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切扇骨。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刮青。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
扇骨经过蒸煮定型后晾晒干燥。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王宏兵正在制作扇骨。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磨扇骨。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扇骨抛光。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穿扇面。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印花车间的师傅正在修版。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徽派风格的扇子展示。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东京奥运会伴手礼。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人民网广德5月3日电(汪瑞华、苗子健)今年55岁的王宏兵,高高瘦瘦,戴副眼镜,走起路来总有一股风。初次见面,和普通人并无二致,殊不知,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制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与折扇的缘分,可以说是命里注定。”王宏兵出生于折扇世家,父辈是制扇匠人。早在孩提时代,他就耳濡目染,习惯了充斥扇骨和竹屑的家庭环境;到了18岁那年,便水到渠成走上了制扇之路,真正和折扇打起了交道。
“王氏制扇”工艺比较复杂,一把折扇要从选竹开始,多以广德当地产的6年生毛竹为料,先后经历开坯、蒸煮、刮青、晾晒、造型、刮篾、打磨、染色等近四十道工艺,最后构图、描稿、分色、固色、烘干、定型等三十道工序。
折扇虽小,却是个技术活。以扇骨为例,要求做到“白如玉、光如镜”,言外之意就是经打磨抛光后的扇骨,手感如玉,亮度能倒出人影。
一直以来,“王氏制扇”坚持手工制作,精益求精,扇骨最薄可做到45丝,相当于两个塑料袋的厚度,靠的就是制扇匠人一辈子积累下来的娴熟手法。
扇子属工艺品,向来流行的广德折扇,常用竹做扇骨,宣纸或绫绢做扇面,收则摺叠,用则撒开,合展自如,携带方便,是文人雅士的青睐之物。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王氏制扇”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也更加繁多,作为安徽老字号制扇企业,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不但继承了折扇的传统手艺,生产的折扇更是享誉海内外,远销日、韩、美、英及东南亚等国家,并于2021年成为东京奥运会的伴手礼。
小小折扇,一片翠竹,一份匠心,代代相传。如今,“王氏制扇”技艺已传到了第六代,“只要有人肯学,我就愿意教。”王宏兵希望,能把“王氏制扇”这份手艺,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