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池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滨江之城 让生活更舒心

2023-07-12 10:47   池州市人民政府网

据池州日报报道 城市向新,生活向上。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关系到城市品质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之城,正在城市更新中向美而生、稳步走来。


主城区滨江公园一景。记者吴骏摄

建改结合,让群众生活幸福舒心

目前,记者来到主城区锦绣园小区,只见斑驳的居民楼修葺一新、坑洼的路面变得平整、新设的停车位整齐划一……老旧小区“改”出的新气象,让居民赞不绝口。

“现在我们小区跟改造前相比,面貌完全不一样了,环境变好了,住得心情舒畅。”看着原本破旧的小区一点点焕发新生,居民李建华高兴地说。

锦绣园小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一度因道路破损、雨污混接和乱搭乱建等问题,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烦恼不已。2021年,市住建部门通过走访摸排,将其纳入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库,经过不到4个月的施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自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107个老旧小区改造、243个小区整治提升。今年主城区2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工,计划9月底前完工。

“我们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提升、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实施‘综合改一次’,防止重复施工,整体推进基础设施有序更新。”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工程科科长纪佳佳说。

老旧小区焕新颜,城市生态也在持续改善。

在主城区科苑小区周边的“口袋公园”里,健身设施、休闲座椅一应俱全。小小方寸间,满满幸福感。与城市相融相生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乐享休闲生活的好去处。家住附近的孙清老人是这里的常客:“你别看这里地方不大,但花草树木应有尽有,我一有空闲就喜欢到这里坐坐。”

“小微空间改造虽是‘小面积’,体现的却是城市宜居与人民幸福感受的‘大指标’。”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工程管理科科长周小玟告诉记者,去年,主城区新建成5处“口袋公园”,提升改造总面积约13500平方米。

近年来,池州市不断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对城区边角地、废弃地、闲置的小微空间“见缝插绿”。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街头绿地、游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85个,完成315.3公里城市绿道建设、其中主城区174.1公里,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即入园”。

优化提升,让城市运行安全高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这意味着城市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在主城区南馨园小区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和清运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往开挖的沟槽内铺设水泥管道。“周边不少老旧小区管道常年失修、流水不畅,雨季容易积水内涝。我们要对地下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暴雨期间有足够口径的管道排放雨水。”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张春介绍道。

主城区樟树湾小区去年刚完成管道改造。“以前下雨后积水严重、臭气熏天,管道改造后大雨都不内涝,踏实多了!”在小区住了10多年的居民钱良感慨道。

推进城市燃气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是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市全面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市建成区及三县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今年,我市将更新改造燃气管道74公里、供排水管道40公里,新建和改造城市污水管网18公里。

与此同时,池州市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车牌一扫、自动识别,主城区明月苑小区的门杆应声而起。“自从安装了道闸识别系统,有效拦截外来车辆,停车变得容易多了。”周宇是该小区居民,说起小区智能化建设带来的便利,他不假思索地提到了小区车辆管理的进步。

沿着小路向前,路口的摄像头映入眼帘。“所有监控都是高清探头,晚上还有夜视功能,犹如在小区撒了一张大网,所有人员车辆都有迹可循。”据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工程科科员董成介绍,我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同步实施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公共设备监控、小区门禁管理、智能消防监测等多项功能,不仅社区治理能力大幅增强,群众幸福感也显著提升。

如今,在池州,智慧养老、智慧安防、智慧家政等个性化生活服务,正进入小区院落和家庭生活,为小区居民带来了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智慧化生活体验。

更新利用,让历史文脉传承延续

一座城市的美好,不仅要让群众感受到人居环境的“日日新”,也要留住城市的记忆,守住这一方“乡愁”。

位于主城区滨江公园的“小三线”历史展览馆,承载了池州的“三线人”记忆。“在这里,我体验到历史文化的积淀,仿佛看到了父辈们的青春岁月。”正在展馆参观的市民张默说道,他父亲是上海人,20世纪70年代来到贵池“小三线”参与建设。

“小三线”历史展览馆由原港区厂房建筑改建,建设面积约700平方米,改造后的布展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设计人员通过艺术化手法进行内容塑造,将“小三线”的建设历史和精神内涵具象化、形象化,增强了展览馆的艺术氛围。展览馆自去年6月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应“血脉相融”。距离“小三线”历史展览馆不远处,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试点正在积极推进。

池州润思祁红老茶厂位于老池口街区内,一排排老厂房被“修旧如旧”,厂房里的设备仍在正常运转。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贵池茶厂,作为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有着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木质联装祁门红茶生产线。

“去年,老茶厂入选了全省首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型案例。”纪佳佳介绍,我市自2021年以来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工作,完成了市文物保护单位“职工之家”和“祁红加工传习楼”等3幢历史建筑修缮项目。祁红加工传习楼修缮后,成为省级“红茶制作技艺(池州润思)”非遗固定传习场所并入选省级非遗工坊。

2021年9月,以老贵池茶厂为核心的老池口街区被省政府批复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现有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历史建筑和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池州市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更新等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采取“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对老池口、府学百子庵等历史文化片区实施整治,保留街区内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增加公共空间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目前,全市74幢历史建筑实施活化利用或恢复原使用功能,利用率达82%。

时光向前,池州向上。在城市更新建设的时代浪潮里,池州正扬帆奋楫、乘风破浪,不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池州日报报道 城市向新,生活向上。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关系到城市品质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之城,正在城市更新中向美而生、稳步走来。


主城区滨江公园一景。记者吴骏摄

建改结合,让群众生活幸福舒心

目前,记者来到主城区锦绣园小区,只见斑驳的居民楼修葺一新、坑洼的路面变得平整、新设的停车位整齐划一……老旧小区“改”出的新气象,让居民赞不绝口。

“现在我们小区跟改造前相比,面貌完全不一样了,环境变好了,住得心情舒畅。”看着原本破旧的小区一点点焕发新生,居民李建华高兴地说。

锦绣园小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一度因道路破损、雨污混接和乱搭乱建等问题,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烦恼不已。2021年,市住建部门通过走访摸排,将其纳入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库,经过不到4个月的施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自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107个老旧小区改造、243个小区整治提升。今年主城区2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工,计划9月底前完工。

“我们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提升、先功能后景观’的原则,实施‘综合改一次’,防止重复施工,整体推进基础设施有序更新。”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工程科科长纪佳佳说。

老旧小区焕新颜,城市生态也在持续改善。

在主城区科苑小区周边的“口袋公园”里,健身设施、休闲座椅一应俱全。小小方寸间,满满幸福感。与城市相融相生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乐享休闲生活的好去处。家住附近的孙清老人是这里的常客:“你别看这里地方不大,但花草树木应有尽有,我一有空闲就喜欢到这里坐坐。”

“小微空间改造虽是‘小面积’,体现的却是城市宜居与人民幸福感受的‘大指标’。”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工程管理科科长周小玟告诉记者,去年,主城区新建成5处“口袋公园”,提升改造总面积约13500平方米。

近年来,池州市不断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对城区边角地、废弃地、闲置的小微空间“见缝插绿”。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街头绿地、游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85个,完成315.3公里城市绿道建设、其中主城区174.1公里,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即入园”。

优化提升,让城市运行安全高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这意味着城市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在主城区南馨园小区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和清运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往开挖的沟槽内铺设水泥管道。“周边不少老旧小区管道常年失修、流水不畅,雨季容易积水内涝。我们要对地下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暴雨期间有足够口径的管道排放雨水。”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张春介绍道。

主城区樟树湾小区去年刚完成管道改造。“以前下雨后积水严重、臭气熏天,管道改造后大雨都不内涝,踏实多了!”在小区住了10多年的居民钱良感慨道。

推进城市燃气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是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市全面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市建成区及三县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今年,我市将更新改造燃气管道74公里、供排水管道40公里,新建和改造城市污水管网18公里。

与此同时,池州市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车牌一扫、自动识别,主城区明月苑小区的门杆应声而起。“自从安装了道闸识别系统,有效拦截外来车辆,停车变得容易多了。”周宇是该小区居民,说起小区智能化建设带来的便利,他不假思索地提到了小区车辆管理的进步。

沿着小路向前,路口的摄像头映入眼帘。“所有监控都是高清探头,晚上还有夜视功能,犹如在小区撒了一张大网,所有人员车辆都有迹可循。”据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工程科科员董成介绍,我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同步实施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公共设备监控、小区门禁管理、智能消防监测等多项功能,不仅社区治理能力大幅增强,群众幸福感也显著提升。

如今,在池州,智慧养老、智慧安防、智慧家政等个性化生活服务,正进入小区院落和家庭生活,为小区居民带来了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智慧化生活体验。

更新利用,让历史文脉传承延续

一座城市的美好,不仅要让群众感受到人居环境的“日日新”,也要留住城市的记忆,守住这一方“乡愁”。

位于主城区滨江公园的“小三线”历史展览馆,承载了池州的“三线人”记忆。“在这里,我体验到历史文化的积淀,仿佛看到了父辈们的青春岁月。”正在展馆参观的市民张默说道,他父亲是上海人,20世纪70年代来到贵池“小三线”参与建设。

“小三线”历史展览馆由原港区厂房建筑改建,建设面积约700平方米,改造后的布展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设计人员通过艺术化手法进行内容塑造,将“小三线”的建设历史和精神内涵具象化、形象化,增强了展览馆的艺术氛围。展览馆自去年6月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应“血脉相融”。距离“小三线”历史展览馆不远处,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试点正在积极推进。

池州润思祁红老茶厂位于老池口街区内,一排排老厂房被“修旧如旧”,厂房里的设备仍在正常运转。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贵池茶厂,作为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有着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木质联装祁门红茶生产线。

“去年,老茶厂入选了全省首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型案例。”纪佳佳介绍,我市自2021年以来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工作,完成了市文物保护单位“职工之家”和“祁红加工传习楼”等3幢历史建筑修缮项目。祁红加工传习楼修缮后,成为省级“红茶制作技艺(池州润思)”非遗固定传习场所并入选省级非遗工坊。

2021年9月,以老贵池茶厂为核心的老池口街区被省政府批复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现有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历史建筑和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池州市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更新等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采取“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对老池口、府学百子庵等历史文化片区实施整治,保留街区内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增加公共空间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目前,全市74幢历史建筑实施活化利用或恢复原使用功能,利用率达82%。

时光向前,池州向上。在城市更新建设的时代浪潮里,池州正扬帆奋楫、乘风破浪,不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