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宿州市检察院党建研习中心,在党员风采展示板块,只见刚刚评出的12位今年第三季度“塑检·党员之星”的照片已更新上墙,赵玉红、吴小燕、喻宝龙……一众工作业绩优秀、先锋作用突出的检察干警个个光彩照人。
“根据市检察院党组制定的《关于推动机关党建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我们机关党委每个季度都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塑检·党员之星’的评选,当选者的照片和当季的突出事迹全部上墙展示,一个季度更新一次。”宿州市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卢飞告诉记者。
定期进行“双绩双优”的党员之星评选,是宿州市检察院坚持推进机关党建与业务相融互促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院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新模式,全力打造以精致融入、聚心聚力,精诚为民、用心用情,精准监督、匠心匠行(“三精三心”)为内涵的“精·心塑检”(塑,谐音“宿”)党建品牌,一体推进党建工作、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融合联动、互促互进,以党建成效赋能检察业务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在11月9日揭晓的第二批全国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典型案例评选中,宿州市检察院机关党委《抓品牌创建、促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检察样板》获评“十佳案例”。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马述强对此点评说,宿州市检察院打造的“三精三心”党建品牌,促进了理念融合、履职融合、考核融合,折射出检察机关党建引领、创新开路的新局面。
理念融 形成辐射联动的党建品牌矩阵
宿州市是皖北大市,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数量约占我省16个市案件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这里各项检察工作却呈现出高位滞涨状态,究其原因在于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明显不足。如何实现从“办案大市”向“办案强市”转变?宿州市检察院新一届党组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从抓党建入手,把党建工作作为引领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工程”,作为破解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难题的“第一钥匙”,通过党建品牌的塑造,来激发基层党组织自我嬗变的内生动力,焕发党员骨干创新创业的生机活力。
“我们打造‘精·心塑检’党建品牌所秉持的理念,就是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以党的组织化嵌入提升了法律监督的力度和精准度,从而在思想、目标、价值层面上解决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宿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徐华兵说,通过整合各项党建资源,精致精细设计融入路径,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这样就拓宽了党建工作的融合领域,夯实了检察业务的政治根基。
为抓实党建品牌,宿州市检察院党组从顶层设计入手,专题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机关党建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制定年度工作要点18项,细化分解170项具体任务,形成党组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和党支部负责人具体负责、机关全体党员参与的党建引领新格局,从源头上做到党建与业务相融相促。党建品牌创建见行见效需要有可视化载体。宿州市检察院为此在党建阵地建设上下足功夫,每个楼层、每个角落,处处都浸润着党建工作营造的氛围感。2021年,占地210平方米的宿州市检察院党建研习中心建成。作为“宿州市首批党性教育基地”,该中心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方式,党史展览、学习研究、沙龙活动等多样功能,使其成为系统内外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重要平台。自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70批次、600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百花齐放才是春。在宿州市检察院机关,各基层党支部结合各自的业务和职能定位,先后培育推出“党心护雏”“暖心驿站”“‘剑’守正义”等一批全省、全市知名的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品牌。而在各基层院,也在市检察院党建业务相融相促的理念带动下,相继涌现出“梨花检察”(砀山县)、“检心‘埇’向党”(埇桥区)、“匠具萧检”(萧县)、“灵检馗韵”(灵璧县)等党建品牌,从而形成环绕“精·心塑检”这一样本、纵向横向辐射联动的党建品牌矩阵。
理念融“融”出精彩。2022年以来,宿州市检察机关共有47个集体和个人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16项工作在全国和全省有关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有关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人民群众对宿州市检察工作的满意度常年维持在99.7%以上,去年第三批的满意度测评中,则更是达100%。
履职融 释放党建硬核力量最大效能
“南四湖”是对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4个湖泊的简称,该水系地域横跨安徽、山东、江苏、河南4省,其中在宿州市砀山县境内涉及“两河一道”(苗城河、复新河、黄河故道)。 2021年4月,最高检对“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直接立案,并成立专案组。根据最高检要求,省检察院成立了“南四湖专案”安徽分组,由省检察院分管副检察长任组长,并从省、宿州市和砀山县三级检察院抽调20余名人员担任分组成员,具体办理“两河一道”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公益诉讼案。
宿州市检察院第一党支部书记、第五检察部主任吴小燕担任“南四湖专案”宿州办案组临时党支部书记,直接领办专案具体工作。专案办理期间,安徽分组共立案行政公益诉讼案18件,发出检察建议18件,并提起了“南四湖专案”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目前,“南四湖”流域(安徽段)三纵三横水网全部联通,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根本好转,消失了近20年的碧波得以重现。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那段时间专案组每一名成员不怕苦、不喊累,走访调查、梳理线索,勘查现场、收集证据,组织听证、制发建议……专案办理得到各方肯定。”吴小燕感慨道,来自两级院、不同部门的办案人员都因为党建和业务的融合,拧成了一股绳。
在宿州市检察机关,党建业务“深融”的硬核力量时时处处得以释放。针对刑事诉讼监督业务数据在全省靠后的情况,宿州市检察院机关第二党支部在年度党建工作计划中加列诉讼监督提质增效任务,并作为检察官业绩考评、民主评议党员必评内容,有效激发了党小组和党员的主观能动性。2022年,该院刑事诉讼监督相关数据大幅上升,监督公安机关立案、撤案数同比分别上升50%、87.2%,监督纠正侦查、审判活动违法数同比分别上升47.7%、93%,提出抗诉后法院直接改判或发回重审数同比上升100%。
灵璧县检察院曾是全国检察机关的“老先进”,由于该院领导班子建设等问题,2020年被最高检确定为全国首批“相对薄弱基层院”。为帮助灵璧县检察院“脱薄”,宿州市检察院机关党委决定择优选派第二党支部,与灵璧县检察院结对帮扶。该支部坚持“靶向治疗”,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业务研讨、案件评析等活动,从党建工作、检察业务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一体加强指导。经过两年有针对性的帮扶指导,2022年,灵璧县检察院在全市检察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如期实现脱薄。
“这得益于市检察院选派优秀党支部与县检察院结对共建,在党建工作、检察业务、基层基础、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精准助力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成为实现‘脱薄’目标的关键因素。”灵璧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闫海涛说。
几年的相融相促实践,让宿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陈万超感慨道:“把党建核心功能有效转化为检察履职的最大动能,才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要义所在。”
考核融 让躺平者躺不住
事业兴旺,关键在人;磨砺队伍,激励措施要跟上。2022年6月,宿州市检察院集中发放3.4万元检察长奖励基金,该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张静因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发挥明显、办案能力和办案效果突出,“叠加”获得奖励6000元。 将考核结果公开透明地与奖优罚劣相挂钩,这是宿州市检察院在品牌创建中做实“考核融”的重要举措之一。徐华兵自豪地告诉记者,该院在全省检察机关创新设立检察长奖励基金,并出台配套制度《检察长奖励基金使用办法》。《办法》规定,每年从奖金池中提取2%的奖金,用于特别奖励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部门、团体和个人,让有突出贡献的干警更多地得实惠、受激励。
为激活人才队伍一池春水,宿州市检察院探索出一条以述职考评制度为依托,将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分类考核与单独奖励并行的“多维度评价模式”,从而客观反映出党建与业务工作成效。为此,该院出台了《机关目标与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作风效能督察和问责实施办法》等制度,设置党建与业务负面行为清单,明确违反作风效能、党风廉政建设等有关规定和岗位履职不充分、不当等具体情形,并与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做到考核评价既不脱离业务也不仅限于业务。
在平时考核的基础上,宿州市检察院还按照季度开展“塑检·党员之星”的评选,即在每季度考核为“好”等次的人员中,将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够彰显检察担当的、专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推出来、树起来,以身边典型的力量激发大家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情。
“通过正面的激励性考核和负面的否定性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队伍活力,真正做到了让躺平者躺不住,让混日子的混不下去。”徐华兵告诉记者。 当前,宿州市检察院已将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纳入“全区域统筹”,把资源共用、阵地共建、活动共办、经验共享等作为全市检察机关跨层级、跨部门联动融合的支撑,构建起“政治理论联学、实践活动联办、党员队伍联建、业务工作联动、作风纪律联抓”的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工作格局。
时间煮酒,岁月缝花。宿州市检察院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把党建做进业务工作,把业务要素带入党建工作,在岁月更替中润物无声地打造着新时代党建赋能业务的检察样板。徐华兵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入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推动机关党建与检察业务的深度融合,把最高检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根本靠党建,关键靠队伍”的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吴贻伙 吴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