氛围。

强基补短优环境——宜居。绿树成荫的村庄、干净整洁的道路、井然有序的庭院,这是东源村共建共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缩影。一是强化村庄规划体系建设。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东源村因地制宜,彰显村庄乡土特色,突出宜居宜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合理。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东源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申请相关项目,实施村庄道路硬化绿化、污水处理设施安装、节点美化亮化等,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98%、污水治理率60%,建设四好农村路23.32公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委托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管理村庄的垃圾清运,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成13个村民组的路灯安装,高质量打造建成4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和2个美丽家园。三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采取“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模式,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通过党员亮身份挂牌包户等措施,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全年累计开展卫生环保志愿者服务二十余次,清理乱堆乱放80余处,垃圾杂物10余吨,并推行“爱家净美”行动和爱心超市积分兑换。

因地制宜兴产业——宜业。产业旺,则乡村兴。近年来,东源村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致力实现村民共富。一是做好借绿生金大文章。借助乔木乡“九华黄精特色小镇”建设,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盘活林下资源,种植林下黄精200亩,带动周边60余户村民增收,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整合盘活村内零散闲置土地,种植30亩小蜜薯,并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园平台,将小蜜薯加工成粉丝、小蜜薯干等,形成完整产业链。二是做好村企合作大文章。大力推行“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一方面,合作社以山场入股企业,发展林下黄精种植,未来计划种植700—1000亩。另一方面,服务好种植大户,增加村民收入。将闲置土地以300元流转给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种植瓜蒌400亩,金银花400余亩,水稻2000余亩,带动400多户村民增收。

党建引领强治理——和美。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重点靠头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领头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班子队伍建设。为了增强支部软实力,村党总支书记注重从本次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役军人等人员中选拔,并优化“两委”班子结构,增强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龙头企业示范户”,共创建培育13户。并利用春节等重要时节结合成功人士返乡召开共谋家乡发展座谈会,群策群力收集意见建议8条,发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作用。三是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通过村民说事长廊、移风易俗馆、阳光服务站等议事场所,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共谋村庄发展,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并扎实开展乡风文明评议,评选星级文明户,建立清单制、积分制,引导群众用身边人管好身边事,形成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良好格局。(通讯员 徐小娇)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