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丰富的乡村文化不仅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乡村振兴多样化路径的基础和条件。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前往潜山市五庙乡,采访那些历史光荣、底蕴厚重的村落,如何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生态优美、产业兴旺。
红色血脉 生生不息
记者首站来到五庙乡红光村,五庙党小组旧址就位于这一片深山之中。这是潜山第一个党小组,也是安庆地区第一个农村党组织。记者从老屋右侧小门进入,沿着 “皖源星火”“潜阳惊雷”“黎明曙光”“书香门第”四大展厅一一走过,一幅红色革命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五庙乡党委委员陈泽华通过一幅幅场景、一件件实物,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五庙党小组的辉煌与赓续、五庙八斗起义的惨烈、皖西第一专员公署的成立等等。2022年五庙党小组荣获“首批安徽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省税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称号。每年接待游客万余人。
随后,记者前往吴桥村参观八斗起义遗址(储全章故居),瞻仰了储全章烈士墓、八斗起义纪念亭与纪念碑。 新田村是“皖西第一专员公署”遗址所在地,记者在这里认真学习了“鄂豫皖专员公署”纪念碑的碑文,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当天,记者参观的红光村、吴桥村、新田村,均是五庙乡红色文化的代表性景点,从大革命初期的潜山第一个党小组到土地革命时期闻名遐迩的八斗起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皖西第一专员公署”的成立办公,彰显着英雄的五庙人民对党的忠诚及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奉献。
精神沃土 铸魂育人
在五庙乡程冲村,记者见到了闻名已久的“网红”银杏树。据传该树为程氏先祖大武公栽种,树龄800年,号称千年银杏。如今高约70米,4个人才能合抱,树冠覆地一亩见方。记者站在古老的银杏树下,抬头仰望,只见树干苍劲挺拔,如同一把巨伞支撑在天地间,兄弟般的两段树干,在离地4米处,比肩生长,直至散枝开叶,蓬蓬如盖。据了解,该树早已成为村民的精神图腾,庇佑着当地百姓岁岁平安,生活日益安康。
潜山人民的精神富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遗产的富饶。在程冲村,记者参观了“潜山弹腔五庙许家畈班社”,了解到这个班社“人以戏兴,戏以人传”,现已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3人,班社30余人,形成了师徒传承、嫡亲传承、班社传承等多元化模式。据陈泽华介绍,当地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资源统筹、学科渗透、按序实施”三线并举方式,打造成了保护、传承、发展相衔接,复排和公演相结合,业余与专业相促进,个体和团队相联系的潜山弹腔综合体系,亮出了当地传统文化建设的品质。
五庙乡党委副书记许绍竹告诉记者,五庙乡的文化特色非常明显,这里有“十里红廊”,安庆地区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在此成立,五庙被称为“安庆有组织的农民武装斗争发源地”;这里有“百年非遗”,潜山弹腔、木偶戏等艺术形式发源自五庙,2021年荣获“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里有“千载银杏”,该乡因地制宜,打造金色银杏谷;这里有“万亩茶海”,五庙“人均一亩茶”,是安徽名茶“天柱剑毫”原产地,茶产业是五庙的支柱产业,被评为安徽省“一村一品”茶叶专业示范乡镇。
文化引领 增势赋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五庙乡用文化引领、产业带动赋能乡村振兴,既培育企业,又打造品牌;既有乡土神韵,也有时代特色;既有政府引导,也有农民主体。
在红光村,记者见到一所闲置的校舍资源,通过政府包装,以“恰同学少年”为主题,改造成了潜山市首家红色主题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研学,交给企业去运营。自今年元月份营业以来,营收已经超过30万元,每年直接为村集体增收18万余元。该村还结合主导产业茶叶和银杏谷等生态资源,建成红光创意茶谷和银杏谷,吸引大批游客和自媒体前来打卡赏景,一举成为本地热门打卡点。“红色+旅游”、“红色+产业”、“红色+农产品销售”深入融合发展,“红色+”文章在此发展前景广阔。
五庙乡党委委员陈泽华表示,五庙乡致力于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现田园风光和乡愁乡韵,已经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接下来将充分开发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等产品和线路,培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和品牌。此外,要突出新业态,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主题形象;要发展新模式,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等,以充分适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五庙乡党委副书记许绍竹告诉记者,乡政府将强化引导、扶持和服务职能,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做好引路人、护航者。“下一步,我们要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文化引领、产业赋能,一切都是为了农民和发展农民,鼓励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程志红 通讯员 陈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