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环巢湖消息 “昨天圩埂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我一夜没休息。”7月3日一大早,庐江县泥河镇党委副书记(挂职)高磊说。他的衣衫被汗湿了,但精气神很好,看不出熬夜的样子。
此时,他正在与泥河镇水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宛璠一起巡埂。“我们白天基本上都在圩上,晚上两个小时换一次人,轮流上圩埂。”高磊说。
天井联圩地处瓦洋河与黃泥河之间,北与黄陂湖毗连,总长18.4公里,泥河镇境内约14公里,下游保护农田有1.6万亩,泥河镇将这列为防汛的重中之重,在天井联圩成立了防汛指挥所,高磊担任指挥所的负责人。防汛分三组进行,高磊还带领其中一组开展巡堤除险工作,负责朱公圩排涝站至四新小学段。天井村做好物资品种、存放、联系人、运输车辆和调运预案“五落实”,有巡埂队员60多人、抢险队员30多人。泥河镇政府也安排了“山圩协作” 对口支援村大岭社区、洋河村、月形村和姚店村,共准备了互帮互助抢险队员近百人。自2022年天井圩的“三达标一美丽”水利建设项目得到落实后,圩埂道路硬化,交通便捷,“流动防汛”便成了此次防汛的特点。防汛船装满了木材、编织袋等防汛物资,随时调配。还配备装了沙石的“小车队”,方便除险。“我们在查到渗漏点时,就插上一支小红旗做标记,随后“小车队”进场除险。”高磊说。
高磊在渗漏点插上小红旗做标记
高磊负责这段圩埂长约七华里,一圈巡下来,有时候一小时都不够,他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宛璠穿的衣服自29号上圩埂以来已经有五天没换洗了。副镇长汪洋的老婆挺着大肚子给他送来换洗衣服。时间就是效率,自泥河镇政府6月29日发出驻村防汛的消息以来,60多名镇干全部驻村坚守各自阵地,活动半径是从指挥部到圩埂,一刻不偏离。
天井村还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进入巡圩队伍,发挥传、帮、带作用。今年75岁的夏则勇老人自1969年起就走上圩埂防汛,后来每逢防汛他都会参与其中。“我记忆中1969年发大水天井圩破了,当时下面是一片汪洋。那时候破了圩每家每户都要参加挑圩,现在条件好多了,物资足、人力大,效率高。”夏则勇说。
7月2日的一场大雨导致天井圩超出了警戒水位,原本安然无恙的圩堤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下午4.30,巡埂队员发现一处出现碗口粗的渗漏,水流已经让两边土壤软化了,情况比较紧急。高磊与有着一定防汛经验的天井村副主任汪昌林协商,一方面向镇水利站汇报,一方面调来“小车队”进行捣渗。最终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解决了安全隐患。(徐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