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
——题记
落日坠入云海,溅起的余晖,融化在屋檐的瓦片上。一缕光不轻不重地掠过老桃树枝头,像是埋藏了几个世纪的故事,在这一刻静静绽放。
云边镇少年刘十三平凡得如同万千微尘中的一粒,没有不同凡响的梦想,也没有超尘出俗的魅力,他的生命就像一首千篇一律的诗,只是自顾自地平平仄仄。
但他却有幸邂逅了光。它们悄然而至,拾起破碎的夜,把失意的他,拼凑成有温度的模样。
是一缕坚忍的光。
她不是童话里会熬糖果粥的外婆,她泼辣、潇洒,来去如风,这世间似乎就没有能羁绊住她的事。她沉醉于云边镇的烟火气息里,不像是外婆,反而像是兄弟,可以笑闹,可以直呼其名“王莺莺”。
——可以在她撑起的伞下,把漫天风雨化作乌托邦。
她也曾是操一口吴侬软语、拎起裙子逐海浪的少女,只是随着时光的步伐褪尽了铅华,担起了柴米油盐与身为外婆的责任。她忍着女儿离开的沉痛,只身一人抚养刘十三长大。她隐瞒自己身患癌症,开着拖拉机走两百多里夜路接刘十三回家。她和庭院里的桃树一起老去,满面风尘,却悄悄拢起灰烬深处的余温,照得一方小小的晴空,佑外孙长大,护外孙周全。
雪夜里那盏不灭的山野灯笼,也许是她光热散尽后,一滴眷恋不舍的泪吧。
是一缕炽热的光。
她明媚得让太阳也黯然,仿佛捧在手心便可迸发出烂漫不息的夏意。那个名叫程霜的女孩,总让人想起悉心护养的茉莉,冰肌玉骨,清纯又晴朗,被呵护着一生,无痛无灾地美丽绽放。
可生活却予她最沉重的吻,常常浮现的笑颜下,是一具随时被病痛折磨的身体。她的人生刚刚开始便被判了死刑,她却将余生唱出最清亮的欢歌。她站在刘十三身后,陪他面对风雨,也陪他浪漫疯狂,陪他触摸不可企及的星芒,也陪他走向平平淡淡的一日三餐。
她是葳蕤草木里忽明忽灭的萤火。她爱得热烈也温柔,在暗夜里出现,又幻灭于晨光中。她带着独属于盛夏的浓郁光芒,柔软凛冬,驱散寒凉。
那个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少女一步步走来,踏破荆棘与荒芜奔赴他的长夜。每一次,都铿锵且坚定。
是一缕温柔的光。
少年的刘十三哪怕只能堪堪生存于城市的夹缝,也执拗着要挤进汹涌的人潮。只是在每次落魄时,酒精的麻醉让他内心的酸涩慢慢放大,再放大,直到包裹他孤独的身体,淹没他无声的啜泣——他知道,那是乡愁。
他自顾自地走,在百折千回的沉浮与利欲熏心的撕扯中,他终于明白,成人的世界很残忍,不是所有记在本子上的目标都可以逐个击破。他迷失了方向,回头,却看见一缕光,缝补他内心被烫出的洞,轻轻抱住他,唤他回家。
那些故乡的人与事依旧鲜活。故乡没有责备他的背离,而是点亮青石板路边的绿意,轻轻拭去他记忆里的尘埃。有一种思念,萦绕不散,是伤疤也是盔甲,在每个离开的人心间用绵长的语调呼唤着,等待着。而那些声音与旧事,往往能催化眼泪,点燃回忆。因为最不能辜负的,是乡情,最不敢遗忘的,是乡愁。
我们总爱怀念一段岁月,其实怀念的是藏在岁月深处的人。他们不曾泯灭,总是能穿越时光的浪潮,用永恒的光芒,熠熠地闪耀着,照亮我们的谷底。
——比如此刻的你我,抬首便可看见千万缕萤光。“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而你恍然,这一缕缕光,划破黑暗,只为你而亮。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6)班雷高远
指导老师:汪梅
老师点评:习作以原著中“一缕光”为主线,提炼和挖掘少年成长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三段感情——外婆的亲情是坚忍的光,程霜的爱情是炽热的光,缱绻的乡情是温柔的光,笔触深沉,层次分明。最后巧妙化用古诗点题,升华为对人生的启迪。散文式的优美文笔与原著相呼应,读之深、感之切,是一篇特色鲜明的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