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理响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给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和任务,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过程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和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精神命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渊源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中华文明源于中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承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在其特有的文化场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符号。中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是和睦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中,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和中国各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主干”和“枝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血脉相连、情感交融的沃土,既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滋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共通的文化促使各族人民互嵌共生、团结一心,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为增强中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思想之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基础。具有中国各民族特色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出中国各民族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体现出共同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枝叶”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百花齐放的文化多元性,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思想。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是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二者互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增进共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百代之流、汇古今之变,它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生命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源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重要纽带。

经济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呈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和丰富的文化样态。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道文化、商贸文化、游牧文化、石窟文化、北地文化等,这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精髓,是维系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繁荣进步的不竭动力。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各自聚居地区形成了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匡扶正义的良好社会风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的有力佐证。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文明新形态,是旨在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和智慧。这些知识和智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凝铸了中国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基础,构筑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它塑造了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认知,发挥了凝心聚力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启了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中国各族人民追求共同价值的凝结,是在新时代构筑共同精神家园的根本,对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所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核心和关键就在增进各族同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鲜明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遵循的价值准则和价值理想,除了维系民族情感、凝聚共识外,同时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交锋无处不在,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和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立场,同时兼顾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阐释了个体、社会和国家的价值标准、价值追求,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锋中,为中华民族铸就了精神高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了根本方向。

总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李学成   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给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和任务,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过程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和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精神命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渊源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中华文明源于中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承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在其特有的文化场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符号。中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是和睦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中,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和中国各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主干”和“枝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血脉相连、情感交融的沃土,既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滋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共通的文化促使各族人民互嵌共生、团结一心,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为增强中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思想之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基础。具有中国各民族特色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出中国各民族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体现出共同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国各民族的“多元”“枝叶”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百花齐放的文化多元性,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思想。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是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二者互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增进共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百代之流、汇古今之变,它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生命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源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重要纽带。

经济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呈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和丰富的文化样态。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道文化、商贸文化、游牧文化、石窟文化、北地文化等,这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精髓,是维系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繁荣进步的不竭动力。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各自聚居地区形成了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匡扶正义的良好社会风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的有力佐证。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文明新形态,是旨在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和智慧。这些知识和智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凝铸了中国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基础,构筑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它塑造了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认知,发挥了凝心聚力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启了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中国各族人民追求共同价值的凝结,是在新时代构筑共同精神家园的根本,对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所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核心和关键就在增进各族同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鲜明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遵循的价值准则和价值理想,除了维系民族情感、凝聚共识外,同时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交锋无处不在,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和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立场,同时兼顾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阐释了个体、社会和国家的价值标准、价值追求,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锋中,为中华民族铸就了精神高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了根本方向。

总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李学成   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