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滁州日报报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一座城市的强市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
从“大滁城”时代到“大江北”时代,滁州一路追赶、一路追梦,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在全国由2011年的第183位上升到去年的第90位,是近10年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市之一,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
翻开新一页、奋进新征程,滁州人始终坚信,实现跨越式发展,出路在创新,基础在教育,根本在人才。滁州人始终坚信,高质量发展唯有实干,用更大诚意、更强力度、更实作为,广聚人才第一资源,赋能发展第一要务。
人才招引,顶格推进。近年来,特别是202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以最高礼遇致敬人才,以最大诚意汇聚人才,以最优环境服务人才,深耕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构建了以打造长三角吸引人才的集聚地为目标,以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牵引,以“双招双引”一体部署为抓手,以落实年度招才引智“十大举措”为重点,以开展“星耀滁州”系列人才活动为载体,以深化“四即四享”改革为保障的“六位一体”人才工作格局,累计集聚了近百万英才在滁创新创业,加快推进形成“巨星荟萃、群星云集、繁星遍布”的良好人才生态,让创新创业创造源泉在皖东大地充分涌流。
勠力协奏“人才兴皖”时代强音
倾一城之力促“英才荟萃”
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强则发展强。2023年7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工作会议,吹响了“人才兴皖”的冲锋号。对于滁州来说,聚力建设“七个强市”,全力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滁州篇章,为“人才兴皖”作出滁州更大贡献,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
滁州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市委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均聚焦“双招双引”,市领导带头召开企业家人才早餐会、人大代表座谈会、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会、“星语星愿”人才座谈会等,连续三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千方百计引人才、招项目,树立“大抓人才”鲜明导向。
筑牢制度之“桩”,优化政策之“柱”,压实责任之“梁”,推进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全面落实省4.0版人才政策,出台高层次人才“五优五心”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六免六补六优化”18条等政策,实施“按薪定才”“按薪补才”和企业人才项目配额等市场化举措,完善以“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统领、专项政策为支撑的“1+N”政策体系。编印《人才政策一本通》,归集政策“干货”100条,明确办理机构、申报流程,开展“进园入企”政策大宣讲,提升政策覆盖面、知晓度。
实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述职,完善“定性+定量”年度人才考核体系,创新建立“三会三清单”工作机制,开展月调度、季盘点、年考核,压实“一把手”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新格局。
新时代人才工作万马齐发,滁州为何能在“赛马”中成为“黑马”?
滁州市始终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聚才用才。坚持以产聚才,紧扣八大产业链和“新三样”发展,广泛摸排企业人才需求,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连续两年发布“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贤”榜,靶向实施人才兴滁“十百千万”三年攻坚行动,推深做实聚才汇智“五星”工程,力争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加大人才工程牵引力度,去年,新培育市级“产业星苗”“双创之星”产业创新团队40多个,新培训技术技能人才3万人。
坚持以教育才,根据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精准调整高职高专学科设置,在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光伏工程专业,实行校企“订单”培养,帮助58家企业与13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苏滁定制班”“全柴冠名班”“隆基订单班”等。聘任南工大、合工大、安徽大学等33所高校为“人才强市合伙人”。开设滁商大讲堂、滁商云讲堂,每年培训优秀企业家近万名,持续选送优秀企业家赴中科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等高端培训机构参训,着力培养一批“新滁商”企业家队伍。今年市委组织部荣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全国14个“最佳战略合作奖”之一。坚持科技揽才,秉持英雄不问出处,常态化摸排企业技术需求,连续4年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累计发布技术需求264项,榜金7.9亿元,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持续推进“校企双聘”,累计选派近百名企业“助创专员”和高校“产业教授”开展产学研合作。坚持多元招才,积极选聘人才工作顾问,开展人力资源产业园标准化建设,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0余家,强化市场化荐才引才。
数据显示,滁州市实现人口、人才、资金、技术4个净流入。2023年以来,全市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70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6万人,同比均实现翻番;新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居全省第一;新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33家,现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首超300家;吸纳技术成交额500多亿元,居全省第一;全省引才专项“赛马”评议连续两个季度全省第二……
奋力谱写“人才安徽行”滁州篇章
广聚“八方贤才”促协作共赢
人才与城市是“双向奔赴”,也是互相成就,要让八方英才“对滁州一往情深、来滁州一见倾心、在滁州一展身手”。2023年11月23日,省委、省政府举办“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动员部署会,为引才工作再添“一把火”。全市各地各部门迅速动起来、干起来,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人才引进,像抓项目建设一样抓人才培育,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人才发展,做到投资、人才“两手抓、两手硬”。
广发“英雄帖”,广抛“橄榄枝”,诚邀天下英才走进滁州、了解滁州、感知滁州。
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举办市级标志性人才活动,向八方英才发出“滁州邀约”,共同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崭新篇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依托上海滁州虹桥(国际)会客厅,市县联动每月举办“星耀滁州”系列人才活动;围绕落实“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部署,构建了“1+10+N”人才活动体系,2023年12月20日举办“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人才季活动,开设人才滁州行“四色”创游线,以人才之行感知滁州之美,促进人才集聚。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究竟体现在哪里?环境,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2023年,滁州市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联系走访专家人才“三送三问三帮扶”活动。设立企业“首席服务员”、高层次人才“助创专员”,持续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人才服务千企大走访”等活动。市、县两级走访人才企业1.4万多家,协调解决各类诉求3000多个。
坚持“政务+商务”理念,“一窗办理”事项扩充至55个,制发“亭城英才卡”近5000张,提供交通便利、消费折扣、旅游健身等专属服务超百项。打通社保、税务、房产等数据壁垒,开发数字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兑”。
对人才,只要“值得”,一定“舍得”。推进人才政策“四即四享”改革,实行上级政策“来文即办、免申即享”,市级政策“随申即审、审定即享”,人才项目“集中评审、评定即享”,会议决策“一事一议、议定即享”,变线下年度集中申报为线上随时申报,兑现周期由过去一年一次缩短至3到7天。2023年10月9日平台上线以来,短短3个月,兑现近500笔、5000多万元,人才获得感、归属感大幅提升。
完成2.5亿元“天使投”基金市场化改革重组,5个人才团队项目获批立项,扶持资金2500万元。新设立5000万元“人才贷”风险补偿金,去年新支持80多名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8500多万元。增加人才住房供给,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园区人才公寓1.3万套。
优化“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以优良“养人”生态广聚各类优秀人才,人才“引育留用”的最优生态进一步彰显,滁州正一步步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是安徽科技学院与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在长三角地区建设的专业研究院。2023年,在研究院院长尹雪斌的带领下,“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安徽省科技厅认定。随着平台能级的提升,农学、生物技术等各类人才纷至沓来。尹雪斌也被聘为滁州市人才工作发展顾问。
缩影更是见证,滁州正通过创新链的驱动、人才链的滋养,让产业链“枝繁叶茂”,一步步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让滁州成就人才,让人才成就滁州。人才涌动、“到滁州去”,正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人才选择滁州,滁州定不负人才;人才与滁州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