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向绿而行绘新景 巢湖“城湖共生”之路

2023-04-27 09:39   合肥日报

成群的“白骨顶”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觅食。记者 张大岗 摄

有合肥“小都江堰”之称的十五里河下游河口生态治理工程。记者 苏玲 摄

据合肥日报消息   遨游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风光正好;仰观晴空碧胜蓝,水天一色,万里无云;行走于庐州大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今日之合肥,生态文明建设步履坚定,一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大美画卷正渐次展开。

巢湖“城湖共生”之路

此外,布设226个铁塔远程视频监控点,严密监控秸秆焚烧,建成机动车排污监控系统、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等网络平台,完成固定式遥感监测点建设22个、黑烟车抓拍系统20个,污染监控排查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国控、省控站点的基础上,新建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站134个、微观站277个、组分站2个、超级站1个,不断织密全市大气监测网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所有的努力与耕耘最终都转化为沉甸甸的收获,一片又一片蓝天就是这样变为现实的。

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生态版图上的一颗明珠。合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把“最好名片”打造得更加响亮。

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后,合肥用十年的生态实践探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大湖治理方案,开始了一段关于“城湖共生”的动人故事。

去年,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完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从空中俯瞰,巢湖仿若银盘镶嵌于庐州大地,环巢湖十大湿地犹如一颗颗翡翠“串珠成链”,筑起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

合肥还被评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目前拥有国家重要湿地1处、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76%,为全省最高。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已达562种,鸟类总数已达381种,越来越多的新物种在这里被发现,生物多样性逐渐显现。

巢湖治理的成绩,从蓝藻的变化可见一斑。

合肥市将蓝藻防控当作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在“四源同治”基础上,新招旧法、笨力巧思齐上阵,通过布设藻情巡查点、配齐先进控藻设备、建立三级网格化防控打捞责任体系等,多措并举,将蓝藻消灭在萌芽状态。

“去年夏天,合肥遭遇连续极端高温天气,即便如此,巢湖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蓝藻。”巢湖蓝藻深井处理装置运维负责人孟凡周表示,通过持续治理,巢湖平均水质已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为Ⅳ类,并一度达到Ⅲ类。

岸绿水清景美。如今在巢湖岸边的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内,到处都是绿植和鲜花,水在林中蜿蜒,沿林间小道汇进路边的小河,最后汇入巢湖。

从公园的高处向下俯瞰,看日暮晚霞映照波光粼粼的湖面,水鸟在晚风中自在飞翔,成群结队的骑行客在环湖路上来来往往,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尽享巢湖的美丽与安然。

从“合肥蓝”到“常态蓝”

巢湖之上,候鸟翱翔蓝天,从八百里巢湖延绵到城市中心,蓝天成为合肥最美的风景。

翻开合肥市大气环境治理成绩单,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创十年来新高,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每立方米,实现从2014年至2022年连续“九连降”,创历史新低。

如今的合肥,抬头晴空湛蓝,俯首绿草如茵,这得益于空气质量的逐年改善,“合肥蓝”早已成为“常态蓝”,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合肥市生态环境“铁军”的努力与坚守。

打开微信群,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能够及时转办投诉信息、核查并反馈结果。2021年12月下旬,合肥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建立微信群,切实解决异味投诉相关问题。近年来,合肥市开展大规模重点区域异味整治专项行动,对1543家重点企业实现精准管控。

与此同时,合肥市完成了89家年销售汽油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建成机动车固定式遥感监测点22个,联网上传数据460万条,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27476条;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施工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700余套,完成6000余块大面积裸土治理;通过226个铁塔远程视频监控点,严控秸秆焚烧等。

瞄准大气污染“病根”,合肥持续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治理,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0%,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加强科技治污是提升空气质量的有力支撑,合肥市开展“天地空”一体化大气污染管控系统构建,70家重点企业安装自动监控设备122套,建设企业产污、治污设施双电量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安装设备1007套,在线监测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市民在庐州公园漫步健身。记者 郭如琦 通讯员 葛传红 摄

城在园中,园在城里

迈出家门,徒步行走于城市,在蔚蓝天空下,一条生机盎然的绿带飘动于这片依山傍水的江淮大地。城在园中,园在城里,合肥用一座座城市公园与绿地开启了市民的“享绿”时代。

不久前,在瑶海区龙岗路的明皇路至临泉东路交叉口亮相的“神采轻工”主题游园,成了不少周边居民的理想休憩空间。该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绿化处项目负责人卢加铭介绍,这处小游园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绿岛”,为来往游人提供不同的体验空间。针对绿地中3株树龄较久的乌桕,他们专门制定方案,砌上圆形花坛,加以保护。游园还结合绿化和彩色沥青,铺装设计生态停车场,采用嵌草砖、仿石砖,加上地被花卉,形成一个围合感很强的空间,展现瑶海轻工业时期景观风貌。

“原先这里是一大片荒地,长满了野草,蚊虫也特别多,大家都绕着走。”市民赵先生表示。去年提升改造成了“口袋公园”,“颜值”一下上去了,成了周边居民散步的好去处。

近日的合肥高新区王咀湖公园春意盎然、游人如织。“我们家就住在附近,周末天气好,就带着孩子过来玩,这个公园绿化好、水质好,是个踏春赏花的好地方。”李女士说。

为改变王咀湖内菜地、杂草丛生乱象,2011年,王咀湖圃地绿化工程启动。合肥高新区重点工程管理中心在充分利用王咀湖原有自然地形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湖底底质平整改良、主要排水口强化净化、沉水植物净化、水生动物净化、透明度改善及湖边景观带建设等措施,为城市公园的建设奠定基础。“今年,我们在王咀湖边构建了一个生态湿地,将排水口的水流引入湿地内,经过强化净化区和水生态净化区进行水质提升,然后再流入湖内,为王咀湖的水质提升再添一道保障。”合肥高新区重点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王咀湖公园栽植银杏、桂花、樱花等乔灌木1.4万余株;玉簪、扶芳藤等各类地被色块3.6万余平方米;水生鸢尾、荷花等水生植物近1.2万平方米,铺设草坪53万余平方米。

“我市做细做足绿文章,着力构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的城市公园体系,一批新建公园相继建成开放,一批公园游园先后实现改造提升,一批重点公园加快建设。”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合肥市还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等,见缝插绿、破硬增绿,加快百姓身边“口袋公园”建设,满足市民就近休闲健身娱乐需求。

近年来,合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提质增量,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建成公园绿地500余个,其中,“口袋公园”有223个,公园建设已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民生工程之一。 ·本报记者 潘子璇·

记者手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当问到什么是幸福时,合肥市民的答案很简单——

在八百里巢湖,好风光重现,仰望蓝天,低头见绿。

天蓝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百姓的幸福感也就来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蓝天白云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致,也是百姓幸福的应有之义。未来,合肥仍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成群的“白骨顶”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觅食。记者 张大岗 摄

有合肥“小都江堰”之称的十五里河下游河口生态治理工程。记者 苏玲 摄

据合肥日报消息   遨游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风光正好;仰观晴空碧胜蓝,水天一色,万里无云;行走于庐州大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今日之合肥,生态文明建设步履坚定,一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大美画卷正渐次展开。

巢湖“城湖共生”之路

此外,布设226个铁塔远程视频监控点,严密监控秸秆焚烧,建成机动车排污监控系统、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等网络平台,完成固定式遥感监测点建设22个、黑烟车抓拍系统20个,污染监控排查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国控、省控站点的基础上,新建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站134个、微观站277个、组分站2个、超级站1个,不断织密全市大气监测网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所有的努力与耕耘最终都转化为沉甸甸的收获,一片又一片蓝天就是这样变为现实的。

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生态版图上的一颗明珠。合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把“最好名片”打造得更加响亮。

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后,合肥用十年的生态实践探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大湖治理方案,开始了一段关于“城湖共生”的动人故事。

去年,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完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从空中俯瞰,巢湖仿若银盘镶嵌于庐州大地,环巢湖十大湿地犹如一颗颗翡翠“串珠成链”,筑起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

合肥还被评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目前拥有国家重要湿地1处、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76%,为全省最高。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已达562种,鸟类总数已达381种,越来越多的新物种在这里被发现,生物多样性逐渐显现。

巢湖治理的成绩,从蓝藻的变化可见一斑。

合肥市将蓝藻防控当作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在“四源同治”基础上,新招旧法、笨力巧思齐上阵,通过布设藻情巡查点、配齐先进控藻设备、建立三级网格化防控打捞责任体系等,多措并举,将蓝藻消灭在萌芽状态。

“去年夏天,合肥遭遇连续极端高温天气,即便如此,巢湖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蓝藻。”巢湖蓝藻深井处理装置运维负责人孟凡周表示,通过持续治理,巢湖平均水质已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为Ⅳ类,并一度达到Ⅲ类。

岸绿水清景美。如今在巢湖岸边的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内,到处都是绿植和鲜花,水在林中蜿蜒,沿林间小道汇进路边的小河,最后汇入巢湖。

从公园的高处向下俯瞰,看日暮晚霞映照波光粼粼的湖面,水鸟在晚风中自在飞翔,成群结队的骑行客在环湖路上来来往往,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尽享巢湖的美丽与安然。

从“合肥蓝”到“常态蓝”

巢湖之上,候鸟翱翔蓝天,从八百里巢湖延绵到城市中心,蓝天成为合肥最美的风景。

翻开合肥市大气环境治理成绩单,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创十年来新高,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每立方米,实现从2014年至2022年连续“九连降”,创历史新低。

如今的合肥,抬头晴空湛蓝,俯首绿草如茵,这得益于空气质量的逐年改善,“合肥蓝”早已成为“常态蓝”,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合肥市生态环境“铁军”的努力与坚守。

打开微信群,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能够及时转办投诉信息、核查并反馈结果。2021年12月下旬,合肥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建立微信群,切实解决异味投诉相关问题。近年来,合肥市开展大规模重点区域异味整治专项行动,对1543家重点企业实现精准管控。

与此同时,合肥市完成了89家年销售汽油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建成机动车固定式遥感监测点22个,联网上传数据460万条,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27476条;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施工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700余套,完成6000余块大面积裸土治理;通过226个铁塔远程视频监控点,严控秸秆焚烧等。

瞄准大气污染“病根”,合肥持续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治理,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0%,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加强科技治污是提升空气质量的有力支撑,合肥市开展“天地空”一体化大气污染管控系统构建,70家重点企业安装自动监控设备122套,建设企业产污、治污设施双电量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安装设备1007套,在线监测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市民在庐州公园漫步健身。记者 郭如琦 通讯员 葛传红 摄

城在园中,园在城里

迈出家门,徒步行走于城市,在蔚蓝天空下,一条生机盎然的绿带飘动于这片依山傍水的江淮大地。城在园中,园在城里,合肥用一座座城市公园与绿地开启了市民的“享绿”时代。

不久前,在瑶海区龙岗路的明皇路至临泉东路交叉口亮相的“神采轻工”主题游园,成了不少周边居民的理想休憩空间。该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绿化处项目负责人卢加铭介绍,这处小游园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绿岛”,为来往游人提供不同的体验空间。针对绿地中3株树龄较久的乌桕,他们专门制定方案,砌上圆形花坛,加以保护。游园还结合绿化和彩色沥青,铺装设计生态停车场,采用嵌草砖、仿石砖,加上地被花卉,形成一个围合感很强的空间,展现瑶海轻工业时期景观风貌。

“原先这里是一大片荒地,长满了野草,蚊虫也特别多,大家都绕着走。”市民赵先生表示。去年提升改造成了“口袋公园”,“颜值”一下上去了,成了周边居民散步的好去处。

近日的合肥高新区王咀湖公园春意盎然、游人如织。“我们家就住在附近,周末天气好,就带着孩子过来玩,这个公园绿化好、水质好,是个踏春赏花的好地方。”李女士说。

为改变王咀湖内菜地、杂草丛生乱象,2011年,王咀湖圃地绿化工程启动。合肥高新区重点工程管理中心在充分利用王咀湖原有自然地形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湖底底质平整改良、主要排水口强化净化、沉水植物净化、水生动物净化、透明度改善及湖边景观带建设等措施,为城市公园的建设奠定基础。“今年,我们在王咀湖边构建了一个生态湿地,将排水口的水流引入湿地内,经过强化净化区和水生态净化区进行水质提升,然后再流入湖内,为王咀湖的水质提升再添一道保障。”合肥高新区重点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王咀湖公园栽植银杏、桂花、樱花等乔灌木1.4万余株;玉簪、扶芳藤等各类地被色块3.6万余平方米;水生鸢尾、荷花等水生植物近1.2万平方米,铺设草坪53万余平方米。

“我市做细做足绿文章,着力构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的城市公园体系,一批新建公园相继建成开放,一批公园游园先后实现改造提升,一批重点公园加快建设。”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合肥市还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等,见缝插绿、破硬增绿,加快百姓身边“口袋公园”建设,满足市民就近休闲健身娱乐需求。

近年来,合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提质增量,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建成公园绿地500余个,其中,“口袋公园”有223个,公园建设已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民生工程之一。 ·本报记者 潘子璇·

记者手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当问到什么是幸福时,合肥市民的答案很简单——

在八百里巢湖,好风光重现,仰望蓝天,低头见绿。

天蓝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百姓的幸福感也就来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蓝天白云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致,也是百姓幸福的应有之义。未来,合肥仍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