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池州:厚植“生态”本底书写“绿色”答卷

2023-08-23 10:14   池州市人民政府网

据池州日报报道 3年来,池州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双碳”目标,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生态立市呵护一池山水

入秋时节,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曲桥荷韵、碧叶连天,越来越多的市民置身其中,或锻炼身体,或漫步散心。“看着这么美的景色,心情非常舒畅。”经常来公园打太极拳的市民纪良发感叹道。

“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这是池州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时获得的评价。池州之美,美在“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的自然禀赋里、美在“长三角美丽后花园”的公众口碑里、美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里。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升金湖畔,70岁的摄影师张治务,用二十多年时间拍下了数十万张照片。他说,“现在的升金湖生态更好了,环境更美了,鸟儿更多了,我们的照片也越拍越美!”

《安徽池州:对千年古树开展修复保护》《升金湖十年之变重回万鸟翔集》《蜿蜒在山间的石台农村公路》……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频道相继刊播多篇报道,聚焦我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市的生动实践。

“非法捕捞现象越来越少,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57岁的张根友2019年4月退捕上岸后,由一名捕鱼人转变为护渔人。他亲眼见证长江水质改善、江豚腾跃,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

2016年至2022年,我市累计争取各类生态环保资金19.33亿元。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池州市把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方面做到一以贯之、坚持不懈。

“目前,长江池州段水质全线达到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11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办公室负责人姚锦说。

水有人治,责有人担,池州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057名,河湖监管督导专家70名,河湖警长68名。山有人管,绿有人护,1008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如今的池州,青山连绵竞秀、绿水蜿蜒流淌……2022年度,我市河湖长制工作省级考核位居全省第一,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双碳”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CCS系列产品集合了20多项发明专利,可实现锅炉尾部烟气排放降至3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自去年9月进入中石油一级供应商名录,共接到1.5亿元订单……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位于青阳经开区的安徽华夏蓝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该公司自主研发的CCS系列超低氮燃烧器顺利通过国家特检院认证,一经投入市场,便成为行业内热销产品。

“平均每台0.4KV电能质量治理装置一年能节电46万度,折算成标煤56吨,减少碳排放约320吨,节电率能达到13%以上。”中电建长九公司科技质量部采矿工程师赵东明介绍,在长九公司每个生产环节都能看到低碳环保的影子。上半年,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538.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59%,预计全年产值将达180亿元。

开出全省“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第一单、建成全省首个“双碳”管控平台、打造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园区典范……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双碳”战略,制发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碳汇、绿色金融等10个领域专项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双碳”“1+N”制度体系。

“公转水”“公转铁”,“多式联运”再提速。池州港江口港区大宗矿石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初建成投产。贵池区和东至县两个百万千瓦级风光基地、以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为支撑的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综合能源供应低碳示范区及池州高新区、青阳经开区源网荷储一体化低碳示范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截至2022年底,我市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达16.4亿千瓦时,较2020年新增1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由3.1%提升到8.1%。今年上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9.48亿千瓦时,增长37.8%。

主城区城市公交新能源车辆229台,城市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达90.06%,绿色出行比例达78.98%。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低碳健步走、光盘行动……“绿色生活、低碳出行”逐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共为,绿色低碳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创新实践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这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们还感受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宣传推介!”8月16日,“山水池州灵秀九华”首届全国摄影大展系列活动——中国摄影报池州摄影训练营走进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摄影家用镜头聚焦“最美山乡”。

有着“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之誉的石台县,近年来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展摄影推介、文化交流、媒体宣传等活动,将本土的民俗风情、传统作坊和手工艺等打造成各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林摇曳……漫步在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深浅不一的绿意在眼前渐次铺展。霄坑村以茶闻名,近年来又以红色文化“出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红+绿”发展模式。“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我们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幸福靠山。”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说。2022年,霄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根据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8.76亿元,位列全国第98位。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池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逐步构建适用于我市的GEP核算体系,努力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盘点绿色“家底”,拓展“生态+旅游”、“生态+健康”、“生态+农业”等富民新业态、新经济,让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卖”上大价钱。预计今年底,我市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四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将分别达到25亿元、10亿元、50亿元、6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家。

通过创新“林权抵押”、林业碳汇开发等模式,池州着力推动资源资产化。2022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3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首批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2个,成功申报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3处,促成“五绿兴林·劝耕贷”融资139笔1.56亿元。

眼下,池州这座绿色、生态之城,正向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城迈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正在一步步拓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池州绚丽篇章。


据池州日报报道 3年来,池州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双碳”目标,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生态立市呵护一池山水

入秋时节,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曲桥荷韵、碧叶连天,越来越多的市民置身其中,或锻炼身体,或漫步散心。“看着这么美的景色,心情非常舒畅。”经常来公园打太极拳的市民纪良发感叹道。

“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这是池州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时获得的评价。池州之美,美在“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的自然禀赋里、美在“长三角美丽后花园”的公众口碑里、美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里。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升金湖畔,70岁的摄影师张治务,用二十多年时间拍下了数十万张照片。他说,“现在的升金湖生态更好了,环境更美了,鸟儿更多了,我们的照片也越拍越美!”

《安徽池州:对千年古树开展修复保护》《升金湖十年之变重回万鸟翔集》《蜿蜒在山间的石台农村公路》……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频道相继刊播多篇报道,聚焦我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市的生动实践。

“非法捕捞现象越来越少,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57岁的张根友2019年4月退捕上岸后,由一名捕鱼人转变为护渔人。他亲眼见证长江水质改善、江豚腾跃,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

2016年至2022年,我市累计争取各类生态环保资金19.33亿元。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池州市把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方面做到一以贯之、坚持不懈。

“目前,长江池州段水质全线达到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11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办公室负责人姚锦说。

水有人治,责有人担,池州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057名,河湖监管督导专家70名,河湖警长68名。山有人管,绿有人护,1008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如今的池州,青山连绵竞秀、绿水蜿蜒流淌……2022年度,我市河湖长制工作省级考核位居全省第一,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双碳”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CCS系列产品集合了20多项发明专利,可实现锅炉尾部烟气排放降至3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自去年9月进入中石油一级供应商名录,共接到1.5亿元订单……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位于青阳经开区的安徽华夏蓝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该公司自主研发的CCS系列超低氮燃烧器顺利通过国家特检院认证,一经投入市场,便成为行业内热销产品。

“平均每台0.4KV电能质量治理装置一年能节电46万度,折算成标煤56吨,减少碳排放约320吨,节电率能达到13%以上。”中电建长九公司科技质量部采矿工程师赵东明介绍,在长九公司每个生产环节都能看到低碳环保的影子。上半年,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538.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59%,预计全年产值将达180亿元。

开出全省“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第一单、建成全省首个“双碳”管控平台、打造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园区典范……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双碳”战略,制发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碳汇、绿色金融等10个领域专项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双碳”“1+N”制度体系。

“公转水”“公转铁”,“多式联运”再提速。池州港江口港区大宗矿石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初建成投产。贵池区和东至县两个百万千瓦级风光基地、以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为支撑的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综合能源供应低碳示范区及池州高新区、青阳经开区源网荷储一体化低碳示范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截至2022年底,我市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达16.4亿千瓦时,较2020年新增1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由3.1%提升到8.1%。今年上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9.48亿千瓦时,增长37.8%。

主城区城市公交新能源车辆229台,城市公交500米站点覆盖率达90.06%,绿色出行比例达78.98%。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低碳健步走、光盘行动……“绿色生活、低碳出行”逐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共为,绿色低碳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创新实践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这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们还感受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宣传推介!”8月16日,“山水池州灵秀九华”首届全国摄影大展系列活动——中国摄影报池州摄影训练营走进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摄影家用镜头聚焦“最美山乡”。

有着“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之誉的石台县,近年来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展摄影推介、文化交流、媒体宣传等活动,将本土的民俗风情、传统作坊和手工艺等打造成各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林摇曳……漫步在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深浅不一的绿意在眼前渐次铺展。霄坑村以茶闻名,近年来又以红色文化“出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红+绿”发展模式。“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我们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幸福靠山。”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说。2022年,霄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7万元。根据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8.76亿元,位列全国第98位。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池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逐步构建适用于我市的GEP核算体系,努力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盘点绿色“家底”,拓展“生态+旅游”、“生态+健康”、“生态+农业”等富民新业态、新经济,让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卖”上大价钱。预计今年底,我市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四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将分别达到25亿元、10亿元、50亿元、6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家。

通过创新“林权抵押”、林业碳汇开发等模式,池州着力推动资源资产化。2022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3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首批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2个,成功申报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3处,促成“五绿兴林·劝耕贷”融资139笔1.56亿元。

眼下,池州这座绿色、生态之城,正向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城迈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正在一步步拓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池州绚丽篇章。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