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市发改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叶集区三元镇依托区域资源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先后实施并完成空心挂面产业园基础配套设施试点项目、僧王路高标准果园产业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和桥元村产业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在立足本地实际需求的同时,借助以工代赈撬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杠杆。
“三个到位”做好项目谋划。精准谋划到位。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三元镇精准谋划并选择要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确保实施项目符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能够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在申报项目之初,三元镇始终坚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模式,构建“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工代赈+产业发展+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实力+群众增收”四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在推动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拓展群众增收渠道的同时,让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长期受益。务工摸排到位。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赈”的作用,三元镇成立村劳务公司,前期对项目区及周边的务工群众进行详细摸排,形成务工群众名单;加强对施工单位明确提出“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并在合同中作为专门条款列入。明确项目区务工群众人数,四类人群和其他低收入人口用工比例不低于35%。在项目建设开工前,指导施工单位与村劳务公司签订用工协议,明确以工代赈项目用工人员必须由村劳务公司组织。用工协议具体明确,签订的三方协议切实、有效保障群众利益。项目宣传到位。善于运用网络思维,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结合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村民组,发放以工代赈宣传资料;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重点普及项目基本内容、资金来源和使用、实施范围,项目后期收益等内容,在为群众答疑解惑的同时,加强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力和依靠力,充分彰显基层党组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和担当。
“三个加强”严格项目监管。加强组织领导。在项目实施之初,三元镇成立领导监督小组,多次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强化镇、村、企业责任落实,细化工作任务,明确项目建设要求,落实人员、资金安排,加强项目调度,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科学合理、工程按期达标完工、发挥效益,建设透明放心工程。加强项目监督。项目开工后,做到规划设计、施工、监理“三到场”,对建设进度实行周调度。为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建立镇、村、群众义务监督小组和项目监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聘请专业机构开展质量检测鉴定,确保项目监管无死角;施工合同中列出专门条款体现劳务报酬发放相关要求并明确违约责任;增加监理单位工作职责,除日常监理工作外,将每日用工情况在监理日志中记录;项目业主单位须对劳务报酬发放台账进行审核;确保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监理日志、村级劳务合作社打款清单“三线合一”。加强项目公示。项目建设前中后期实行镇村公示制度,在每月发放劳务报酬时,严格程序,由施工企业进行统计,上报镇城建办,由专人进行逐一打电话核对其务工内容、务工天数和金额等基本情况,核实无误后进行七天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再进行系统造册。
“三个充分”赋能项目效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繁荣乡村产业发展。在实施的三个以工代赈项目区内,三元镇先后建成万亩稻虾基地、千亩经果林基地、一百万只麻黄鸡养殖基地、大闸蟹养殖基地、2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实践证明,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对全镇产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群众持续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做好农业生产建设。三元镇立足发展现状,改扩建产业道路14.7公里、新建农业灌溉渠道5600米、建成雨污水管网2600米等,在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极大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助推农产品走出去之路。充分利用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方面,在推动群众建设家乡,实现门前就业的同时能按时足额发放务工工资,极大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建设信心,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带动590人就近就业,足额发放劳务报酬426.69万元;另一方面,采用理论加实践的培训方式,提高群众务工技能,持续提升其后期就业创业能力,确保群众就业“稳起来”,口袋“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胡昌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