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荆山镇用心绘就产业振兴蓝图

2023-06-01 14:41   安徽网

安徽网蚌埠消息  荒堤变成“石榴长廊”、小香葱成为“摇钱树”、糯稻田里催生“新型产业”……怀远县荆山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风淳朴,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思路,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兴镇立镇之本,将乡村振兴作为兴镇、强镇的头等大事来抓,将产业振兴与“保增长、保民生、促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做大产业“蛋糕”,为镇域经济稳定发展蓄积了能量。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石榴、香葱、糯稻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带动全镇基础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用心绘就出产业振兴蓝图。

荆山镇位于荆山脚下、淮河之滨,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15.67万人,辖17个社区和17个村,90多个基层党组织。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村庄清洁行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一村一策”增收方案,制定可行的中长期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清单。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的经营模式,将集体的荒山、荒水、荒坡、闲置的办公场所等沉睡资源以租赁、入股的方式,安排经济弱村与城市社区结成“帮带共建”对子,实现共同发展、齐驱并进。五年来累计完成财政收入362312万元,相比“十二五”增长46.38%;规上工业总产值155.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9.5亿元,被评为2019年中国中部百强镇。

建设淮河岸边最大的“石榴园”为产业振兴提供新引擎。荆山镇是怀远县中心城镇,也是远近闻名的“石榴产业”大镇,该镇积极探索“石榴+体验”“石榴+文化”“石榴+旅游”等模式,加大石榴产业区规划、文化开发、宣传推介、文旅项目开发力度,用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写就石榴产业新篇章。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围绕培育淮河岸边“最大的石榴园”,做大、做强石榴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按照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产业规划,让以荆山为标识的怀远石榴有了原产地、全生态的“双重身份”。全镇现有优质软籽石榴3000多亩亩,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充分运用23家石榴专业合作社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方式。利用精美的包装,应用互联网、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销售。通过用户口碑传播推广,把消费者培养成宣传者,实现品牌的传播,提高软籽石榴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软籽石榴品牌形象。同时,镇经济发展中心还把石榴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石榴产业:打破一家一户“小榴园”的种植习惯,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破解“小散乱”发展困局,助推荆山脚下、淮河岸边石榴产业连成片、抱成团。

种好小香葱,为土地增收、农业增效蹚出致富路。该镇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特产的支撑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香葱种植业,绘就产业振兴蓝图,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性发展新局面。近年来,这个镇把香葱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本地独特气候优势,聚焦沈郢、涡南、支湖、大庙、猴洞、滨湖等7个香葱连片种植村的土地资源优势,通过点线相接、片区相连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挖掘“香葱生产”的潜力,画好“规划图”,年香葱总产量稳定在3000万斤左右,产值5000多万元,人均大葱收入固定在1200元上下。借助“沈郢大葱”和“白玉兰香葱”等地方品牌,依托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利用党建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在涡南村建起了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蔬菜瓜果保鲜冷藏仓储”转运站,采取租赁给香葱种植大户、香葱营销经济人使用的方式,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2万元的收入,还让村民种出的香葱足不出村,每公斤多卖了1元钱,帮助葱农解决了“好葱卖不上好价钱”的难题。此外,镇有关部门还推动香葱多渠道、多环节增值增效,延伸香葱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做香葱品牌。积极推行香葱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以“支部 +理事会+ 党员 ”经营管理模式,为振兴香葱产业绘制了蓝图。

延长糯稻产业链条,绘就产业振兴新蓝图。该镇把糯稻种植、糯米加工、糯米粉及糯米制品开发,作为衔接“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沿着这条产业链条,重点打造沿芡河、沿淮河、沿涡河糯稻产业集群,培育了“新上糯米粉”、“今三麦”、“小荆山湖”、等5个优质糯米品牌, 结合开展“千干扶千企”、强化“四最”营商环境,建成流程化、系统化、标准化产业体系,推动“村社合一”,实行品种、耕种、植保、收割、烘干、收储“六统一”。积极探索糯稻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新途径,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把糯稻产业当成培育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强力引擎。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作业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拥有糯稻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5家,拥有联合收割机、谷物烘干机、插秧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打捆机、植保喷雾机等各类机械2.8万台,糯稻产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程度不断提高,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的有效方式,变大田为“原料车间”、用技改推动稻米企业升级转型,糯稻加工产品已由糯米拓展到糯米粉、粽子、汤圆、休闲食品等类别,目前,集结在糯稻产业链上的企业已达45家,提供就业岗位1550多个,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沿涡河4个村、沿芡河7个村、沿茨淮新河5个村、沿淮河2个村居,近2万农户集聚在糯稻产业链上,年人均收入可达10.5万元以上,家家户户享受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产业有了支撑,推动乡村振兴的步调才更加稳健。目前,这个镇正抢抓淮河流域治理立项机遇,深入实施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农村发展战略,依托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淮滨湿地公园和茨淮新河、芡河湿地保护大环境,以农耕休闲体验为突破口,打造“农业+旅游”新业态,拉动乡村振兴朝着“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方向,阔步前行。(吴高翔)

安徽网蚌埠消息  荒堤变成“石榴长廊”、小香葱成为“摇钱树”、糯稻田里催生“新型产业”……怀远县荆山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风淳朴,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思路,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兴镇立镇之本,将乡村振兴作为兴镇、强镇的头等大事来抓,将产业振兴与“保增长、保民生、促和谐”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做大产业“蛋糕”,为镇域经济稳定发展蓄积了能量。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石榴、香葱、糯稻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带动全镇基础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用心绘就出产业振兴蓝图。

荆山镇位于荆山脚下、淮河之滨,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15.67万人,辖17个社区和17个村,90多个基层党组织。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村庄清洁行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一村一策”增收方案,制定可行的中长期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清单。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的经营模式,将集体的荒山、荒水、荒坡、闲置的办公场所等沉睡资源以租赁、入股的方式,安排经济弱村与城市社区结成“帮带共建”对子,实现共同发展、齐驱并进。五年来累计完成财政收入362312万元,相比“十二五”增长46.38%;规上工业总产值155.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9.5亿元,被评为2019年中国中部百强镇。

建设淮河岸边最大的“石榴园”为产业振兴提供新引擎。荆山镇是怀远县中心城镇,也是远近闻名的“石榴产业”大镇,该镇积极探索“石榴+体验”“石榴+文化”“石榴+旅游”等模式,加大石榴产业区规划、文化开发、宣传推介、文旅项目开发力度,用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写就石榴产业新篇章。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围绕培育淮河岸边“最大的石榴园”,做大、做强石榴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按照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产业规划,让以荆山为标识的怀远石榴有了原产地、全生态的“双重身份”。全镇现有优质软籽石榴3000多亩亩,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充分运用23家石榴专业合作社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方式。利用精美的包装,应用互联网、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销售。通过用户口碑传播推广,把消费者培养成宣传者,实现品牌的传播,提高软籽石榴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软籽石榴品牌形象。同时,镇经济发展中心还把石榴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石榴产业:打破一家一户“小榴园”的种植习惯,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破解“小散乱”发展困局,助推荆山脚下、淮河岸边石榴产业连成片、抱成团。

种好小香葱,为土地增收、农业增效蹚出致富路。该镇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特产的支撑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香葱种植业,绘就产业振兴蓝图,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性发展新局面。近年来,这个镇把香葱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本地独特气候优势,聚焦沈郢、涡南、支湖、大庙、猴洞、滨湖等7个香葱连片种植村的土地资源优势,通过点线相接、片区相连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挖掘“香葱生产”的潜力,画好“规划图”,年香葱总产量稳定在3000万斤左右,产值5000多万元,人均大葱收入固定在1200元上下。借助“沈郢大葱”和“白玉兰香葱”等地方品牌,依托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利用党建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在涡南村建起了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蔬菜瓜果保鲜冷藏仓储”转运站,采取租赁给香葱种植大户、香葱营销经济人使用的方式,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2万元的收入,还让村民种出的香葱足不出村,每公斤多卖了1元钱,帮助葱农解决了“好葱卖不上好价钱”的难题。此外,镇有关部门还推动香葱多渠道、多环节增值增效,延伸香葱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做香葱品牌。积极推行香葱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以“支部 +理事会+ 党员 ”经营管理模式,为振兴香葱产业绘制了蓝图。

延长糯稻产业链条,绘就产业振兴新蓝图。该镇把糯稻种植、糯米加工、糯米粉及糯米制品开发,作为衔接“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沿着这条产业链条,重点打造沿芡河、沿淮河、沿涡河糯稻产业集群,培育了“新上糯米粉”、“今三麦”、“小荆山湖”、等5个优质糯米品牌, 结合开展“千干扶千企”、强化“四最”营商环境,建成流程化、系统化、标准化产业体系,推动“村社合一”,实行品种、耕种、植保、收割、烘干、收储“六统一”。积极探索糯稻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新途径,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把糯稻产业当成培育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强力引擎。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作业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拥有糯稻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5家,拥有联合收割机、谷物烘干机、插秧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打捆机、植保喷雾机等各类机械2.8万台,糯稻产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程度不断提高,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的有效方式,变大田为“原料车间”、用技改推动稻米企业升级转型,糯稻加工产品已由糯米拓展到糯米粉、粽子、汤圆、休闲食品等类别,目前,集结在糯稻产业链上的企业已达45家,提供就业岗位1550多个,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沿涡河4个村、沿芡河7个村、沿茨淮新河5个村、沿淮河2个村居,近2万农户集聚在糯稻产业链上,年人均收入可达10.5万元以上,家家户户享受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产业有了支撑,推动乡村振兴的步调才更加稳健。目前,这个镇正抢抓淮河流域治理立项机遇,深入实施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农村发展战略,依托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淮滨湿地公园和茨淮新河、芡河湿地保护大环境,以农耕休闲体验为突破口,打造“农业+旅游”新业态,拉动乡村振兴朝着“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方向,阔步前行。(吴高翔)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