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光明时评】开足开好社会素养课

2023-04-14 10:10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郭晓君(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大学之道,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智识的培养。近来,针对大学生走向社会“第一步”面临的一些挑战,国内不少高校尝试开设了恋爱课、法律通识课、财经素养课、健康素养课等社会常识素养类课程,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频频出现“一课难求”的境况。正如有专家所言,这折射了当代大学生渴求全面发展的心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向学生教授全方面的知识,提升其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如此,高等教育就不仅承担着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社会技能的职能,同样肩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神圣使命。

高校是使学生由“家庭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中间转换器,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要能自食其力、尽到作为社会人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学校开展好专业化培养和全面素养培育,社会素养课无疑是很好的载体。如何更好满足学生对社会常识课程的强烈需求,帮助其构建全面的技能矩阵、实现全面发展,现实而紧迫。

毋庸讳言,当前高校社会素养课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相关课程较为散乱,部分内容设计脱离需求,课程延续性欠佳。对此,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完善社会素养课程体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及需求,用心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这将有利于引导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迈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目前,各地高校开设社会素养课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这些课程经过了实践检验,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授课效果良好,不过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或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设计规划,对社会素养课进行分类,制定课程指导目录、内容纲要、授课标准等,供各地高校参考,自主选择开设课程。同时,可试点将社会素养课列入必修课程,采取学分制,以此引起学校和学生对社会素养课的重视。

社会素养课重点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可将常识素养类课程根据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在深入调研学生认知和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设。道德、法律、情感、健康等课程,或有必要作为重点课程,相关技能和知识对于初步走入社会的学生们来说,也实为必要。但与此同时,也要避免落入浅层教授简单实用技能的窠臼,而应有超越此层次的视野、格局和设计。

社会素养课是否受欢迎,与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让社会素养课真正出彩、出效果,可在校内选拔一批优秀教师,精心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社会素养课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社会素养课程的教学水平。至于授课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变,融入更多案例教学。比如可因校制宜,开设符合学校特色的专门课程、工作坊、系列讲座,举办就业创业知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或将社会素养的培养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当中。

社会素养课涉及社会领域的专业知识、实用技能,需要社会资源力量的支持。高校可加强与司法机关、劳动部门、金融机构、电信企业等的互动合作,让社会素养课不悬浮、不脱离实际,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场景,如此也将让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至现实需求中。同时,构建完善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走进企业、了解职场的各类机会,聘请业界人士和已毕业的校友进校讲授课程,传递前沿动态并答疑解惑。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素养知识也在不断迭代。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现实生活,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活化利用。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02版)

作者:郭晓君(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大学之道,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智识的培养。近来,针对大学生走向社会“第一步”面临的一些挑战,国内不少高校尝试开设了恋爱课、法律通识课、财经素养课、健康素养课等社会常识素养类课程,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频频出现“一课难求”的境况。正如有专家所言,这折射了当代大学生渴求全面发展的心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向学生教授全方面的知识,提升其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如此,高等教育就不仅承担着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社会技能的职能,同样肩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神圣使命。

高校是使学生由“家庭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中间转换器,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要能自食其力、尽到作为社会人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学校开展好专业化培养和全面素养培育,社会素养课无疑是很好的载体。如何更好满足学生对社会常识课程的强烈需求,帮助其构建全面的技能矩阵、实现全面发展,现实而紧迫。

毋庸讳言,当前高校社会素养课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相关课程较为散乱,部分内容设计脱离需求,课程延续性欠佳。对此,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完善社会素养课程体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及需求,用心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这将有利于引导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迈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目前,各地高校开设社会素养课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这些课程经过了实践检验,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授课效果良好,不过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或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设计规划,对社会素养课进行分类,制定课程指导目录、内容纲要、授课标准等,供各地高校参考,自主选择开设课程。同时,可试点将社会素养课列入必修课程,采取学分制,以此引起学校和学生对社会素养课的重视。

社会素养课重点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可将常识素养类课程根据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在深入调研学生认知和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设。道德、法律、情感、健康等课程,或有必要作为重点课程,相关技能和知识对于初步走入社会的学生们来说,也实为必要。但与此同时,也要避免落入浅层教授简单实用技能的窠臼,而应有超越此层次的视野、格局和设计。

社会素养课是否受欢迎,与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让社会素养课真正出彩、出效果,可在校内选拔一批优秀教师,精心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社会素养课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社会素养课程的教学水平。至于授课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变,融入更多案例教学。比如可因校制宜,开设符合学校特色的专门课程、工作坊、系列讲座,举办就业创业知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或将社会素养的培养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当中。

社会素养课涉及社会领域的专业知识、实用技能,需要社会资源力量的支持。高校可加强与司法机关、劳动部门、金融机构、电信企业等的互动合作,让社会素养课不悬浮、不脱离实际,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场景,如此也将让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至现实需求中。同时,构建完善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走进企业、了解职场的各类机会,聘请业界人士和已毕业的校友进校讲授课程,传递前沿动态并答疑解惑。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素养知识也在不断迭代。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现实生活,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活化利用。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02版)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