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认知中,文创、文旅资源匮乏的城市很难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淄博烧烤的爆火不但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还在城市形象塑造、市民素质提升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只要有激情、有创意、有担当,任何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近期,阜阳文旅以两次音乐节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文旅推介、城市公关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组织,阜阳市文创协会如何挖掘行业资源、激发创意人才的热情和智慧,为我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助力赋能?
近日,阜阳市文创协会邀请阜阳师范大学三位创意设计专业的专家教授、部分行业精英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媒体人士,举办了一场小型沙龙,就如何盘活文创资源、助力阜阳文旅产业进行畅谈。
市文创协会会长徐振扬:我市文创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人才问题,而是方向问题、引领问题,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产业处于小、散、乱的状态,不能够形成合力、形成规模,行业之间互动性不强,市场与人才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因缺乏行政资源的支持,很难发挥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把各位专家、领导邀请过来,一是汇报我们的一些想法,二是请大家从本市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今后在文旅融合、产教融合中方向明确、行动有力。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设计艺术系教授王淼:我认为最先需要的就是洞察问题点。
第一,大家坐在一起举办这次沙龙,就是因为有一致的站位和导向,看到了阜阳创意设计的巨大蓝海,并且有意愿去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为我们的创意设计找到更多出口。
第二,通过“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让资源联动起来。当地居民工作生活以及游客出行都需要地方特色的伴手礼;设计院校大批的省级国家级奖项和版权搁置;政府企业需要创新设计驱动赋能。呼吁在项目导向下,经常举办校内外学术和行业交流活动,让信息联通,资源联动,利益共享,是文创发展的可行之路。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设计艺术系教授刘乐:“文创”近年来成为时尚焦点,文创和文旅被迅猛发展的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科技推向了最前台。从皖北地区尤其是阜阳市文创产业现状来看,阜阳市的文创和旅游产品设计总体还处于模仿和借鉴阶段,缺少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阜阳文旅融合发展及文创设计提升,需要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文创行业组织的积极协调下,以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元素创意为核心,举办一些文化创意方面的赛事活动,让好作品转化为好产品,让阜阳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实物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毛祖光:文创设计是在深入研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设计,当前已成为国内多个城市打造“城市名片”的有力手段。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在文创设计上做了许多努力,在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等设计竞赛上取得了较多优异成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因素,与本土企业联系较少,作品从设计到落地有一定距离。阜阳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能借助平台优势,服务企业、社区与公众,与城市共同发展。
安徽米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徐阳光:文创产品要想实现销售转化,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和理解年轻人的需求,因为他们才是消费主力;其次务必有实用价值,年轻人喜闻乐见并且买了就能用。好的文创产品都是旧元素新组合,许多阜阳文化元素都可以成为文创产品的要素,既能传播阜阳文化,又能丰富文创产品的内涵。价格低廉、功能实用、精致时尚是文创产品走向大众的成功之道。
阜阳智涵传媒总经理胥伟:从高铁窗口的文创产品可以感受一个城市的软实力。经济代表一个城市的硬实力,文化则代表软实力,文创产业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创做得好,城市形象就会更加丰富有内涵。因此做好文创事业,是政府必须引领和重点支持的领域。文创因为具有文化创新的属性,文创企业创新的试错成本大,如果没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不高,会间接影响文创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影响城市软实力的成长和表现。
安徽网阜阳新闻负责人李思祺:阜阳创意设计行业在阜阳社会各界缺少认可度,务必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方法,发掘行业从业者、既有消费者、潜在消费者互链“接口”。
首先,广泛开展城市级行业赛事、展会、学术论坛等,拓展协会及行业影响力,发掘并整合行业从业者,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其次,建立人才库,利于后期活动、竞赛的组织开展工作。第三,搭建小程序,建立阜阳文化(数字)创意线上展览馆,展示企业和个人的精华作品。
阜阳市发改委王勇: 文创协会要聚集一大批专注于文创产业的人士和企业,不断挖掘和推广隐性和显性的阜阳元素;切实做好文创领域的校企对接、产教融合,促进良性循环;培植涵养阜阳元素的文创孵化器,做好桥梁和红娘;将阜阳元素平面化、二维化、多维化、3D化应用于城市形象传播及产品开发;在企业风投与优秀的阜阳元素之间寻找切入点,放大企业利润空间,丰厚文创资金,让企业与社会、院校与设计者都有利可图;争取政府政策性支持或政策性金融支持,拓展文创空间;文创产品设计趋向集约化、小型化、多元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