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文化意蕴

2023-06-14 10:14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韩美群(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文明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建基于社会主义文明的厚重基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文明图景,为在新起点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支撑和创新动能,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贡献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人口规模巨大”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也内在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人口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客观上表明中国整体迈进现代化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极为艰巨和复杂,必须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生产者、创造者和推动者。我国古代历来就有“重民”“爱民”“亲民”“利民”“恤民”的民本思想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始终把人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造主体、获得主体、共享主体。“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中国十四亿多人口构成了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所以“人口规模巨大”辩证来看更是一种优势和潜力,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如何将“人口规模巨大”这一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动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人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权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凝聚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之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看,现代化有着共同的特征,但是在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方式和目标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却是大相径庭。西方式现代化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其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动力机制、具体战略等均受制于资本、服务于少数资产占有者的最大利益,社会阶层结构极化、贫富两极分化、政治撕裂成了西方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很早就具有“天下均平”等共富思想,倡导建立一个普遍富裕的“大同社会”,为当代共同富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向,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从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上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部分人、部分地区或集团的发展和富裕,而是“一个都不能少”,是以人民为中心最为生动的证明;从实践过程来看,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整齐划一、平均主义,而是在统筹效率和公平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实践结果上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指全民、全面、全方位共享现代化的成果,归根到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求解决财富创造与分配问题,而且要求将全体人民平等纳入财富创造和文明共享体系,折射出一种现代化的文明理念。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个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亦即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高度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总体上揭示了人类现代化的走向和趋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丰衣足食,富国强兵,又重视人格尊严和内在修养,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必然要求人通过劳动逐渐实现自己的自由本质,以达到物质和精神需要、自然和社会需要的协调统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幸福指数、人际关系、精神生活等更高层次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以辩证、全面、系统、协调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高度丰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克服西方现代化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弊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面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思想来源上看,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克服了西方“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局限,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以掠夺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不同的文明和谐共生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提是要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人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同时人又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类存在物,人的本质还在于其社会性,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所以,人、自然、社会是一种“三位一体”交互性重塑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深刻把握“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构建了一个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找到了一把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问题的“金钥匙”,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方案,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新征程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维护生态正义、倡导生态伦理,推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而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并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热爱和平、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一贯的文化品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文化底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式写入党章和宪法,开辟了一条和平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来源于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思想传统,建基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主动履行国际义务,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是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等错误观点的有力回应,丰富了人类对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交往向度和人类文明进步逻辑,以其独有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文明力量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06版)

作者:韩美群(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文明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建基于社会主义文明的厚重基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文明图景,为在新起点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支撑和创新动能,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贡献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人口规模巨大”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也内在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人口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客观上表明中国整体迈进现代化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极为艰巨和复杂,必须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生产者、创造者和推动者。我国古代历来就有“重民”“爱民”“亲民”“利民”“恤民”的民本思想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始终把人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造主体、获得主体、共享主体。“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中国十四亿多人口构成了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所以“人口规模巨大”辩证来看更是一种优势和潜力,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如何将“人口规模巨大”这一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动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人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权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凝聚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之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看,现代化有着共同的特征,但是在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方式和目标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却是大相径庭。西方式现代化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其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动力机制、具体战略等均受制于资本、服务于少数资产占有者的最大利益,社会阶层结构极化、贫富两极分化、政治撕裂成了西方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很早就具有“天下均平”等共富思想,倡导建立一个普遍富裕的“大同社会”,为当代共同富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向,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从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上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部分人、部分地区或集团的发展和富裕,而是“一个都不能少”,是以人民为中心最为生动的证明;从实践过程来看,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整齐划一、平均主义,而是在统筹效率和公平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实践结果上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指全民、全面、全方位共享现代化的成果,归根到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求解决财富创造与分配问题,而且要求将全体人民平等纳入财富创造和文明共享体系,折射出一种现代化的文明理念。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个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亦即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高度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总体上揭示了人类现代化的走向和趋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丰衣足食,富国强兵,又重视人格尊严和内在修养,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必然要求人通过劳动逐渐实现自己的自由本质,以达到物质和精神需要、自然和社会需要的协调统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幸福指数、人际关系、精神生活等更高层次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以辩证、全面、系统、协调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高度丰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克服西方现代化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弊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面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思想来源上看,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克服了西方“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局限,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以掠夺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不同的文明和谐共生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提是要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人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同时人又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类存在物,人的本质还在于其社会性,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所以,人、自然、社会是一种“三位一体”交互性重塑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深刻把握“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构建了一个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找到了一把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问题的“金钥匙”,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方案,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新征程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维护生态正义、倡导生态伦理,推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而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并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热爱和平、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一贯的文化品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文化底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式写入党章和宪法,开辟了一条和平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来源于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思想传统,建基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主动履行国际义务,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是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等错误观点的有力回应,丰富了人类对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交往向度和人类文明进步逻辑,以其独有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文明力量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06版)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