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安徽省淮南市在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后,乘势而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最根本的是要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淮南市通过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增收渠道,持续提高群众收入,筑牢防返贫底线。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2元,同比增长7.7%。2023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计算时间为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17655元,增长14.3%,实现了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持续抓好就业帮扶工作,增加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有序开展“2+N”招聘活动,通过集中招聘,送岗上门等多种形式为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搭建就业平台,公益性岗位安置1880人,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937人次464.335万元。精准实施技能培训政策,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2023年完成培训2.38万人,其中易返贫致贫和退捕渔民人员培训6296人。2023年该市7所技工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1255人,每个困难学生按照3000元标准,发放补贴资金376.5万元。认真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双向”奖补政策和分类帮扶措施,继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正常生产经营,鼓励优先吸纳脱贫劳动者就业。该市17家扶贫车间累计带动就业人员861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243人,2023年累计发放各类就业补贴88.42万元。该市2023年度外出务工脱贫人口、监测对象63463人,比2022年外出务工人数增长6个百分点。鼓励返乡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9笔10259万元。创建7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获得就业项目补助资金840万元,吸纳65户农民工返乡创业,安置农民工就业1600余人。做好省外就业服务,优化跨省务工交通补贴认定发放办法,2023年发放交通补贴766.05万元,惠及22309人。我们按照即建即用的原则,充分利用乡镇闲置房屋及存量用地,创新衔接资金用途,投入各类资金3.64亿元,大胆探索建设乡镇“小微园”产业项目85个,建立了“企业+乡镇+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群众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拓展了资源变资产、产业促就业、就业促惠民的脱贫群众增收新路径,实现了群众、村集体、企业和乡镇“四赢”效果。寿县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介绍说。
发挥帮扶产业带动增收作用,增加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强化产业主体带动,支持其与困难群众建立订单生产、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安排省级以上资金3.14亿元,匹配产业项目79个,占比72.52%。以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制品等极具淮南地域特色的产业为主攻方向,编制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和牛肉汤产业发展规划,筹备组建规模超10亿元的淮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成立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协会,出台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支持政策13条,高位推动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初步统计,2023年1-10月,该市92家预制菜市场主体实现产值近54亿元。发挥衔接资金撬动作用,助力“秸秆变肉”振兴肉牛产业、支持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纳入2024年度衔接资金项目库的养牛产业项目共计24个,总投资3亿元。健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推进机制,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促增收,2023年新增发放小额信贷2.8亿元。市政府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国元保险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我市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提供不少于人民币10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金秋行动”,动员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通过“以买代帮”“以购代销”等方式,采购脱贫地区生产的农副产品,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盘活用好农村资产,增加脱贫人口财产性收入。创新分配机制,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土地大托管、实施光伏帮扶提升工程等多项措施,同步增加脱贫人口财产性收入。推进村集体经济带动增收。2013-2022年,淮南市形成项目资产总规模42.1亿元,年增加村集体收入为项目总投资的5%以上。2023年1-10月,全市82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共31108万元,村均收入达37.61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1.3%。部分收益通过公益岗位和小微奖补等方式带动脱贫群众增收。1283名在各服务主体中务工脱贫户、监测户,人年平均增收2959元。推进光伏帮扶。实施光伏帮扶提升工程,切实强化光伏电站运维管理、收益分配和综合利用。村级光伏电站形成发电新增收益3548.1万元,其中近90%用于公益岗位工资、小型公益事业建设、奖补等支出。在全国首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2023年覆盖655个村,占全市827个村的79.2%,涉及近2000个服务主体、共托管土地170万亩。其中,全市20775户脱贫户、监测户共托管土地11.33万亩,户均增收2935元,保障稳定脱贫。1283名在各服务主体中务工脱贫户、监测户,人年平均增收2959元。
织密兜牢社会保障防线,尽量减轻脱贫人口支出负担。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落实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持续推动政府为参加城乡居保的特殊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截止2023年11月末,该市代缴人数为5.63万人,代缴金额为1011.33万元。继续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2023年该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784元、755元,增幅分别为8.1%、6.6%。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3800元、11778元,与分散居住特困人员签订照料护理协议,落实走访制度,集中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护理、半护理、全自理照料护理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50元、450元、60元和525元、300元、45元(寿县10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均提高至每人每月80元。该市建立健全了乡村振兴、民政、医保、残联、殡葬等数据比对机制,精准比对出有致贫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实时预警,根据困难群众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救助帮扶。2023年以来,累计新增低保对象9986人,特困人员698人。为个人自负费用较大的254名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85.08万元,全市2.7万名持证重度残疾人中有10924名已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通讯员 / 苏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