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寺后村退役军人曹光远:用烙画描绘和美乡村新景色

2023-11-30 15:41

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寺后村退役军人曹光远,悉心钻研葫芦烙画艺术,将烙画技艺推广、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和美乡村的突破口,走出一条具有文旅融合的产业之路。

返回家乡深研葫芦烙画艺术

2002年2月曹光远光荣入伍,一干就是12年,他在部队上多次荣获优秀士兵、岗位能手,两次荣立三等功。2014年底,曹光远退伍后,放弃了安置工作的机会,选择了自谋职业。退役后的曹光远,因为其参军的经历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受到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青睐,曾经受聘某企业的部门的负责人。

三年后,曹光远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家乡,决定在家乡寻找一条发挥自己才干的创业之路,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初,村里找到曹光远希望他能为村里发展做些贡献,为村里经济发展挑担子。曹光远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担任了村里的扶贫组长。曹光远接到角色后干得乐此不疲,扶贫帮困,为群众致富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等,受到群众赞誉。

如何让群众致富增收一直是曹光远的梦想。在曹光远思索着为群众寻找致富路的时候,他得知,村总支副书记董保安祖辈从事葫芦烙画制作,但是仅仅是自娱自乐,或者小范围地赠送亲朋好友,闲暇之余用于“把玩”。

在部队利用业余学习过版画,雕刻艺术的曹光远,决定向董保安学习烙画技艺,并多次“登门拜访”。董保安被曹光远的诚心打动,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在董保安悉心传授下,曹光远开始从简单地描摹,到自己独立创作,他烙画艺术在同行中很快脱颖而出,在刻苦学习烙画艺术同时,曹光远对烙画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

据介绍,烙画不需要任何颜料,它是以烙铁,经烫烙原材料使其炭化而成。烙画艺术的功力在于对深浅浓淡色彩的烙烫搭配和过渡的掌握。烙画不宜修改,尤其在葫芦上作画,特别讲究一次成功率。因此,烙画制作过程难度非常大。

擦亮“寺后烙画”金字招牌

寺后烙画作为民间的艺术,并没有发挥其经济价值,如何让“寺后烙画”这块金字招牌成为寺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曹光远一直在思索并大胆规划。

曹村镇寺后村历来就有种植葫芦的传统,但都是房前屋后种植,规模较小。曹光远决定在村里普及和培育烙画人才和技艺,扩大葫芦的种植面积,转化规模经济,同时建设寺后烙画产业园,使之成为非遗打卡地,宿州旅游新亮点。

在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寺后村的葫芦从2016年的三、五亩,发展到现在的近50亩,生产出的葫芦,除了供应本村用于烙画创作生产,还远销山东、江苏、海南等地。

充足的葫芦生产也为烙画创作提高了充足的原材料,从事烙画创作和传承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该村现已有曹光远和董保安、腾标等四家烙画工作室,烙画爱好者向全村辐射。

同时,他们利用寒暑假闲暇时节,开展非遗进校园,学生学烙画活动。烙画作品在小山口民俗馆,皇藏峪景区展厅等展出,扩大寺后村烙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在镇村两级支持下,在位于407观光大道东侧,一个占地37亩集烙画创作室、烙画展室,葫芦种植基地为一体的葫芦烙画产业园建设正如火如荼。

曹杰

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寺后村退役军人曹光远,悉心钻研葫芦烙画艺术,将烙画技艺推广、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和美乡村的突破口,走出一条具有文旅融合的产业之路。

返回家乡深研葫芦烙画艺术

2002年2月曹光远光荣入伍,一干就是12年,他在部队上多次荣获优秀士兵、岗位能手,两次荣立三等功。2014年底,曹光远退伍后,放弃了安置工作的机会,选择了自谋职业。退役后的曹光远,因为其参军的经历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受到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青睐,曾经受聘某企业的部门的负责人。

三年后,曹光远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家乡,决定在家乡寻找一条发挥自己才干的创业之路,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初,村里找到曹光远希望他能为村里发展做些贡献,为村里经济发展挑担子。曹光远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担任了村里的扶贫组长。曹光远接到角色后干得乐此不疲,扶贫帮困,为群众致富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等,受到群众赞誉。

如何让群众致富增收一直是曹光远的梦想。在曹光远思索着为群众寻找致富路的时候,他得知,村总支副书记董保安祖辈从事葫芦烙画制作,但是仅仅是自娱自乐,或者小范围地赠送亲朋好友,闲暇之余用于“把玩”。

在部队利用业余学习过版画,雕刻艺术的曹光远,决定向董保安学习烙画技艺,并多次“登门拜访”。董保安被曹光远的诚心打动,决定收下这个徒弟。

在董保安悉心传授下,曹光远开始从简单地描摹,到自己独立创作,他烙画艺术在同行中很快脱颖而出,在刻苦学习烙画艺术同时,曹光远对烙画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

据介绍,烙画不需要任何颜料,它是以烙铁,经烫烙原材料使其炭化而成。烙画艺术的功力在于对深浅浓淡色彩的烙烫搭配和过渡的掌握。烙画不宜修改,尤其在葫芦上作画,特别讲究一次成功率。因此,烙画制作过程难度非常大。

擦亮“寺后烙画”金字招牌

寺后烙画作为民间的艺术,并没有发挥其经济价值,如何让“寺后烙画”这块金字招牌成为寺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曹光远一直在思索并大胆规划。

曹村镇寺后村历来就有种植葫芦的传统,但都是房前屋后种植,规模较小。曹光远决定在村里普及和培育烙画人才和技艺,扩大葫芦的种植面积,转化规模经济,同时建设寺后烙画产业园,使之成为非遗打卡地,宿州旅游新亮点。

在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寺后村的葫芦从2016年的三、五亩,发展到现在的近50亩,生产出的葫芦,除了供应本村用于烙画创作生产,还远销山东、江苏、海南等地。

充足的葫芦生产也为烙画创作提高了充足的原材料,从事烙画创作和传承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该村现已有曹光远和董保安、腾标等四家烙画工作室,烙画爱好者向全村辐射。

同时,他们利用寒暑假闲暇时节,开展非遗进校园,学生学烙画活动。烙画作品在小山口民俗馆,皇藏峪景区展厅等展出,扩大寺后村烙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在镇村两级支持下,在位于407观光大道东侧,一个占地37亩集烙画创作室、烙画展室,葫芦种植基地为一体的葫芦烙画产业园建设正如火如荼。

曹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