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对2.5万名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调查发现: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

2023-08-23 10:58   中国青年报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观众来成都看田径比赛。”参加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后,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田径国家级裁判王刚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在大运会担任裁判员,看到中国青年在大运会上充分展现积极、健康、阳光的一面,世界各国青年积极互动、增进友谊,他感到由衷高兴。“希望通过大运会的契机,让更多大学生喜欢上运动。”王刚期待。

为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于8月初对全国25125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运动不足三次的大学生占比48.19%,其中每周运动一次的占比22.06%,每周运动两次的占比26.13%。

当得知“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这一调查数据时,王刚感到有些担忧,“看样子有很多同学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没有好的运动习惯就很难有健康的身体。”

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健康、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状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这一数据值得关注。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刻不容缓。

谁“偷”走了大学生的运动时间

“运动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坚持下来很困难。”最近,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王灿跟着网上的教程运动一周了,她表示这是自己坚持运动时间最长的一次,平均下来一天20分钟,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瑜伽垫是很久之前购买的,买的时候信誓旦旦要运动,买完后就在寝室里落灰”。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刘雨也是如此,“平时课业比较繁忙,很多课程需要课后花时间消化,尤其是一些难度较高的专业课。”除此之外,她还是一名学生干部,不少活动都需要她统筹安排,白天很少有时间运动。

王灿虽然没有太多的工作任务,但体育运动的时间还是被“偷”走了。对手机、网络的沉迷让她很少有时间运动。“晚上拿起手机刷刷短视频、打打游戏,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这与本次调查的结果不谋而合,调查显示,66.79%的大学生认为时间不足是限制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在采访中,部分大学生表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不强烈,有的仅仅只是为了体育考试过关,难以长期坚持运动。

王灿平时并没有太大动力去运动。近期她终于下定决心运动,原因也很简单,“夏天到了,不运动裙子又该穿不下了。”这样的突击训练让她的体重变化很大。但对于这次运动能坚持多久,王灿心里依旧没底,她坦言:“我找不到坚持体育运动的长久动力和兴趣,成就感很小。”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舒颜开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体育运动,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外卖和快递,都不愿意出寝室,就更不愿意进行体育运动了。

王刚也表示,学业的压力和学生对待运动的认知不足是造成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的主要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刘雨每周用于运动的时间比较少,“我一般晚上空闲时做做瑜伽,因为这个时间通常没人打扰,不易被打断,效果更好。而且运动之后睡得更香。”她说,自己因为课程较多需要早起,不能运动得太累,“让身体有点疲惫就休息了,不然仅靠睡眠无法养足精神,第二天起不来”。

但晚上的空闲时间也并不多,她有时还要完成一些工作任务,甚至需要熬夜,“体育运动不知不觉就被抛之脑后了”。

“希望通过大运会的契机,让更多大学生喜欢上运动。”王刚说,从懂得、喜欢和欣赏某个体育项目的赛事开始,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运动项目中,希望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都能不断提升,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希望高校开展更多体育赛事,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

“有的体育课需要抢,而且很难抢到。”河北传媒学院学生朱星曾经连续两个学期都没有抢到心仪的体育课,他想学乒乓球,但“手速”拼不过,一进教务系统名额就没了。“像乒乓球、瑜伽这些都是抢手课,它们比较有趣味,更受同学们欢迎。”

对部分大学生来说,体育课上学习的项目往往会成为该学期主要的运动内容。朱星坦言,自己想学的运动无法在课上学习,只好选择不感兴趣的项目。虽然为了不挂科,也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但对运动的兴趣却不高。课程结束之后,也不会继续坚持。

“有的项目需要一些运动设备和场地,自费购买性价比不高,只好放弃。”朱星表示,学校虽然配备了一些运动设备和场地,但基本上只有抢到课的少数同学能够使用。

“我认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分配,而不是靠大家自己抢。”朱星认为体育课抢课的方式需要改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安排,一些大家都不想选的项目,可以停开”。

对于选课难,王刚则认为,这是高校的普遍现象。学生通常倾向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有些相对艰苦的运动,如田径类、体能类的项目,学生不太喜欢,“但很多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

他同时指出,“艰苦项目也有特殊价值,比如像田径运动,它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他表示可以对这类运动进行游戏化改造,使其变得更有趣味,以此吸引学生。

舒颜开认为,学校对运动器材、设施和场馆的投入会影响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希望学校支持和发展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学校还要开设更多的优质体育课程,引导学生运动。

“希望高校开展更多的体育赛事,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和体育活动中来,在高校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王刚认为,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表率,“无体育不清华”十分有号召力,这值得所有高校借鉴学习。

这学期,朱星终于选到了喜欢的乒乓球,“我认为对自己帮助还挺大的。以前不喜欢上体育课,自从选上兵乓球后,每次都提前去,就为了选一个好的乒乓球桌,多打一会儿乒乓球。”

舒颜开建议,大学生一定要选择一两项适合的运动项目,并把它作为持之以恒、终生坚持的项目进行培养,实现“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面上越来越多的运动电子设备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张睿亮就购买了不少运动设备,包括运动手环、智能秤等,“这样可以督促自己多运动”,以运动手环为例,除了常规的计步、心率检测,“还可以随时检测到我在做什么运动,帮我计算卡路里”。

科技设备将运动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见的数字,“看到数字一点点增加会很有成就感。”在智能App上设定目标,也是张睿亮激励自己运动的一个办法,在同一个运动地打卡,还能看见他人的运动情况,“有的App还可以通过排名累计积分来兑换实物奖励。”

王刚认为,虽然科技产品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运动,但总归是一种外在的激励,“真正要激发运动的兴趣,还得靠自身。”

“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心是承载一切的基础。”他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努力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自主运动,“比如利用打卡的方式,争取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灿、刘雨、朱星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实习生 黄菁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观众来成都看田径比赛。”参加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后,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田径国家级裁判王刚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在大运会担任裁判员,看到中国青年在大运会上充分展现积极、健康、阳光的一面,世界各国青年积极互动、增进友谊,他感到由衷高兴。“希望通过大运会的契机,让更多大学生喜欢上运动。”王刚期待。

为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于8月初对全国25125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运动不足三次的大学生占比48.19%,其中每周运动一次的占比22.06%,每周运动两次的占比26.13%。

当得知“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这一调查数据时,王刚感到有些担忧,“看样子有很多同学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没有好的运动习惯就很难有健康的身体。”

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健康、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状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这一数据值得关注。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刻不容缓。

谁“偷”走了大学生的运动时间

“运动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坚持下来很困难。”最近,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王灿跟着网上的教程运动一周了,她表示这是自己坚持运动时间最长的一次,平均下来一天20分钟,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瑜伽垫是很久之前购买的,买的时候信誓旦旦要运动,买完后就在寝室里落灰”。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刘雨也是如此,“平时课业比较繁忙,很多课程需要课后花时间消化,尤其是一些难度较高的专业课。”除此之外,她还是一名学生干部,不少活动都需要她统筹安排,白天很少有时间运动。

王灿虽然没有太多的工作任务,但体育运动的时间还是被“偷”走了。对手机、网络的沉迷让她很少有时间运动。“晚上拿起手机刷刷短视频、打打游戏,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这与本次调查的结果不谋而合,调查显示,66.79%的大学生认为时间不足是限制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在采访中,部分大学生表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不强烈,有的仅仅只是为了体育考试过关,难以长期坚持运动。

王灿平时并没有太大动力去运动。近期她终于下定决心运动,原因也很简单,“夏天到了,不运动裙子又该穿不下了。”这样的突击训练让她的体重变化很大。但对于这次运动能坚持多久,王灿心里依旧没底,她坦言:“我找不到坚持体育运动的长久动力和兴趣,成就感很小。”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舒颜开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体育运动,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外卖和快递,都不愿意出寝室,就更不愿意进行体育运动了。

王刚也表示,学业的压力和学生对待运动的认知不足是造成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的主要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刘雨每周用于运动的时间比较少,“我一般晚上空闲时做做瑜伽,因为这个时间通常没人打扰,不易被打断,效果更好。而且运动之后睡得更香。”她说,自己因为课程较多需要早起,不能运动得太累,“让身体有点疲惫就休息了,不然仅靠睡眠无法养足精神,第二天起不来”。

但晚上的空闲时间也并不多,她有时还要完成一些工作任务,甚至需要熬夜,“体育运动不知不觉就被抛之脑后了”。

“希望通过大运会的契机,让更多大学生喜欢上运动。”王刚说,从懂得、喜欢和欣赏某个体育项目的赛事开始,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运动项目中,希望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都能不断提升,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希望高校开展更多体育赛事,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

“有的体育课需要抢,而且很难抢到。”河北传媒学院学生朱星曾经连续两个学期都没有抢到心仪的体育课,他想学乒乓球,但“手速”拼不过,一进教务系统名额就没了。“像乒乓球、瑜伽这些都是抢手课,它们比较有趣味,更受同学们欢迎。”

对部分大学生来说,体育课上学习的项目往往会成为该学期主要的运动内容。朱星坦言,自己想学的运动无法在课上学习,只好选择不感兴趣的项目。虽然为了不挂科,也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但对运动的兴趣却不高。课程结束之后,也不会继续坚持。

“有的项目需要一些运动设备和场地,自费购买性价比不高,只好放弃。”朱星表示,学校虽然配备了一些运动设备和场地,但基本上只有抢到课的少数同学能够使用。

“我认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分配,而不是靠大家自己抢。”朱星认为体育课抢课的方式需要改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安排,一些大家都不想选的项目,可以停开”。

对于选课难,王刚则认为,这是高校的普遍现象。学生通常倾向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有些相对艰苦的运动,如田径类、体能类的项目,学生不太喜欢,“但很多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

他同时指出,“艰苦项目也有特殊价值,比如像田径运动,它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他表示可以对这类运动进行游戏化改造,使其变得更有趣味,以此吸引学生。

舒颜开认为,学校对运动器材、设施和场馆的投入会影响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希望学校支持和发展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学校还要开设更多的优质体育课程,引导学生运动。

“希望高校开展更多的体育赛事,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和体育活动中来,在高校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王刚认为,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表率,“无体育不清华”十分有号召力,这值得所有高校借鉴学习。

这学期,朱星终于选到了喜欢的乒乓球,“我认为对自己帮助还挺大的。以前不喜欢上体育课,自从选上兵乓球后,每次都提前去,就为了选一个好的乒乓球桌,多打一会儿乒乓球。”

舒颜开建议,大学生一定要选择一两项适合的运动项目,并把它作为持之以恒、终生坚持的项目进行培养,实现“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面上越来越多的运动电子设备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张睿亮就购买了不少运动设备,包括运动手环、智能秤等,“这样可以督促自己多运动”,以运动手环为例,除了常规的计步、心率检测,“还可以随时检测到我在做什么运动,帮我计算卡路里”。

科技设备将运动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见的数字,“看到数字一点点增加会很有成就感。”在智能App上设定目标,也是张睿亮激励自己运动的一个办法,在同一个运动地打卡,还能看见他人的运动情况,“有的App还可以通过排名累计积分来兑换实物奖励。”

王刚认为,虽然科技产品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运动,但总归是一种外在的激励,“真正要激发运动的兴趣,还得靠自身。”

“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心是承载一切的基础。”他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努力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自主运动,“比如利用打卡的方式,争取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灿、刘雨、朱星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实习生 黄菁雷

来源:中国青年报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