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奋进中国 大江澎湃|这里的石头会开花

2023-06-21 16:14   长江云新闻

工矿遗存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中国工矿遗存丰富,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唤醒”它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近日,“奋进中国 大江澎湃”全网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媒体报道团走进黄石。当长江云新闻记者提及黄石“废旧矿山变美丽公园”的蝶变时,黄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震惊世界”的大高炉,炉火生生不息

湖北黄石,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

从华夏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三千年的冶炼史,一百多年的工业史,七十年的建市史,熔铸了黄石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城市精神。

清代洋务运动兴起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建设了当时亚洲第一座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大冶铁厂

大冶铁厂,也许知者寥寥,但它一百多年前建有“领先亚洲,震惊世界”的大高炉;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它在世界上首次运用轧制的办法生产出不对称飞机大梁毛坯,在自制设备上成功轧制高温合金旋压管为“东方红一号”提供发动机关键部件用材料。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宫”、“北斗”发射升空,新生的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

同时,与钢铁同步的水泥产业也不甘落后,自1907年华新水泥问世以来黄石地区被世人誉为“水泥故乡”。官方资料显示,“宝塔牌”水泥于宣统二年就荣获过南洋劝业会金奖、银奖及美国巴拿马赛会一等奖。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华新,就享誉“远东第一”。华新水泥问世以来,从人民大会堂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北京十大建筑,从葛洲坝到三峡大坝,从黄河青铜峡到金沙江溪洛渡等水利枢纽工程,从京珠高速公路到青藏铁路,从武汉长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等万里长江上的公路和铁路大桥,均留下了华新水泥的座座丰碑。

统计显示,“因矿建市,以矿兴市”的黄石,其境内已探明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等矿产资源4大类77种,铁、铜、金、石灰岩等资源储量全省首位。但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也让黄石积累了太多的生态欠账。

曾经,黄石79.37公里长江岸线,分布着156个码头,200个泊位,其中无港口经营许可证和不符合城市规划的码头106个,泊位123个。非法码头占比超过60%。这些非法码头和泊位,多年来建了拆、拆了建,反反复复,不仅占用优良岸线,危及航运安全,破坏生态环境,还造成岸线资源利用率大幅下降,成为挥之不去的城市之痛、城市之“殇”,而且,因沿岸取石作业,对长江的山体形成很大的破坏,可谓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40公里的长江岸线,运力仅不到4000万吨。

建于1958年的大冶有色沈家营码头便是其中之一。该码头是阴极铜和硫酸产品外销转运专用码头,每年转船运输近80万吨浓硫酸,沿长江水道输往荆门、宜昌等地。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硫酸码头不仅威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而且码头上大大小小的货车穿梭经过,噪声和粉尘都给周边居民造成很大困扰,使得这一带成为市民的投诉“热点”。

矿区修复为景区,产业升级“绿富美”

生态兴,则黄石兴;生态美,则黄石美。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前身”是湖北大冶铁矿,曾被誉为“武钢粮仓”,然而辉煌背后埋下生态环境隐忧。百年来,采坑深至海平面168米以下,采出铁矿石1.3亿吨,排弃废石3.7亿吨,废石堆积在露天矿坑两侧延绵10余公里。

经过大面积开采,当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矿山人也在积极寻求转型的突破口。他们不屈不挠,用了40年时间,硬是在废石堆上,种下了数十万棵槐树,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披上了一层绿衣。如今,黄石通过生态修复,在挖掘矿坑堆成的岩石山上种植生态复垦林,创造出在石头上种树,石上开花的奇迹。孜孜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道,打造“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黄石在奋进中奋斗。

2010年来,为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黄石将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着手矿山修复、企业整改、长江治理。

据统计,黄山市黄荆山、长乐山山脉共有开山塘口78个,其中,黄荆山山脉63个,长乐山山脉15个,需治理面积达4600亩。

进入新世纪后,黄石市人大先后作出《关于关停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的决议》《关于综合整治开山塘口的决议》。按照决议要求,黄石市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博采众长,久久为功,引进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综合运用上爬下挂法、客土喷播法、飘台燕巢法、格栅格构法、平台覆土植树法等治理技术,在陡峭巨大的开山塘口岩石上人工构建了乔、灌、草、藤立体配置的自然植被,裸露的岩石上长出了绿芽、绿叶,唤醒了一座座干涸太久的青山,至2022年底全部完成了黄荆山、长乐山南北麓78个开山塘口的修复,共收回矿山废弃地1100亩,重新安置工业项目6个,市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年降尘量和噪声分贝分别下降94.7%和44.7%,年水土流失减少4万吨以上。

航拍摩崖石刻“虎”字

2022年虎年新春,黄荆山上的摩崖石刻,高达80米的巨大“虎”字再度蹿红,成为全网热议的网红打卡地。

在黄荆山修复的同时,该市取缔关停长江非法砂石码头123个,重新优化调整露天矿山开发布局,关闭小采石场131家,停产整顿60家;投入资金近8亿元实施长江沿线绿色造林18000亩,植树15万棵,在长江沿线27处开山塘口修复基础上,进一步向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纵深推进,完成修复治理矿山面积1.3万亩,打造长江沿线青山绿水样板带。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矿业开发结构明显合理,矿业经济枯叶逢春再现生机,经过治理的黄石长江岸线,浓郁葱绿,“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谭”的美景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修复矿山的同时,黄石市实施产业升级,着力推进绿色转型。2013年以来,黄石市彻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29万吨,煤炭产能135万吨,“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无煤矿,湖北省委省政府给予高度评价,拆除98家模具钢企业236台中频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对全市纳入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任务清单的16家企业进行关闭一批、改造一批、转产一批、搬迁一批,提前两年全部实现了搬大、搬强、搬精、搬绿,推动了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整治码头,长江岸线成风景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2016年,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黄石市委、市政府直接部署,黄石港区强化督办,全力推进大冶有色沈家营码头环保整改和关停搬迁工作。

黄石市组建长江沿线码头清理整治工作小组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从10个职能部门抽调一批精干、业务专家组建3个工作专班开展工作。先后印发《黄石市长江沿线码头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长江非法码头岸线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全面部署开展非法码头综合整治工作。

行政、司法、经济、市场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并出,短短两个多月便将非法码头和泊位全部拆除。为了防止死灰复燃,避免陷入非法码头“整治——反弹——整治”的“怪圈”,黄石自加压力,定下“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拆除验收标准”,内容包括码头场地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必须全部拆除并运离场地;码头所有建筑物必须拆除;码头堆场货物必须清理干净,无杂物、废弃物,场地平整;水上趸船等设施必须拆除并拆离码头区域;码头所占岸线必须恢复原貌等。

“黄石标准”的出台,黄石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取得了实效,被湖北省政府评价在全省非法码头整治工作中“态度最坚决、行动最迅速、工作力度最大、整治效果最好”。

“那边是一个沙码头,这边是一个煤码头,中间有一个硫酸码头,还有一个小一点的混装码头。”黄石居民王远国介绍,整改前,在短短两三百米的距离内,沈家营就聚集了4个码头。

2017年12月4日,随着码头整治工作开展,大冶有色公司的沈家营码头在地面附着物全部清理完后,永久关闭。

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整治期间,沈家营港埠码头至建材沙站段拆除,并做围挡两次;鸿泰驾校、大兴驾校、鑫利驾校已整体拆除;拆除长江航道水文监测点栈桥2处;建材砂站、港务集团沈家营码头、黄石电能集团有限公司聚合净水材料厂、大冶有色硫酸码头共拆除房屋建筑物25处。除此,黄石港区壮士断腕,先后拆除了长江水源地沿线15家非法码头泊位和2处厂房1400平方米的建筑物,拆除辖区长江岸线123个非法码头泊位,关停并拆除了6家驾校及1家工业企业。

2018年,大冶有色投资1.2亿元,在棋盘洲黄石新港园区建新码头。新码头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年吞吐能力210万吨,运输船只众多。原来的沈家营码头至今被打造为生态公园,供市民休闲健身。

不久前,王远国用无人机拍了一段视频发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视频里,湛蓝的天空下,碧波浩荡的长江,宽敞平整的沿江大道……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段短短30秒的视频点击量超过11万,收获了近2000个点赞。

如今,黄石全市108个码头已完成清场工作,103个码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生态修复,共计植树221581棵,复绿面积达2782亩。

网湖观鸟 来源:黄石日报

从一鸟难觅到万鸟齐飞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沃土;

前方,是绿色与希冀的征途。

在对矿山、长江和企业“刮骨疗毒”的同时,黄石对内陆湖和湿地的治理也没有放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以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网湖Ⅲ类水质指标达标率95.2%,唯一超标的总磷含量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最高降幅一度达到30%以上,2019年首次消除了劣Ⅴ类水质。

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富水河与长江的交汇处,黄石市阳新县境内,由网湖、猪婆湖、下羊湖、夹节湖、戎湖、赛桥湖、宝塔湖等浅水型湖泊和泛水沼泽湿地及其湖岸山地组成,总面积20495公顷,其中核心区6598公顷,缓冲区2106公顷,实验区11791公顷,涉及阳新县8个镇区,是黄石市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升格为市级,200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网湖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属于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五年治理,直接斥资3亿多元,累计整治问题101个共12861.23公顷,达标整改绿盾行动问题126个,共关闭企业44个、停产20处、取缔1处,拆除建筑面积16.51万平方米,生态修复1636.95公顷。

一系列有效保护措施下,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鸟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从2018年的33974只,到2019年的57944只、2020年的79455只,2021年的84853只,2022年更是突破10万只,数量位列全省前三。珍稀濒危鸟类也频频刷新纪录,2019年发现白鹤74只,2020年底发现东方白鹳30只,2021年首次发现白头鹤,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按新名录统计达到58种之多,当仁不让地成了“候鸟的故乡”。

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黄石市鼓励企业申报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工厂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企业向绿色高端迈进,以此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截至今年5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78家,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7家、全国绿色工厂7家,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2022年,黄石的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达到2041.51亿元,较2021年增长5.6%,增速居全省市州第1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8%,增速全省第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8.3%,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3%,黄石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市贷款余额增长15.8%,增速全省第2;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2.4倍,增速全省第1。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湖北通过科学划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自然恢复技术规范》,填补了制度空白。眼下,黄石牢牢把握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科学内涵,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突出建成节点和提升品质“两个关键”,奋力书写现代化黄石新画卷。

出品人:王彬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康耀方 林如峰

统筹:罗峰

文案:邹敏

来源:长江云新闻

工矿遗存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中国工矿遗存丰富,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唤醒”它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近日,“奋进中国 大江澎湃”全网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媒体报道团走进黄石。当长江云新闻记者提及黄石“废旧矿山变美丽公园”的蝶变时,黄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震惊世界”的大高炉,炉火生生不息

湖北黄石,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

从华夏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三千年的冶炼史,一百多年的工业史,七十年的建市史,熔铸了黄石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城市精神。

清代洋务运动兴起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建设了当时亚洲第一座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大冶铁厂

大冶铁厂,也许知者寥寥,但它一百多年前建有“领先亚洲,震惊世界”的大高炉;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它在世界上首次运用轧制的办法生产出不对称飞机大梁毛坯,在自制设备上成功轧制高温合金旋压管为“东方红一号”提供发动机关键部件用材料。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宫”、“北斗”发射升空,新生的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

同时,与钢铁同步的水泥产业也不甘落后,自1907年华新水泥问世以来黄石地区被世人誉为“水泥故乡”。官方资料显示,“宝塔牌”水泥于宣统二年就荣获过南洋劝业会金奖、银奖及美国巴拿马赛会一等奖。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华新,就享誉“远东第一”。华新水泥问世以来,从人民大会堂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北京十大建筑,从葛洲坝到三峡大坝,从黄河青铜峡到金沙江溪洛渡等水利枢纽工程,从京珠高速公路到青藏铁路,从武汉长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等万里长江上的公路和铁路大桥,均留下了华新水泥的座座丰碑。

统计显示,“因矿建市,以矿兴市”的黄石,其境内已探明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等矿产资源4大类77种,铁、铜、金、石灰岩等资源储量全省首位。但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也让黄石积累了太多的生态欠账。

曾经,黄石79.37公里长江岸线,分布着156个码头,200个泊位,其中无港口经营许可证和不符合城市规划的码头106个,泊位123个。非法码头占比超过60%。这些非法码头和泊位,多年来建了拆、拆了建,反反复复,不仅占用优良岸线,危及航运安全,破坏生态环境,还造成岸线资源利用率大幅下降,成为挥之不去的城市之痛、城市之“殇”,而且,因沿岸取石作业,对长江的山体形成很大的破坏,可谓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40公里的长江岸线,运力仅不到4000万吨。

建于1958年的大冶有色沈家营码头便是其中之一。该码头是阴极铜和硫酸产品外销转运专用码头,每年转船运输近80万吨浓硫酸,沿长江水道输往荆门、宜昌等地。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硫酸码头不仅威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而且码头上大大小小的货车穿梭经过,噪声和粉尘都给周边居民造成很大困扰,使得这一带成为市民的投诉“热点”。

矿区修复为景区,产业升级“绿富美”

生态兴,则黄石兴;生态美,则黄石美。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前身”是湖北大冶铁矿,曾被誉为“武钢粮仓”,然而辉煌背后埋下生态环境隐忧。百年来,采坑深至海平面168米以下,采出铁矿石1.3亿吨,排弃废石3.7亿吨,废石堆积在露天矿坑两侧延绵10余公里。

经过大面积开采,当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矿山人也在积极寻求转型的突破口。他们不屈不挠,用了40年时间,硬是在废石堆上,种下了数十万棵槐树,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披上了一层绿衣。如今,黄石通过生态修复,在挖掘矿坑堆成的岩石山上种植生态复垦林,创造出在石头上种树,石上开花的奇迹。孜孜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道,打造“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黄石在奋进中奋斗。

2010年来,为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黄石将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着手矿山修复、企业整改、长江治理。

据统计,黄山市黄荆山、长乐山山脉共有开山塘口78个,其中,黄荆山山脉63个,长乐山山脉15个,需治理面积达4600亩。

进入新世纪后,黄石市人大先后作出《关于关停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的决议》《关于综合整治开山塘口的决议》。按照决议要求,黄石市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博采众长,久久为功,引进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综合运用上爬下挂法、客土喷播法、飘台燕巢法、格栅格构法、平台覆土植树法等治理技术,在陡峭巨大的开山塘口岩石上人工构建了乔、灌、草、藤立体配置的自然植被,裸露的岩石上长出了绿芽、绿叶,唤醒了一座座干涸太久的青山,至2022年底全部完成了黄荆山、长乐山南北麓78个开山塘口的修复,共收回矿山废弃地1100亩,重新安置工业项目6个,市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年降尘量和噪声分贝分别下降94.7%和44.7%,年水土流失减少4万吨以上。

航拍摩崖石刻“虎”字

2022年虎年新春,黄荆山上的摩崖石刻,高达80米的巨大“虎”字再度蹿红,成为全网热议的网红打卡地。

在黄荆山修复的同时,该市取缔关停长江非法砂石码头123个,重新优化调整露天矿山开发布局,关闭小采石场131家,停产整顿60家;投入资金近8亿元实施长江沿线绿色造林18000亩,植树15万棵,在长江沿线27处开山塘口修复基础上,进一步向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纵深推进,完成修复治理矿山面积1.3万亩,打造长江沿线青山绿水样板带。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矿业开发结构明显合理,矿业经济枯叶逢春再现生机,经过治理的黄石长江岸线,浓郁葱绿,“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谭”的美景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修复矿山的同时,黄石市实施产业升级,着力推进绿色转型。2013年以来,黄石市彻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29万吨,煤炭产能135万吨,“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无煤矿,湖北省委省政府给予高度评价,拆除98家模具钢企业236台中频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对全市纳入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任务清单的16家企业进行关闭一批、改造一批、转产一批、搬迁一批,提前两年全部实现了搬大、搬强、搬精、搬绿,推动了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整治码头,长江岸线成风景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2016年,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黄石市委、市政府直接部署,黄石港区强化督办,全力推进大冶有色沈家营码头环保整改和关停搬迁工作。

黄石市组建长江沿线码头清理整治工作小组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从10个职能部门抽调一批精干、业务专家组建3个工作专班开展工作。先后印发《黄石市长江沿线码头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长江非法码头岸线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全面部署开展非法码头综合整治工作。

行政、司法、经济、市场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并出,短短两个多月便将非法码头和泊位全部拆除。为了防止死灰复燃,避免陷入非法码头“整治——反弹——整治”的“怪圈”,黄石自加压力,定下“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拆除验收标准”,内容包括码头场地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必须全部拆除并运离场地;码头所有建筑物必须拆除;码头堆场货物必须清理干净,无杂物、废弃物,场地平整;水上趸船等设施必须拆除并拆离码头区域;码头所占岸线必须恢复原貌等。

“黄石标准”的出台,黄石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取得了实效,被湖北省政府评价在全省非法码头整治工作中“态度最坚决、行动最迅速、工作力度最大、整治效果最好”。

“那边是一个沙码头,这边是一个煤码头,中间有一个硫酸码头,还有一个小一点的混装码头。”黄石居民王远国介绍,整改前,在短短两三百米的距离内,沈家营就聚集了4个码头。

2017年12月4日,随着码头整治工作开展,大冶有色公司的沈家营码头在地面附着物全部清理完后,永久关闭。

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整治期间,沈家营港埠码头至建材沙站段拆除,并做围挡两次;鸿泰驾校、大兴驾校、鑫利驾校已整体拆除;拆除长江航道水文监测点栈桥2处;建材砂站、港务集团沈家营码头、黄石电能集团有限公司聚合净水材料厂、大冶有色硫酸码头共拆除房屋建筑物25处。除此,黄石港区壮士断腕,先后拆除了长江水源地沿线15家非法码头泊位和2处厂房1400平方米的建筑物,拆除辖区长江岸线123个非法码头泊位,关停并拆除了6家驾校及1家工业企业。

2018年,大冶有色投资1.2亿元,在棋盘洲黄石新港园区建新码头。新码头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年吞吐能力210万吨,运输船只众多。原来的沈家营码头至今被打造为生态公园,供市民休闲健身。

不久前,王远国用无人机拍了一段视频发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视频里,湛蓝的天空下,碧波浩荡的长江,宽敞平整的沿江大道……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段短短30秒的视频点击量超过11万,收获了近2000个点赞。

如今,黄石全市108个码头已完成清场工作,103个码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生态修复,共计植树221581棵,复绿面积达2782亩。

网湖观鸟 来源:黄石日报

从一鸟难觅到万鸟齐飞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沃土;

前方,是绿色与希冀的征途。

在对矿山、长江和企业“刮骨疗毒”的同时,黄石对内陆湖和湿地的治理也没有放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以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网湖Ⅲ类水质指标达标率95.2%,唯一超标的总磷含量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最高降幅一度达到30%以上,2019年首次消除了劣Ⅴ类水质。

湖北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富水河与长江的交汇处,黄石市阳新县境内,由网湖、猪婆湖、下羊湖、夹节湖、戎湖、赛桥湖、宝塔湖等浅水型湖泊和泛水沼泽湿地及其湖岸山地组成,总面积20495公顷,其中核心区6598公顷,缓冲区2106公顷,实验区11791公顷,涉及阳新县8个镇区,是黄石市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升格为市级,200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网湖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属于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五年治理,直接斥资3亿多元,累计整治问题101个共12861.23公顷,达标整改绿盾行动问题126个,共关闭企业44个、停产20处、取缔1处,拆除建筑面积16.51万平方米,生态修复1636.95公顷。

一系列有效保护措施下,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鸟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从2018年的33974只,到2019年的57944只、2020年的79455只,2021年的84853只,2022年更是突破10万只,数量位列全省前三。珍稀濒危鸟类也频频刷新纪录,2019年发现白鹤74只,2020年底发现东方白鹳30只,2021年首次发现白头鹤,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按新名录统计达到58种之多,当仁不让地成了“候鸟的故乡”。

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黄石市鼓励企业申报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工厂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企业向绿色高端迈进,以此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截至今年5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78家,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7家、全国绿色工厂7家,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2022年,黄石的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达到2041.51亿元,较2021年增长5.6%,增速居全省市州第1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8%,增速全省第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8.3%,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3%,黄石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市贷款余额增长15.8%,增速全省第2;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2.4倍,增速全省第1。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湖北通过科学划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自然恢复技术规范》,填补了制度空白。眼下,黄石牢牢把握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科学内涵,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突出建成节点和提升品质“两个关键”,奋力书写现代化黄石新画卷。

出品人:王彬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康耀方 林如峰

统筹:罗峰

文案:邹敏

来源:长江云新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