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六安叶集姚李漫山红村:打造美丽乡村绘就幸福底色

2024-07-08 12:58

当前,当人们走进叶集区姚李镇漫山红村,一湾碧水环绕村庄,一座新建的漫山红大桥横跨汲河两岸,与青山、绿水、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夏日山村美景图。

打造宜居环境 建设美丽家园

近年来,漫山红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乡村建设标准,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文旅节点塑造等项目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当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是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漫山红干群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锚定乡村振兴时代坐标,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促进农村增“颜值”、群众提“气质”、产业升“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幢幢民居小院排列整齐,一排排绿化景观树生机盎然,一幅幅墙画栩栩如生,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从村口通到山顶直到每家每户,齐全的基础配套设施、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整洁干净,设施又完善,闲暇时,大家伙经常会在村里散步,到凉亭乘凉、聊天,带孩子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打打球,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村民陈贤富说道。

家园变美了,群众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该村还利用文化墙,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长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家庭等,培育文明乡风,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陈规陋习。如今,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一幅幅五颜六色、图文并茂的“道德画廊”,将原先“冷冰冰”的墙体变成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

“我们村将以坚持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围绕产业支撑、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村级治理,推进特色产业、乡土文化、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不断提升,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益林说。

发展特色产业 让青山变“金山”

山清水秀,炊烟袅袅,阡陌之间鸡犬相闻。进入梅子山脚下,一条条山路蜿蜒盘旋崇山峻岭之间,银色的光伏板迎着阳光闪闪发亮,像一条白色的巨龙盘旋在山坡与山顶间,宛如一幅幅崭新的山村画卷。眼下,百姓的生活条件更好了,生活环境也随之不断改善。近年来,漫山红村坚持贯彻落实乡村绿色生态振兴战略部署,深入学习实施了“138+N工程经验,除了3000亩一部分流转作为光伏基地外,艾冲组、下骆山等组把1000余亩山地流转作为中药材种植基地,培养了像王立堂等一批种植中药材产业带头人。为了带动山民共同受益,王立堂推行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增收模式,王立堂的以身示范提高了周边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对当地农户来说,不仅山地流转有租金、入股经营有股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出售药材有现金,一举多得。而且,药材种植让山民们鼓了“钱袋子”,走上了致富路。

弘扬文明新风 绘就幸福底色

山乡巨变,绿了山岗,富了村民。随着现代化文明生活方式改变,充分显示了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生活的提升。2022年,漫山红村两委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优秀村民组长、优秀网格长、优秀党员”表彰颁奖活动,表彰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家庭,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此外,还通过村规民约、从生态环保、卫生整治、尊老爱幼等几个方面作出规定,让村民们人人自觉养成美化村庄、美绿化环境的良好习惯,让文明的村风、淳朴的民风浸润民心

打造旅游景点 端上旅游“饭碗”

为了打造旅游景观,让山民们端上旅游“饭碗”。2024年,该村利用黄桃、板栗种植基地,利用山顶上银光闪闪的光伏资源,下骆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结合传说中的卧佛寺、白蛇洞、仙人打坐等历史故事、人文景观,与中共霍邱县第一届委员会诞生地李南楼等红色基地融合打造,呈现了集红色历史+旅游景点+绿色生态为一体的新格局。

据了解,近期,该村结合漫流河流域治理项目,水利部门投资300万元,在红色基地李南楼与下骆山交结合处,植树造林治理山坡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该村“借花献佛”因地制宜有机地结合项目优势,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旅游景点,一举两得。黄桃板栗采摘园近在咫尺,让游客来了一边采摘,一边观景,既有看头饱眼福,又有吃透饱口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上“金饭碗”,吃上“旅游饭”。

(程度厚)

当前,当人们走进叶集区姚李镇漫山红村,一湾碧水环绕村庄,一座新建的漫山红大桥横跨汲河两岸,与青山、绿水、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夏日山村美景图。

打造宜居环境 建设美丽家园

近年来,漫山红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乡村建设标准,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文旅节点塑造等项目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当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是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漫山红干群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锚定乡村振兴时代坐标,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促进农村增“颜值”、群众提“气质”、产业升“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幢幢民居小院排列整齐,一排排绿化景观树生机盎然,一幅幅墙画栩栩如生,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从村口通到山顶直到每家每户,齐全的基础配套设施、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整洁干净,设施又完善,闲暇时,大家伙经常会在村里散步,到凉亭乘凉、聊天,带孩子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打打球,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村民陈贤富说道。

家园变美了,群众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该村还利用文化墙,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长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家庭等,培育文明乡风,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陈规陋习。如今,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一幅幅五颜六色、图文并茂的“道德画廊”,将原先“冷冰冰”的墙体变成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

“我们村将以坚持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围绕产业支撑、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村级治理,推进特色产业、乡土文化、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不断提升,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益林说。

发展特色产业 让青山变“金山”

山清水秀,炊烟袅袅,阡陌之间鸡犬相闻。进入梅子山脚下,一条条山路蜿蜒盘旋崇山峻岭之间,银色的光伏板迎着阳光闪闪发亮,像一条白色的巨龙盘旋在山坡与山顶间,宛如一幅幅崭新的山村画卷。眼下,百姓的生活条件更好了,生活环境也随之不断改善。近年来,漫山红村坚持贯彻落实乡村绿色生态振兴战略部署,深入学习实施了“138+N工程经验,除了3000亩一部分流转作为光伏基地外,艾冲组、下骆山等组把1000余亩山地流转作为中药材种植基地,培养了像王立堂等一批种植中药材产业带头人。为了带动山民共同受益,王立堂推行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增收模式,王立堂的以身示范提高了周边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对当地农户来说,不仅山地流转有租金、入股经营有股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出售药材有现金,一举多得。而且,药材种植让山民们鼓了“钱袋子”,走上了致富路。

弘扬文明新风 绘就幸福底色

山乡巨变,绿了山岗,富了村民。随着现代化文明生活方式改变,充分显示了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生活的提升。2022年,漫山红村两委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优秀村民组长、优秀网格长、优秀党员”表彰颁奖活动,表彰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家庭,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此外,还通过村规民约、从生态环保、卫生整治、尊老爱幼等几个方面作出规定,让村民们人人自觉养成美化村庄、美绿化环境的良好习惯,让文明的村风、淳朴的民风浸润民心

打造旅游景点 端上旅游“饭碗”

为了打造旅游景观,让山民们端上旅游“饭碗”。2024年,该村利用黄桃、板栗种植基地,利用山顶上银光闪闪的光伏资源,下骆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结合传说中的卧佛寺、白蛇洞、仙人打坐等历史故事、人文景观,与中共霍邱县第一届委员会诞生地李南楼等红色基地融合打造,呈现了集红色历史+旅游景点+绿色生态为一体的新格局。

据了解,近期,该村结合漫流河流域治理项目,水利部门投资300万元,在红色基地李南楼与下骆山交结合处,植树造林治理山坡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该村“借花献佛”因地制宜有机地结合项目优势,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旅游景点,一举两得。黄桃板栗采摘园近在咫尺,让游客来了一边采摘,一边观景,既有看头饱眼福,又有吃透饱口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上“金饭碗”,吃上“旅游饭”。

(程度厚)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