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巢湖人曾首倡中国植树节

2024-03-12 09:49   合肥晚报

韩安(资料图)

植树节,人们积极参与植树活动(资料图)

据合肥晚报消息  今天是我国第46个植树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植树节最初是由巢湖人韩安和凌道扬、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合肥乃至安徽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让我们的城市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最开始以清明节为植树节

世界上最早的植树节,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而在我国,植树节的历史要追溯到1915年。当年,韩安与凌道扬、裴义理等林学家基于我国森林状况的考虑,上书政府,提出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这年7月份,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政府发布命令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7月21日得到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执行。从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首倡人之一韩安于1883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合肥巢湖市)西秦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学习刻苦,15岁时被学校保送到南京汇文书院(今金陵大学前身)继续攻读。他兼职勤务,半工半读,解决了大部分食宿学费。年轻时,他立下攻读林学、绿化祖国的宏志,成为中国最早获取林业硕士学位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外留学的韩安学成归国,立即被北洋政府延揽入山林司担任要职,成为中国最早的林业专家出身的林政官员之一。他参加编辑了中国第一份农业期刊——农业部出版的《农林公报》,并于1913年初在这份刊物上连载发表了他所编译的《世界各国国有森林大势》一文,这是中国人最早向国内介绍世界其他各国林业概况的科技文献。

1915年,当时的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在韩安等人的提议下,以“欧美各邦,植树有节,推行全国,成效维昭”获批,于同年7月申令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同时呼吁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机关学校都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1916年4月5日的清明,我国第一个植树节庆典在北京西山举行,国民政府时期改在每年3月12日,这项活动持续多年,逐渐发展壮大。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正式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植树造林作出的重大决议。自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全国推行。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再次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在林业史上创造数个第一

在中国林业史上,韩安创造了数个“第一”:我国植树节的首倡人之一,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林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国第一位林学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林业科研机构,并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与“植树将军”冯玉祥共谱绿色传奇。

为谋自筹供应铁路所需枕木、电杆,北洋政府交通部1918年决定设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商调韩安任所长。经反复勘定,韩安在信阳县南鸡公山收购荒山数万亩,开辟苗圃25处(每处面积200亩),选择适宜做枕木、电杆用的树种,大量育苗造林,每年数百万株。这是中国铁路育苗、造林护路的一项创举,开创了中国营造护路林之先河。

1920年,冯玉祥将军任旅长时驻军信阳。他看到韩安经营的铁路苗圃中苗木茁壮葱茏,赞不绝口。冯玉祥与韩安是安徽巢县同乡,又是同庚,而且同是贫苦出身,都目睹过清廷腐败、军阀混战、江山破碎的惨景,种种原因促使他们成为忧国忧民、向往革命的知音,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韩安向冯玉祥多次陈述森林的重要作用,冯玉祥从善如流,亲率所属部队在鸡公山一带进行植树造林。韩安则提供大量苗木,并给予技术指导,由此开创中国近代兵工造林之先河。

20世纪40年代,韩安担任中央林业试验所所长后,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韩安致力于森林事业五十余载,勤勉不懈,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江淮儿女唱响绿色篇章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0年,安徽人民便组织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随后的多年时间里,安徽多次在群众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把淮河、长江、新安江、青弋江两旁滩地、堤岸以及各水系两侧山地列为重点造林地段,各江、河沿岸群众就地选择生长较迅速及容易成活的树苗营造护堤林。

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园林绿化也在发力。以省会合肥为例,1951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号召群众植树,当时合肥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活动。1957年,合肥市成立市绿化委员会指导全市的绿化工作,要求各单位把辖区、厂区内空地全部绿化。在此期间,合肥市开始营建环城路两侧的林带,并在南淝河两岸植树,随后又相继在长江路、六安路、徽州路、金寨路、蚌埠路、胜利路等路段广植行道树。

其中,环城林带的营建,称得上合肥园林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早在1952年编制省会城市规划时,有领导就提出环城一带应该用大量的树木把它绿化起来,保持一条广栽林木的林荫道;有专家还提出利用被拆除的旧城墙土,照自然山丘形貌加以整理,并把逍遥津、包河串联起来的主张。按照这一思路,1952年市园林部门开始营造环城防护林带,先后栽植树木4万余株。1955年改造西山景区,共栽植树木10万余株,并沿河植柳。到20世纪60年代时,栽种的树木形成长8.7公里、最宽处达90米的环城林带,这也是后来合肥环城公园的雏形。

提到植树造林,自然绕不开郁郁葱葱的大蜀山。1951年,合肥市号召开展群众性的大蜀山植树造林运动,1954年陆续栽植板栗、枫香、乌桕、黄连木等树木。后又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加速蜀山绿化,辟建苗圃1076亩,并相继辟建了一批街头游园、花坛和林荫道。

多年来,全民义务植树在江淮大地蓬勃展开。在全民义务植树的有力推动下,江淮大地描绘出了浓浓的丹青,安徽省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8.1%提高到目前的30.22%,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1/3的“安徽绿”。

如今每年的植树节,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和纪念。其中最主要的庆祝方式就是植树造林。在这一天,人们会积极参与各种植树活动,在公园、校园、山林、城市街道等地植树。除了现场植树活动,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参与植树节的庆祝。预想未来,江淮儿女舞动绿色与和谐,一定会谱写出更加动人的诗篇。

王晓峰

韩安(资料图)

植树节,人们积极参与植树活动(资料图)

据合肥晚报消息  今天是我国第46个植树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植树节最初是由巢湖人韩安和凌道扬、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合肥乃至安徽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让我们的城市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最开始以清明节为植树节

世界上最早的植树节,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而在我国,植树节的历史要追溯到1915年。当年,韩安与凌道扬、裴义理等林学家基于我国森林状况的考虑,上书政府,提出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这年7月份,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政府发布命令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7月21日得到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执行。从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首倡人之一韩安于1883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合肥巢湖市)西秦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学习刻苦,15岁时被学校保送到南京汇文书院(今金陵大学前身)继续攻读。他兼职勤务,半工半读,解决了大部分食宿学费。年轻时,他立下攻读林学、绿化祖国的宏志,成为中国最早获取林业硕士学位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外留学的韩安学成归国,立即被北洋政府延揽入山林司担任要职,成为中国最早的林业专家出身的林政官员之一。他参加编辑了中国第一份农业期刊——农业部出版的《农林公报》,并于1913年初在这份刊物上连载发表了他所编译的《世界各国国有森林大势》一文,这是中国人最早向国内介绍世界其他各国林业概况的科技文献。

1915年,当时的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在韩安等人的提议下,以“欧美各邦,植树有节,推行全国,成效维昭”获批,于同年7月申令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同时呼吁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机关学校都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1916年4月5日的清明,我国第一个植树节庆典在北京西山举行,国民政府时期改在每年3月12日,这项活动持续多年,逐渐发展壮大。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正式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植树造林作出的重大决议。自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全国推行。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再次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在林业史上创造数个第一

在中国林业史上,韩安创造了数个“第一”:我国植树节的首倡人之一,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林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国第一位林学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林业科研机构,并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与“植树将军”冯玉祥共谱绿色传奇。

为谋自筹供应铁路所需枕木、电杆,北洋政府交通部1918年决定设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商调韩安任所长。经反复勘定,韩安在信阳县南鸡公山收购荒山数万亩,开辟苗圃25处(每处面积200亩),选择适宜做枕木、电杆用的树种,大量育苗造林,每年数百万株。这是中国铁路育苗、造林护路的一项创举,开创了中国营造护路林之先河。

1920年,冯玉祥将军任旅长时驻军信阳。他看到韩安经营的铁路苗圃中苗木茁壮葱茏,赞不绝口。冯玉祥与韩安是安徽巢县同乡,又是同庚,而且同是贫苦出身,都目睹过清廷腐败、军阀混战、江山破碎的惨景,种种原因促使他们成为忧国忧民、向往革命的知音,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韩安向冯玉祥多次陈述森林的重要作用,冯玉祥从善如流,亲率所属部队在鸡公山一带进行植树造林。韩安则提供大量苗木,并给予技术指导,由此开创中国近代兵工造林之先河。

20世纪40年代,韩安担任中央林业试验所所长后,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韩安致力于森林事业五十余载,勤勉不懈,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江淮儿女唱响绿色篇章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0年,安徽人民便组织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随后的多年时间里,安徽多次在群众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把淮河、长江、新安江、青弋江两旁滩地、堤岸以及各水系两侧山地列为重点造林地段,各江、河沿岸群众就地选择生长较迅速及容易成活的树苗营造护堤林。

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园林绿化也在发力。以省会合肥为例,1951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号召群众植树,当时合肥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活动。1957年,合肥市成立市绿化委员会指导全市的绿化工作,要求各单位把辖区、厂区内空地全部绿化。在此期间,合肥市开始营建环城路两侧的林带,并在南淝河两岸植树,随后又相继在长江路、六安路、徽州路、金寨路、蚌埠路、胜利路等路段广植行道树。

其中,环城林带的营建,称得上合肥园林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早在1952年编制省会城市规划时,有领导就提出环城一带应该用大量的树木把它绿化起来,保持一条广栽林木的林荫道;有专家还提出利用被拆除的旧城墙土,照自然山丘形貌加以整理,并把逍遥津、包河串联起来的主张。按照这一思路,1952年市园林部门开始营造环城防护林带,先后栽植树木4万余株。1955年改造西山景区,共栽植树木10万余株,并沿河植柳。到20世纪60年代时,栽种的树木形成长8.7公里、最宽处达90米的环城林带,这也是后来合肥环城公园的雏形。

提到植树造林,自然绕不开郁郁葱葱的大蜀山。1951年,合肥市号召开展群众性的大蜀山植树造林运动,1954年陆续栽植板栗、枫香、乌桕、黄连木等树木。后又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加速蜀山绿化,辟建苗圃1076亩,并相继辟建了一批街头游园、花坛和林荫道。

多年来,全民义务植树在江淮大地蓬勃展开。在全民义务植树的有力推动下,江淮大地描绘出了浓浓的丹青,安徽省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18.1%提高到目前的30.22%,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1/3的“安徽绿”。

如今每年的植树节,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和纪念。其中最主要的庆祝方式就是植树造林。在这一天,人们会积极参与各种植树活动,在公园、校园、山林、城市街道等地植树。除了现场植树活动,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参与植树节的庆祝。预想未来,江淮儿女舞动绿色与和谐,一定会谱写出更加动人的诗篇。

王晓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