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市职业院校每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2万人,年均面向下岗职工、新型农民、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逾5万余人次,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职业院校留淮就业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显著提升。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该市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合并“小散弱”中职学校7所,淮南卫生学校、淮南交通中等专业学校等7所学校整体并入淮南联合大学,淮南园林技工学校并入淮南技工学校。加大建设投入,投资15亿元建设淮南职教园区;投入10亿元建设寿县科技学校新校区;总投资2亿元(目前已投入8000万)建设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春申湖校区;投资3.2亿元改善安徽丹外信息工程学校、淮南文汇女子学校新校区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专业退出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层次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今年以来,全市职业院校共停招、撤销77个招生困难、设置不合理的专业,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1个专业,当前共开设200余个专业,职业教育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持续提升。
激励措施促进产教融合
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淮南市还完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产教融合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以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为依托,成立由1所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3所中职院校、25个规上企业和1家科研机构为成员的新材料产业学院,确立为安徽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项目。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被安徽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单位,淮南联合大学被安徽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
据介绍,淮南市职业院校已与4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其中,8家企业被遴选为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5家企业入选安徽省第四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7所职业院校被遴选为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积极构建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指导1所A类中职学校、5所B类以上中职学校与省内优秀高职学校对接,开展高职专业学院、高职中专分校项目试点。目前淮南联合大学、淮南市职教中心、淮南卫生学校、凤台职教中心等校已设立高职专业学院试点3个,高职中专分校试点4个。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通讯员 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