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古井照人生

2023-10-08 17:25   安徽网

□储刘生            

世事苍茫,时间如洪流。千百年来,家门前的古井从未改变过身姿,昼夜不歇,涓涓流淌,给村庄注入了活力。

家乡岳西山清水秀,拥有“国家园林县城”美名。家乡的天空被白云牵引着,蓝得让人喜不自胜。家乡的风景清新而熟悉,对面山上枞树林里是茶园,还有一片竹林。山上绿色常年不衰,鸟鸣幽幽,风涛声不绝入耳。竹子轻巧而坚硬,人活得沉重而劳累。人们将艰辛在井水里洗刷,迎来了崭新的每一天。

古井分为小水井和大水井,泉眼在小水井里。家乡人习惯叫小水井为“母井”,紧挨着的大水井则称为“子井”。

“母井”做饮水用,最早是由石块砌成的长方形。井水甘洌,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大水井正方形,供村民们洗衣物,洗菜用。多是洗好后,再到小水井舀清水冲洗一遍。

20年前村庄集资将古井重新修整,是现如今的样子:水井四周用水泥固化,小水井用石块垒砌成圆筒状,井深10来米,井壁水平处留一出水口,自流到大水井。井口直径约1米,高出地面半米,即使在夏季,暴雨、洪水也不会亵渎到井内。为了安全起见,人们还在井口放置了一块木板,压上一块石头,不让小孩子轻易拿掉。大水井深挖,条石砌成,井内架了横木,且在横木上放了石条方便人们洗衣物。

古井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愫,感受着人们的感受,就像亲人般无私关怀与奉献。

夏天,酷暑难耐,清凉的井水给村民带来了惬意。人们会提上一桶水,浸泡一个西瓜,忙农活中途休息时再剖开,那原汁原味的新鲜、清凉感受远比冰箱保鲜强了太多。

天气越炎热,井水越凉,但不彻骨。这种凉是温润的,是沁凉,存在于人们心头上。好比石匠用风箱鼓风燃旺煤炭,将錾子头烧红在铁砧上锻打成型,再将錾子靠在装有些许水的木盆边沿竖放,那种淬火般的凉。

冬天来了,寒冷随即而至,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井水变得温热起来,四周没有积雪,给人一股暖意。古井膨胀起温暖的气息,这些气息加剧了冬天阳光的温暖。井面丝丝缕缕冒着热气,如佳人倩影,婷婷窈窈,明眸巧笑。

寒冷中,人们缩手缩脚,但在与井水触碰间放开了。人们凑近或者深入,切肤感受到泉水脉搏的跳动,浸润着冬天的一呼一吸。人们在迷蒙中有着幸福的光彩,有了活力、快乐。温暖在他们全身蔓延,此刻泉水井就是村民的福音。

人就是被钱牵着鼻子的牛,父母何尝不是被子女牵着鼻子的牛?他们养育了我,还要劳心劳力的帮我带孩子。

一年四季母亲都是家里起床最早的,她不知疲倦,就如那井水无私奉献。

尤其是冬天,母亲是第一个在水井里洗衣服的人。母亲做好早饭,我们才起床。我端着饭碗坐在凳子上,问母亲大冬天为什么不多睡会?

“你们年轻人有觉瘾,我和你父年纪大了,睡不着。”母亲从脱水机里拿出衣服笑着说道:“早上洗衣服的人少,水干净,不用到小水井再打水清了。”

我抬头看见母亲眉宇间都是喜悦,我触碰到她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这样的时刻,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我用了整个童年来仰望。

“衣服等晓荣(我妻子的名号)起来洗啊!”我刚说完,妻子接过话,幸福中带着埋怨:“妈!你真是的,衣服还要你洗,旁人看到了还不知道怎么编排我!”

“你们难得回来,哪有一回来就让你们干活的。”母亲笑呵呵的说着。婆媳俩聊得很投入,我和父亲都插不上嘴,只得在旁边做忠实的听众。

从我们吃早饭开始直至一整天,都有人在水井里洗洗刷刷。对于农村人来说,总有干不完的活,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琐事就更多。

隔着老远我都会和洗刷的人们打招呼,尊称他们。对方千篇一律会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我也会和他们闲聊几句,父母亲要是在旁边一定喊他们回家休息下,喝杯茶再洗。

乡下人都这样,热情。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问候。洗衣物的人一边把衣服从桶里拿出来放在石条上,一边答着话。也有喜喳的,抬起头来要和母亲聊个半天,才会动手洗衣服。

上午十点以后洗衣服的人最多,别组的村民也赶来了。这时候村庄在女人们的嬉笑声与井水的热气中显得热闹起来,她们聊着家常,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有外人路过,见到如此情景,不免发出感叹:“你们真幸福,有这么一口好井。哪像我们那里寒冬腊月的洗个东西都是受罪。”说话的人一脸笑容,有着赞赏;有着羡慕;有着对自家婆娘的怜爱,心疼她那红肿、麻木,长了冻疮的手,满是无奈与酸楚。

“是的!是啊!大冬天的要不是有这一口好井,洗个衣服还不冻死人!”她们很自豪的回答着路人,所有人脸上都有着笑容。她们的幸福感在蒸腾的水雾中无限放大,每个人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

泉水再经大水井流到坎下田里,最后汇入河里。坎下几块田是村庄里最肥沃的良田,产量高。不仅离村庄近,干旱时更是不会为灌溉而发愁。以前谁家要是抓阄分得到这些良田都是喜上眉梢,心里比蜜还甜。

现如今乡村有了自来水,但水井仍是农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次回家我都会到小水井里担些水来烧沸泡茶。我蹲下来贴耳倾听,仿佛能听到大地血脉那细细的流淌声。我俯身看向井里,鱼翔其间,井水清澈见底,如一面镜子,井里清晰可见蓝天白云还有另一个我。

我笑了笑,水里的我也咧开了嘴。我舀了一瓢水,又舀了一瓢水,井波漾开。我的影子在晃动褶皱,水底鱼儿在颤抖,井下的一切都在颤抖。慢慢地,静了下来,水在我的影子里逐渐透明。

打好水,离开时,我盖好木板压上石头,盖住井底的颤抖,盖住井水的荡漾。我担着水离开,把一些秘密留在了井里,它每天汩汩冒着,流淌着,面对更多的人,不会吐露半句我的秘密。

四季风物,阴晴圆缺,昼夜交替,不论外界如何变幻,那井水常年默默流淌着,奉献着。它无私、甘甜,平凡而伟大。

井水清澈,洗净心头的污垢。井如境,以正衣冠,清清白白做人。井如人生,平淡中有着波澜不惊的故事和传承。

作者简介:

储刘生,男,汉族,1979年2月生,安徽岳西人,中共党员,茶叶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师,宿松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安庆市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安庆市首期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监督员,安徽省首期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监督员,宿松电子信息行业商会副秘书长,宿松县电子元器件产业协会理事,宿松县新联会副会长,《小说快报》杂志执行主编,《后小说时代》杂志执行主编。

储刘生发表科技核心学术期刊及农业类期刊论文12篇。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4件,发明专利12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蜕变》,中篇小说《海涛的爱情故事》又名《拼凑婚姻》《月儿弯弯》《阿呆与茶》《找回自己就是幸福》等。有其它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分别在《中国应急管理报》《安徽工人日报》《安徽商报》《振风》《小说快报》《鄱阳湖文学》《安庆广播电视报》《安庆日报 宿松周刊》《潇湘晨报》《同步悦读》《安庆市文联》《安庆作家》《宿松文艺》《小孤山文艺》《宿松文学》《岳西人文地理》,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工网、安徽网、搜狐、腾讯网、网易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平台发表。

2017年储刘生家庭荣获安庆市“最美农家称号”,2018年储刘生提名安徽省“江淮工匠”,2019年储刘生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荣获宿松县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奖。

□储刘生            

世事苍茫,时间如洪流。千百年来,家门前的古井从未改变过身姿,昼夜不歇,涓涓流淌,给村庄注入了活力。

家乡岳西山清水秀,拥有“国家园林县城”美名。家乡的天空被白云牵引着,蓝得让人喜不自胜。家乡的风景清新而熟悉,对面山上枞树林里是茶园,还有一片竹林。山上绿色常年不衰,鸟鸣幽幽,风涛声不绝入耳。竹子轻巧而坚硬,人活得沉重而劳累。人们将艰辛在井水里洗刷,迎来了崭新的每一天。

古井分为小水井和大水井,泉眼在小水井里。家乡人习惯叫小水井为“母井”,紧挨着的大水井则称为“子井”。

“母井”做饮水用,最早是由石块砌成的长方形。井水甘洌,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大水井正方形,供村民们洗衣物,洗菜用。多是洗好后,再到小水井舀清水冲洗一遍。

20年前村庄集资将古井重新修整,是现如今的样子:水井四周用水泥固化,小水井用石块垒砌成圆筒状,井深10来米,井壁水平处留一出水口,自流到大水井。井口直径约1米,高出地面半米,即使在夏季,暴雨、洪水也不会亵渎到井内。为了安全起见,人们还在井口放置了一块木板,压上一块石头,不让小孩子轻易拿掉。大水井深挖,条石砌成,井内架了横木,且在横木上放了石条方便人们洗衣物。

古井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愫,感受着人们的感受,就像亲人般无私关怀与奉献。

夏天,酷暑难耐,清凉的井水给村民带来了惬意。人们会提上一桶水,浸泡一个西瓜,忙农活中途休息时再剖开,那原汁原味的新鲜、清凉感受远比冰箱保鲜强了太多。

天气越炎热,井水越凉,但不彻骨。这种凉是温润的,是沁凉,存在于人们心头上。好比石匠用风箱鼓风燃旺煤炭,将錾子头烧红在铁砧上锻打成型,再将錾子靠在装有些许水的木盆边沿竖放,那种淬火般的凉。

冬天来了,寒冷随即而至,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井水变得温热起来,四周没有积雪,给人一股暖意。古井膨胀起温暖的气息,这些气息加剧了冬天阳光的温暖。井面丝丝缕缕冒着热气,如佳人倩影,婷婷窈窈,明眸巧笑。

寒冷中,人们缩手缩脚,但在与井水触碰间放开了。人们凑近或者深入,切肤感受到泉水脉搏的跳动,浸润着冬天的一呼一吸。人们在迷蒙中有着幸福的光彩,有了活力、快乐。温暖在他们全身蔓延,此刻泉水井就是村民的福音。

人就是被钱牵着鼻子的牛,父母何尝不是被子女牵着鼻子的牛?他们养育了我,还要劳心劳力的帮我带孩子。

一年四季母亲都是家里起床最早的,她不知疲倦,就如那井水无私奉献。

尤其是冬天,母亲是第一个在水井里洗衣服的人。母亲做好早饭,我们才起床。我端着饭碗坐在凳子上,问母亲大冬天为什么不多睡会?

“你们年轻人有觉瘾,我和你父年纪大了,睡不着。”母亲从脱水机里拿出衣服笑着说道:“早上洗衣服的人少,水干净,不用到小水井再打水清了。”

我抬头看见母亲眉宇间都是喜悦,我触碰到她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这样的时刻,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我用了整个童年来仰望。

“衣服等晓荣(我妻子的名号)起来洗啊!”我刚说完,妻子接过话,幸福中带着埋怨:“妈!你真是的,衣服还要你洗,旁人看到了还不知道怎么编排我!”

“你们难得回来,哪有一回来就让你们干活的。”母亲笑呵呵的说着。婆媳俩聊得很投入,我和父亲都插不上嘴,只得在旁边做忠实的听众。

从我们吃早饭开始直至一整天,都有人在水井里洗洗刷刷。对于农村人来说,总有干不完的活,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琐事就更多。

隔着老远我都会和洗刷的人们打招呼,尊称他们。对方千篇一律会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我也会和他们闲聊几句,父母亲要是在旁边一定喊他们回家休息下,喝杯茶再洗。

乡下人都这样,热情。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问候。洗衣物的人一边把衣服从桶里拿出来放在石条上,一边答着话。也有喜喳的,抬起头来要和母亲聊个半天,才会动手洗衣服。

上午十点以后洗衣服的人最多,别组的村民也赶来了。这时候村庄在女人们的嬉笑声与井水的热气中显得热闹起来,她们聊着家常,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有外人路过,见到如此情景,不免发出感叹:“你们真幸福,有这么一口好井。哪像我们那里寒冬腊月的洗个东西都是受罪。”说话的人一脸笑容,有着赞赏;有着羡慕;有着对自家婆娘的怜爱,心疼她那红肿、麻木,长了冻疮的手,满是无奈与酸楚。

“是的!是啊!大冬天的要不是有这一口好井,洗个衣服还不冻死人!”她们很自豪的回答着路人,所有人脸上都有着笑容。她们的幸福感在蒸腾的水雾中无限放大,每个人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

泉水再经大水井流到坎下田里,最后汇入河里。坎下几块田是村庄里最肥沃的良田,产量高。不仅离村庄近,干旱时更是不会为灌溉而发愁。以前谁家要是抓阄分得到这些良田都是喜上眉梢,心里比蜜还甜。

现如今乡村有了自来水,但水井仍是农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次回家我都会到小水井里担些水来烧沸泡茶。我蹲下来贴耳倾听,仿佛能听到大地血脉那细细的流淌声。我俯身看向井里,鱼翔其间,井水清澈见底,如一面镜子,井里清晰可见蓝天白云还有另一个我。

我笑了笑,水里的我也咧开了嘴。我舀了一瓢水,又舀了一瓢水,井波漾开。我的影子在晃动褶皱,水底鱼儿在颤抖,井下的一切都在颤抖。慢慢地,静了下来,水在我的影子里逐渐透明。

打好水,离开时,我盖好木板压上石头,盖住井底的颤抖,盖住井水的荡漾。我担着水离开,把一些秘密留在了井里,它每天汩汩冒着,流淌着,面对更多的人,不会吐露半句我的秘密。

四季风物,阴晴圆缺,昼夜交替,不论外界如何变幻,那井水常年默默流淌着,奉献着。它无私、甘甜,平凡而伟大。

井水清澈,洗净心头的污垢。井如境,以正衣冠,清清白白做人。井如人生,平淡中有着波澜不惊的故事和传承。

作者简介:

储刘生,男,汉族,1979年2月生,安徽岳西人,中共党员,茶叶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师,宿松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安庆市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安庆市首期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监督员,安徽省首期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监督员,宿松电子信息行业商会副秘书长,宿松县电子元器件产业协会理事,宿松县新联会副会长,《小说快报》杂志执行主编,《后小说时代》杂志执行主编。

储刘生发表科技核心学术期刊及农业类期刊论文12篇。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4件,发明专利12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蜕变》,中篇小说《海涛的爱情故事》又名《拼凑婚姻》《月儿弯弯》《阿呆与茶》《找回自己就是幸福》等。有其它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分别在《中国应急管理报》《安徽工人日报》《安徽商报》《振风》《小说快报》《鄱阳湖文学》《安庆广播电视报》《安庆日报 宿松周刊》《潇湘晨报》《同步悦读》《安庆市文联》《安庆作家》《宿松文艺》《小孤山文艺》《宿松文学》《岳西人文地理》,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工网、安徽网、搜狐、腾讯网、网易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平台发表。

2017年储刘生家庭荣获安庆市“最美农家称号”,2018年储刘生提名安徽省“江淮工匠”,2019年储刘生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荣获宿松县第二届文学艺术优秀奖。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