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魁龙展示作品《迎客松》。
梅魁龙展示木雕龙作品。
雕刻工具。
梅魁龙指导女儿梅静进行雕刻。
据巢湖晨刊报道 几千年来,老祖宗用智慧、才华创造的木雕工艺在世界艺术中占一席之地。其中,仿古木雕手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市场上一度非常红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仿古木雕的市场逐渐衰落,仿古木雕技艺也逐渐消失。今年78岁的梅魁龙,自16岁开始学习木雕,62年间在木雕艺术创作中自得其乐、不知疲倦。作为仿古木雕手艺兴衰历程的见证者,他希望这门老手艺能在民间“留根”,让更多人领略到手工仿古木雕技艺的美。
木雕结缘 艺海行舟
安徽木雕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巢湖也是其中一支。说起巢湖有代表性的木雕艺人,就不得不提到巢湖市中庙街道的梅魁龙。
梅魁龙与木雕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的他只有16岁。“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那个时候哪有条件去学习绘画。我只能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去学门手艺,将来好养家糊口。”梅魁龙说,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16岁的他选择了与画画有些关联的木工,并到中庙农具厂开始学习木工和木雕技艺。
学艺期间,梅魁龙从木工的基础工作开始,如打粗坯、修光、打磨等。当时木质家具大部分有着丰富多样的仿古雕刻图案,那些形神兼备的木雕,让梅魁龙十分痴迷。下课后他会捡拾一些木头,根据其形状、木质,先揣摩能做成什么,然后画在纸上,再一点点刻出来。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在两年学徒生涯中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并熟练掌握了从设计、制图、选料到握刀操作的全部技艺。
出师后的梅魁龙,随村里其他手艺人一起走南闯北讨生活,别人需要什么他就刻什么。当时许多地方特别流行手工打造的家具,梅魁龙的木雕手艺也有了用武之地。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梅魁龙成为当地公认的仿古木雕匠师,其制作的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品雕刻等作品实用且具有艺术性。上世纪90年代,仿古木雕由于色泽古朴沉稳,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很多人加入仿古木雕的制作中。1992年梅魁龙南下深圳,在深圳锦绣中华、欢乐谷内专做仿古木雕工作11年。在这期间,梅魁龙的眼界和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不急不躁 执着坚守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梅魁龙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他的梅记工作室。只见这里的墙上、桌上都是各种各样的木雕作品。山水人物、虫鸟鱼类、羽毛花卉、名人诗词……一排排、一行行、一件件,惟妙惟肖,让人目不暇接。
临窗摆放的一米见方的工作台上,摆满刨刀、凿刀、锯子、锉子等各种各样的木刻工具。“我正在雕刻的是以仙鹤为主题的作品。”说话间,梅魁龙便拿起刀具,一边现场制作,一边跟记者聊了起来。随着年龄增长,梅魁龙左眼视网膜脱落,视力下降,但他还坚持每天在工作台前雕刻一阵子。在刻刀的一起一落之间,一块平平无奇的木头逐渐显露出各式的纹路,伴随着木屑的掉落,那原先形态模糊的仙鹤逐渐变得栩栩如生起来。梅魁龙仔细端详手中的半成品,嘴角轻轻上扬,露出满意的笑容。
记者翻看梅魁龙拍照留存的一批代表性木雕作品,深浮雕成品“迎春图”、浅浮雕成品“八骏图”“五牛图”、大型根雕成品“企鹅”“金鱼”……其中,很多是他在深圳创业时参与创作的佳品,部分作品还远销海外。从深圳回来后,梅魁龙虽然身体状况不好,但他仍然费时近一年时间,制作了一幅高1.2米、宽2.2米的大型木雕作品迎客松。作品取材于黄山标志性景观迎客松,以立体浮雕层层深入,松枝在茂叶中穿插,各种刀法相互应用,层次分明,展示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之美。“木雕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从构思、绘图、选料,到打坯、精雕,再到修光、打磨、着色、上光等,一件好的木雕成品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得以完成。所以,一件小的雕刻作品需要几天至一周时间才能完成,而大件作品往往要花费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回望62年的木雕经历,梅魁龙在不急不躁中积累了丰富的木雕艺术创作经验,娴熟地掌握了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类技艺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雕技艺风格。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民间故事等各种题材,既具有传统木雕韵味,又包含现代理念。一个个白昼与黑夜,一刀刀的揣摩与雕刻,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往昔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全部都融入这些作品当中。他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也从未想过成为名家,只是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这项传统技艺。
初心如磐 薪火相传
走进梅魁龙的卧室,房子正中间摆放了一张古色古香的架子床,靠墙一排同色系的旧式衣柜,上面繁复的雕花都出自梅魁龙之手。“家里的家具、桌椅板凳几乎都是我亲手做的。”梅魁龙笑着说。
如今,随着机械化发展,机器雕刻也给手工仿古木雕带来不小的影响和冲击,让很多手工仿古雕刻的人放弃了仿古木雕的赛道,坚持纯手工雕刻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也正是这些原因,近些年来,仿古木雕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尽管机雕替代了很多手工雕刻,但梅魁龙始终觉得手工雕刻的作品凝结了手艺人的味道,赋予木头新的魅力,这是机雕替代不了的。为让传统的木雕技艺能传承下去,梅魁龙2003年返回家乡,准备收徒办木雕培训班,但因招不到人而痛心作罢。随后他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一儿一女,但他们也只把木雕技艺当做业余爱好,并不以此为生。“我现在的作品不对外出售,有时会作为礼物赠与亲朋好友,为的是让大家知道还有人在坚持手工雕刻、关注木雕文化。”在梅魁龙看来,木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如果有人愿意来学习这项技艺,他将全身心地去做“传、帮、带”的工作。今年,巢湖木雕技艺也在申报巢湖市县级非遗项目。心系木雕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梅魁龙,希望将木雕的艺术和精神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在新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
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