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讯 借助优质资源,打造国内领先的国家级种公牛站、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国家级种业科创中心等“一站一场一中心”;斥资30亿元建设华东最大、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水牛奶生产基地,填补省内空白。
9月8日,两个和“牛”相关的产业项目在颍东区开工建设,为阜阳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加快打造区域性农业强市注入强劲动能。
两个项目开工
“秸秆变肉”是指把秸秆资源加工成牲畜饲料,通过过腹方式,将秸秆转化成牛肉、羊肉等畜产品。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下大力气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阜阳用足用好农业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围绕“牛”产业四面出击、招引项目。
此次开工的安徽新牧“一站一场一中心”项目,由长春新牧与阜阳乡村发展农业公司合资成立的安徽新牧种业科技具体建设运营。据了解,位于吉林省的长春新牧是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评选标准诞生地,拥有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国家级种公牛站两个肉牛高端种源基地。
安徽新牧种业科技将借助长春新牧的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在颍东区建设运营“六个一”工程项目。其中,此次开工的“一站一场一中心”主要打造国内领先的国家级种公牛站、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国家级种业科创中心等;后续还将打造地方特色美食和牛文化主题街区、肉牛交易市场、肉牛精深加工和预制菜生产基地等“一街一市一基地”。
当天,同时开工的皇氏集团阜阳智慧化乳制品中央工厂及生态智慧牧场项目,由皇氏(安徽)乳业有限公司斥资30亿元投资建设。其中,智慧化乳制品中央工厂项目位于颍东食品工业园核心区,分两期建设,规划年产25万吨乳制品;生态智慧牧场项目位于颍东区口孜镇洪阳村,建设存栏5000头水奶牛生态旅游观光牧场,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牛奶生产基地,填补安徽同类项目空白。
有关人士分析,此次开工的两个项目,与阜阳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将实现互惠共赢——两家企业可以立足阜阳项目扩大规模、做强主业,挺进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辐射全国;在阜落地的全产业链项目,也有利于阜阳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秸秆变肉”工程在行动
推进“秸秆变肉”工程,阜阳有着系统谋划和扎实行动。围绕预制菜、中央厨房、生猪深加工、牛羊全产业链建设等,我市扶持天邦集团做大做强,加强与江南大学等产学研合作,加大与光明食品集团、长春新牧、内蒙古合牛牧业等企业对接力度,全力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
在临泉县,天邦食品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拾分味道(临泉)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余亿元,在安徽省形成年存栏母猪20万头、年出栏育肥猪500万头、年屠宰生猪500万头生产能力的产业集群。今年前8月,拾分味道(临泉)食品屠宰加工产值8.5亿元,致力打造安徽第一个猪肉食品百亿企业。
在界首市,总投资12亿元的安徽莘羊全产业链项目已签约,主要建设“一基地三厂一中心”,即20万只核心种群繁育基地、年产80万吨饲料加工厂、年产5万吨有机肥厂、年屠宰50万只冷链屠宰加工厂、基因选育及营养研发中心,一期项目即将启动。
绿色食品建圈强链
当前,阜阳正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战略机遇,按照“一链十群一基地”“十大行动强支撑”思路,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工程,努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今年1-8月,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78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新增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合计97个。
根据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描绘的蓝图,到2027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力争达2000亿元。随着一大批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助推我市加快产品模式向产城模式转变、“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
(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张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