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淮南日报消息 “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我省唯一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淮南国力液压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ZSY40000KN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吨位及最大试验长度的立柱加载核心试验设备。
建立闵行—淮南需求成果对接机制,11项淮南企业创新需求在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闵行区分赛场以“揭榜比拼”方式公开征集解决方案。
……
一项项科技成果竞相出炉,为淮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今年以来,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29.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59%;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86.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40%,两项增速均全省排名第一位。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浓厚科创氛围。强化政策支持,兑现2022年度淮南市科技创新政策奖补资金1320.4万元;承办安徽省“双创汇”活动两场,签署产学研合作项目6个、招商引资项目3个;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淮南赛;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征集成果76项、签约项目15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26项、人才需求40项。
市科技局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探索“培训+会议调研、培训+互动交流、培训+政策宣传”模式,赴11个县区、园区开展高企申报培训辅导,服务企业204家。推荐147家企业申报高企,2023年底我市高企总数将超过300家。编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政策问答》,积极引导企业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今年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74家,同比增长81.6%。聚焦新兴产业和科技惠民项目,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安排资金447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2项。组织企业积极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突出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示范。争取省级科技创新资金489.6万元,组织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类项目18项、基础研究类项目2项。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制造业企业清零82家,清零比例94.25%,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没有研发机构的制造业企业清零8家,清零比例100%。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立校地合作对接机制。支持重点企业、高校院所产学研要素对接,先后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建立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安徽国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包球机器人、美亚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新锚固剂、安徽嘉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苯乙烯单体开发等项目实现与高校对接,促成东辰集团与南京工业大学5000万元的“低碳胶凝材料和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项目。建立科技成果捕捉机制,建立市级“科技情报员”体系,确定“科技情报员”20人,开展科技情报收集和对接工作,强化科技情报信息互通,通过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发布在淮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在淮高校科技成果207项,外地高校成果1300余项。支持淮南企业在长三角设立“人才飞地”3家、“研发飞地”16家。建设省重点实验室4家、省企业研发中心13家,新认定市技术创新中心6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以全省答辩第一名的成绩跻身全省首批4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1444个,针对农户技术培训46619人次,转化科技成果数1395项,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数490个,促进企业增收10365万元、村集体增收4650万元、转化科技成果促进农户增收9558万元。
市科技局负责同志表示,全市科技系统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发展本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汇聚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以实干实绩助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明向上、政治清明的现代化美好淮南。
记者 刘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