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巩固农田水利建设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民生工程。为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施六林一行赴淮南市潘集区调研高标准农田编制及投资标准工作。
省农科院调研组一行首先深入潘集区泥河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泥河镇后湖采煤沉陷区、芦集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地调研。项目区内,只见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广袤良田一览无余,道路沟渠齐整,秧苗翠绿茁壮。行走在田间道路上,调研组一路察看、一路询问,详细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情况。
据了解,潘集区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2万亩,涉及夹沟镇、泥河镇、芦集镇3个乡镇。围绕“路网”“渠网”“林网”三网配套,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重点做好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推广、农田输配电等方面建设,有效推动田、水、路、林一体化。截至今年2月份项目完工,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结构优、环境美的宜居地。
调研组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潘集区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淮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关于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编制工作的基本情况,寿县、凤台县、潘集区按照调研要求汇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潘集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涛介绍,潘集区是全省42个粮食主产县区之一,全区现有永久性基本农田面积44.51万亩,总耕地面积55.14万亩,2011年以来,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38.54万亩,总投资53187万元;到2030年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45.3万亩,改造提升15.8万亩。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集中连片、生态循环、高产优质的优势不断突显,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店集贡米”“潘集酥瓜”等品牌影响力、市场覆盖率提升中发挥积极作用。
调研组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始终坚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保障粮食安全重要举措,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为乡村振兴增添无限新动能,有效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