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淮平原的中部,气候独特,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寿县历来为军垦民屯之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灌区水质清洁,稻田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为大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常年水稻面积260万亩,年产稻谷120万吨。寿县是国家水稻优势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寿县大米”素有“楚稻中秋熟,珠玑碗面浮”的美誉。
抚今思昔,让我们跨越时间长河,一起追寻“寿县大米”的品质成长之路。
回眸历史,“寿县大米”千古飘香
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举民兴修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泽润万顷良田,成就了楚国霸业。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记载,“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三国时期,曹操命名将邓艾在安丰塘屯田,以保障军粮,在当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说。
唐朝,寿春作为州府治所,是大唐的主要产粮区。
北宋年间,江淮大旱,宋真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大幅提高。王安石有诗赞曰:“鲂鱼鱍鱍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百姓生活富足的情景。
元代,寿春设立水稻提领所和芍陂屯田万户府,负责维修芍陂水利,屯田济军。
秦汉唐宋以来,安丰塘灌区沿用稻麦轮作模式,庚续千年优良基因,凝结出“寿县大米”粒粒珠玑。
继往开来,质量成就公用品牌
进入新时代,新农人用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庚续“寿县大米”优良品质,造福一方百姓。
政策加持,激发动力。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把“寿县大米”打造成为稻米行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科技赋能,甄选良种。一粒良种是美好希望的开始。寿县稻米行业协会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建“国家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协同创新联盟寿县示范基地”,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携手开展水稻优质香型抗逆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打造千亩种子繁育基地,从源头上为寿县大米甄选高端基因。
标准引领,保障品质。寿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以安丰塘灌溉区为核心的百万亩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制定《寿县大米 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寿县大米加工技术规程》,推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规范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机服务、统一加工销售、统一产品品牌“六统一”产业化经营模式,保障“寿县大米”品质一致性。
龙头带动,塑造品牌。寿县现有规上大米加工企业65家,省级以上大米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公司坚持创新和质量两手抓,建立从绿色基地种植→优质原粮仓储→先进设备加工→品牌高端销售的全流程标准化管控体系。拥有绿色种植、烘干、标准化低温储存、脱粒、色选等一体化、全流程可溯源大米加工产业链,始终坚持严把每一道工序,严控每一粒品质,让好品质一脉相承。
展望未来,续写“寿县大米”华章
面向未来,寿县将继续实施质量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寿县大米”标准化生产体系、现代化的储加体系、系统化的营销体系、规范化的质量体系建设,在推动质量兴粮、品牌兴粮,促进乡村振兴的宏伟实践中走出一条“新粮道”。
稻浪滚滚,“寿县大米”从二千多年的历史深处走来,在质量品牌引领下,正在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赵鸿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