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一趟赶得巧,正赶上科室的大喜事儿。”3月30日下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南区住院楼,骨科主任医师于海洋脸上笑意满满——前一天,安徽医科大学2022年度直属附属医院新技术新项目评审结果出炉,于海洋团队申请的“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脊柱及多关节畸形的矫正与躯干平衡重建技术”,获评国际先进、全省仅有两家。
喜事儿不止这么多。此前的2020年、2022年,市人民医院骨科还先后获批“安徽省脊柱畸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数据彰显着这家医院骨科不一般的地位:门诊量、手术量连续三年突破10万人次、1万台次;在全省骨科质控检查中,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三、市级医院第一。
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为啥这么牛?与科室多年来的优秀基因有关,更与作为科室带头人的于海洋教授密不可分。
自1994年进入医院工作以来,在老一代医生一次次无私的传帮带,于海洋迅速成长并于2009年成为全省骨科系统最年轻的主任医师。眼下,他更是全院2000余名医护人员中,唯一一名一级主任医师,并被安医大和上海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于海洋是个特别有韧性的人——这些年,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将临床和研究相结合,为更多患者减轻痛苦、解决病痛。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由他带回的骨科关节镜技术。
记忆拉回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省内的骨科手术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创口大、失血多、恢复难,成为当时骨科医生和患者不得不面对的窘况,“为什么骨科手术不能用微创方式进行?”于海洋期待着,能有一项新技术,改变并提升骨科手术的治疗水平。
改变发生在2000年。经过为期一年在北京301医院的进修,于海洋成功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并将其带回阜阳——经过一次次总结和尝试,于海洋用这项技术开创了我市多项第一,不仅赢得了数以万计患者的认可,更有效提升了市医院骨科的影响力。
致力于脊柱脊髓疾患,成功开展数千例高难度手术;救治诸多“折刀人”,令他们重拾信心……一系列努力与尝试,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幸福指数,也为于海洋带来诸多认可:作为第一主持人先后两次获得阜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并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省第三届“江淮名医”、阜阳市首届杰出人才等。
入院前
治疗后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可喜,一个科室的优秀更不容易。这些年,在于海洋的带领下,市人民医院骨科持续攀高发展:成立“运动医学和关节镜”亚专业病区、组建骨科实验室、建立高水平门诊诊疗中心,并被省卫健委确定为安徽省优先发展重点专科;科室167名在职医护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超过40人,其中主任医师达到15人,郭标、王宏亮、翟云雷等多名技术骨干入选省卫健委“杰出人才”、省卫健委“骨干人才”和阜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等。”于海洋说,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带领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攀上医学更高峰。(信息来源:3月31日《阜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