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庆戏曲文化特色小镇越来越“有戏”

2023-09-18 10:13   安庆日报

安庆日报讯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一直是怀宁县石牌镇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9月4日,夜幕降临,在石牌镇新建路七仙女雕塑附近,黄梅戏爱好者正在演唱黄梅戏经典唱段,吸引了许多周边居民、商户前来欣赏;同一时间,在石牌镇文化站中心剧场内,来自各单位的36名职工正加紧排练黄梅戏《十五的月亮为谁圆》和《烟袋调》,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

怀宁县石牌镇航拍图。  石牌镇供图

不解情缘:小镇与戏曲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在京剧界,曾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这里的“石”指的就是石牌镇。“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以及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戏剧表演艺术家,均学艺于此。

为什么是石牌?“石牌古称石牌口,长河、潜水、皖河交汇于此,北宋建隆年间,石牌见诸史端。”石牌镇党委书记王朝阳介绍,“自北宋开埠以来,石牌一直是皖西南商贸要津。潜山、岳西的竹木、柴薪,太湖的生漆、绿茗,望江的米粉、棉花,宿松的药材、丝麻都从石牌码头运往外埠。”1915年《怀宁县志》曾记载,石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

经贸的发达,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王朝阳介绍,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等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拨子’在清乾隆年间就称‘石牌腔’,戏班内称‘安庆梆子’‘梆子乱弹调’等。”清雍正帝后期,石牌民间班社蜂起,这些班社最显著的特点是设有科班,历代沿袭。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清廷征召弹戏班进京唱“祝寿戏”,由高朗亭领班,应召入京,“徽班进京”自此而始。

此外,黄梅戏重要腔系之一——怀腔与石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皖河两岸的农民惯唱怀腔山歌来讴颂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这种民间的优美抒情山歌,被称为‘怀宁调’,也叫‘怀调’或‘怀腔’。清道光年间,经过吸收与融合,怀腔已经嬗变为独立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腔系,此时的‘怀腔’已具有独立剧种的四大要素:有自己的演员和班社,有自己的剧目和声腔,有自己的行当和服饰,有自己的表演艺术和表演形式。”王朝阳说道。

要说石牌人有多爱黄梅戏,游客只需夜晚在街道上走上一走就会有真切地感知。“黄梅戏我们都是从小听到大,本身对它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家住石牌镇万全村的钱满兰是怀宁县黄梅戏爱好者协会理事,每周日下午,她和众多黄梅戏爱好者都会特意空出至少2小时时间,用于统一排练黄梅戏剧目。“黄梅戏爱好者协会里有60名会员,绝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对黄梅戏的热爱十分纯粹。”黄梅戏爱好者协会会长汪建国介绍道。此外,石牌镇民营黄梅戏剧团有1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演出足迹遍布安徽、江西、湖北、福建等多省。

石牌镇徽班博物馆汲取了徽派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造型,青砖小瓦马头墙,外形简洁大气。 媒体记者 付玉 摄

完善配套:戏曲小镇宜居更宜游

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围绕“镇区湖区双核建设,新区老区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发展戏曲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特色小镇于2019年启动建设,共建设14项工程,总投资13.85亿元,截至目前完成工程投资约7.68亿元。

石牌镇镇长周阳海介绍:“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核心体验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重点以街巷保护及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强化古镇戏曲文化体验功能,重点开发庆洲河两岸用地,形成古镇实景游憩、戏曲研习体验、戏曲加工服务、戏曲教育培训等特色组团,复兴千年古镇繁华盛景;湖区创意休闲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重点以麻塘湖生态环境护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麻塘湖优质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会展论坛核心,拓展戏曲达沃斯主体功能,建设徽班博物馆、京黄大剧院、戏曲文化交流中心、东方戏曲大观园、中国地方戏曲演艺中心、戏曲达沃斯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

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认可。“特色小镇建设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下了大力气,例如,我们新建以及改造提升了包括庆洲河西路在内的多条道路,完成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建和优化了21处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周阳海说,基础设施的改善,首先获利的就是当地居民,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也得到了居民们的支持。

“没想到在一个小镇上还能看到这么大气的戏曲文化博物馆,非常地震撼!”8月30日,来安庆游玩的南京市民周进跟随朋友来到石牌镇,在参观了徽班博物馆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青砖小瓦马头墙,徽班博物馆汲取了徽派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造型,外形简洁大气,博物馆中展陈着盔帽、戏服、木剑、令牌、黄花梨二胡、戏曲唢呐等珍贵文物,暑假期间,这里也迎来了参观热潮。“更多的是团体游客来这里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周阳海说道。

传承发展:做足“戏曲+”文章

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自2018年以来,石牌镇每年投入部分资金用于黄梅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与怀宁职业教育中心、怀宁县实验小学、石牌镇中心学校等教育机构共同开展“黄梅戏进校园”系列活动;与合肥市大圩镇联合打造首个戏曲文化共建基地;与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共建石牌镇戏曲文化传承发展名家工作室,形成“政府+剧院”学教模式,构建戏曲人才的培养渠道。石牌镇政府还设立了黄梅戏艺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民间文化阵地建设、人才培养、艺术活动以及戏曲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并根据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状况和进展逐年递增。

在戏曲文化活动开展方面,石牌镇先后举办“怀宁·石牌全国戏曲票友节”“农民丰收节”等戏曲文化惠民活动近千场次,带动了石牌镇以及周边乡镇的餐饮服务业增收,受益群众约50万人次,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例如在今年石牌镇举办的“全国戏曲票友节”期间,石牌镇各大餐馆、酒店全部预订满员,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没有预订到餐馆和酒店,就在周边乡镇吃饭住宿。

在戏曲文化产业方面,石牌镇大力发展具有绿色标识的生态农产品和石牌特色的地方工艺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以戏曲文化特色“黄梅戏盔帽”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加工产业,在“怀宁贡糕”“龙凤贡面”为代表的地方名优食品加工业上加入黄梅戏元素,带动更多的企业和周边群众参与其中,获取红利。例如,石牌镇境内戏服、盔帽制作及特色产品销售企业近20家,年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

产云秋是石牌戏装盔帽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1957年,年仅13岁的产云秋正式踏入这一行,60余年的坚守,他让戏装盔帽制作技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记者走进产云秋的家,眼前一顶顶精美绝伦的盔帽不禁让人惊叹。“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要4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十几道工序。从最开始的刻纸、粘贴、加网子、压制成型、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及时,对技术要求十分高,一般的一顶戏帽制作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产云秋介绍道。

产云秋不愁订单,他告诉记者:“石牌镇正在推进的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也给我们戏剧盔帽制作带来新机遇。政府对于盔帽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也非常上心,每年暑假都有不同学校的学生到我这里来进行课题调研;安庆师范大学、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相关院系老师也多次与我对接,希望能够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由老师来我这里学习盔帽制作,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在石牌,戏曲文化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戏曲演出、道具戏服制作、培训、旅游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戏曲文化特色产业链正在不断拓展延伸。

 (全媒体记者 付 玉 通讯员 潘庆谊)

安庆日报讯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一直是怀宁县石牌镇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9月4日,夜幕降临,在石牌镇新建路七仙女雕塑附近,黄梅戏爱好者正在演唱黄梅戏经典唱段,吸引了许多周边居民、商户前来欣赏;同一时间,在石牌镇文化站中心剧场内,来自各单位的36名职工正加紧排练黄梅戏《十五的月亮为谁圆》和《烟袋调》,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

怀宁县石牌镇航拍图。  石牌镇供图

不解情缘:小镇与戏曲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在京剧界,曾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这里的“石”指的就是石牌镇。“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以及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戏剧表演艺术家,均学艺于此。

为什么是石牌?“石牌古称石牌口,长河、潜水、皖河交汇于此,北宋建隆年间,石牌见诸史端。”石牌镇党委书记王朝阳介绍,“自北宋开埠以来,石牌一直是皖西南商贸要津。潜山、岳西的竹木、柴薪,太湖的生漆、绿茗,望江的米粉、棉花,宿松的药材、丝麻都从石牌码头运往外埠。”1915年《怀宁县志》曾记载,石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

经贸的发达,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王朝阳介绍,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等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拨子’在清乾隆年间就称‘石牌腔’,戏班内称‘安庆梆子’‘梆子乱弹调’等。”清雍正帝后期,石牌民间班社蜂起,这些班社最显著的特点是设有科班,历代沿袭。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清廷征召弹戏班进京唱“祝寿戏”,由高朗亭领班,应召入京,“徽班进京”自此而始。

此外,黄梅戏重要腔系之一——怀腔与石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皖河两岸的农民惯唱怀腔山歌来讴颂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这种民间的优美抒情山歌,被称为‘怀宁调’,也叫‘怀调’或‘怀腔’。清道光年间,经过吸收与融合,怀腔已经嬗变为独立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腔系,此时的‘怀腔’已具有独立剧种的四大要素:有自己的演员和班社,有自己的剧目和声腔,有自己的行当和服饰,有自己的表演艺术和表演形式。”王朝阳说道。

要说石牌人有多爱黄梅戏,游客只需夜晚在街道上走上一走就会有真切地感知。“黄梅戏我们都是从小听到大,本身对它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家住石牌镇万全村的钱满兰是怀宁县黄梅戏爱好者协会理事,每周日下午,她和众多黄梅戏爱好者都会特意空出至少2小时时间,用于统一排练黄梅戏剧目。“黄梅戏爱好者协会里有60名会员,绝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对黄梅戏的热爱十分纯粹。”黄梅戏爱好者协会会长汪建国介绍道。此外,石牌镇民营黄梅戏剧团有1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演出足迹遍布安徽、江西、湖北、福建等多省。

石牌镇徽班博物馆汲取了徽派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造型,青砖小瓦马头墙,外形简洁大气。 媒体记者 付玉 摄

完善配套:戏曲小镇宜居更宜游

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围绕“镇区湖区双核建设,新区老区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发展戏曲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特色小镇于2019年启动建设,共建设14项工程,总投资13.85亿元,截至目前完成工程投资约7.68亿元。

石牌镇镇长周阳海介绍:“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核心体验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重点以街巷保护及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强化古镇戏曲文化体验功能,重点开发庆洲河两岸用地,形成古镇实景游憩、戏曲研习体验、戏曲加工服务、戏曲教育培训等特色组团,复兴千年古镇繁华盛景;湖区创意休闲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重点以麻塘湖生态环境护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麻塘湖优质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会展论坛核心,拓展戏曲达沃斯主体功能,建设徽班博物馆、京黄大剧院、戏曲文化交流中心、东方戏曲大观园、中国地方戏曲演艺中心、戏曲达沃斯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

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认可。“特色小镇建设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下了大力气,例如,我们新建以及改造提升了包括庆洲河西路在内的多条道路,完成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建和优化了21处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周阳海说,基础设施的改善,首先获利的就是当地居民,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也得到了居民们的支持。

“没想到在一个小镇上还能看到这么大气的戏曲文化博物馆,非常地震撼!”8月30日,来安庆游玩的南京市民周进跟随朋友来到石牌镇,在参观了徽班博物馆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青砖小瓦马头墙,徽班博物馆汲取了徽派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造型,外形简洁大气,博物馆中展陈着盔帽、戏服、木剑、令牌、黄花梨二胡、戏曲唢呐等珍贵文物,暑假期间,这里也迎来了参观热潮。“更多的是团体游客来这里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周阳海说道。

传承发展:做足“戏曲+”文章

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自2018年以来,石牌镇每年投入部分资金用于黄梅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与怀宁职业教育中心、怀宁县实验小学、石牌镇中心学校等教育机构共同开展“黄梅戏进校园”系列活动;与合肥市大圩镇联合打造首个戏曲文化共建基地;与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共建石牌镇戏曲文化传承发展名家工作室,形成“政府+剧院”学教模式,构建戏曲人才的培养渠道。石牌镇政府还设立了黄梅戏艺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民间文化阵地建设、人才培养、艺术活动以及戏曲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并根据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状况和进展逐年递增。

在戏曲文化活动开展方面,石牌镇先后举办“怀宁·石牌全国戏曲票友节”“农民丰收节”等戏曲文化惠民活动近千场次,带动了石牌镇以及周边乡镇的餐饮服务业增收,受益群众约50万人次,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例如在今年石牌镇举办的“全国戏曲票友节”期间,石牌镇各大餐馆、酒店全部预订满员,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没有预订到餐馆和酒店,就在周边乡镇吃饭住宿。

在戏曲文化产业方面,石牌镇大力发展具有绿色标识的生态农产品和石牌特色的地方工艺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以戏曲文化特色“黄梅戏盔帽”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加工产业,在“怀宁贡糕”“龙凤贡面”为代表的地方名优食品加工业上加入黄梅戏元素,带动更多的企业和周边群众参与其中,获取红利。例如,石牌镇境内戏服、盔帽制作及特色产品销售企业近20家,年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

产云秋是石牌戏装盔帽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1957年,年仅13岁的产云秋正式踏入这一行,60余年的坚守,他让戏装盔帽制作技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记者走进产云秋的家,眼前一顶顶精美绝伦的盔帽不禁让人惊叹。“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要4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十几道工序。从最开始的刻纸、粘贴、加网子、压制成型、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及时,对技术要求十分高,一般的一顶戏帽制作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产云秋介绍道。

产云秋不愁订单,他告诉记者:“石牌镇正在推进的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也给我们戏剧盔帽制作带来新机遇。政府对于盔帽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也非常上心,每年暑假都有不同学校的学生到我这里来进行课题调研;安庆师范大学、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相关院系老师也多次与我对接,希望能够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由老师来我这里学习盔帽制作,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在石牌,戏曲文化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戏曲演出、道具戏服制作、培训、旅游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戏曲文化特色产业链正在不断拓展延伸。

 (全媒体记者 付 玉 通讯员 潘庆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