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科学岛上“种太阳”

2024-05-04 12:25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图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匠心聚合、质量极限”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

在合肥市西北郊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被称为“科学岛”。“人造太阳”等多个大科学装置和一批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在这里涌现。

4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只见岛上绿树成荫,“潮声阵阵”。靠近水边的一座大厂房里,机器声轰鸣,一群头戴蓝色防尘帽、身着白大褂的科研工作者忙碌其间。

“这里就是外界所熟知的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里面工作的人就是一群‘种太阳’的科研人员。”一名路过的学生告诉记者。

这群“种太阳”的人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我们是个大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包括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共同的目标就是科研攻关。”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团委书记叶华龙告诉记者,他们期望能开发利用核聚变能,实现人类清洁、永续的绿色能源梦想。

1981年,华罗庚先生从北京赶到合肥,为大科学工程项目“八号工程”奠基,在“科学的春天”里埋下“太阳”的种子。

筑梦,逐梦,圆梦。40多年来一代代聚变人,将青春的奋斗印记在科学岛这片挚爱的土地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彭学兵刚到所里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如今已成为团队中的重要骨干,并参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

“2006年第一次到所里实习,就是跟着老师做实验,一天又一天。”彭学兵感慨,这一晃都18年了,曾经让他震撼的“人造太阳”,如今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更将成为一项终生的事业。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去年4月12日夜,“东方超环”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了此前101秒的世界纪录。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人造太阳”装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次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等重要奖项,创下了十余项科技史上的世界纪录。

小岛环境清幽,科研氛围浓厚。这群“种太阳”的人总是说:“我们离城市很远,却离世界和梦想很近。”

(记者 李明杰)

图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匠心聚合、质量极限”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

在合肥市西北郊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被称为“科学岛”。“人造太阳”等多个大科学装置和一批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在这里涌现。

4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只见岛上绿树成荫,“潮声阵阵”。靠近水边的一座大厂房里,机器声轰鸣,一群头戴蓝色防尘帽、身着白大褂的科研工作者忙碌其间。

“这里就是外界所熟知的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里面工作的人就是一群‘种太阳’的科研人员。”一名路过的学生告诉记者。

这群“种太阳”的人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我们是个大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包括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共同的目标就是科研攻关。”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团委书记叶华龙告诉记者,他们期望能开发利用核聚变能,实现人类清洁、永续的绿色能源梦想。

1981年,华罗庚先生从北京赶到合肥,为大科学工程项目“八号工程”奠基,在“科学的春天”里埋下“太阳”的种子。

筑梦,逐梦,圆梦。40多年来一代代聚变人,将青春的奋斗印记在科学岛这片挚爱的土地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彭学兵刚到所里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如今已成为团队中的重要骨干,并参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

“2006年第一次到所里实习,就是跟着老师做实验,一天又一天。”彭学兵感慨,这一晃都18年了,曾经让他震撼的“人造太阳”,如今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更将成为一项终生的事业。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去年4月12日夜,“东方超环”成功实现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了此前101秒的世界纪录。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人造太阳”装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次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等重要奖项,创下了十余项科技史上的世界纪录。

小岛环境清幽,科研氛围浓厚。这群“种太阳”的人总是说:“我们离城市很远,却离世界和梦想很近。”

(记者 李明杰)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