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好人”周杨:为烈士寻亲 每一次寻找都是一次灵魂净化

2023-01-20 17:54   光明网

记者:袁晴

视频制作:陶媛 张诗奇

周杨,土生土长的淮北人,从小听着淮海战役的故事长大,淮北的革命历史让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2013年7月,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改建,需要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多具烈士遗骨迁移到陵园中。作为志愿者,周杨受邀参与鉴定和整理烈士的遗物,期间他核实了大量的烈士信息。

由于当年战况紧急、记录不完备等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无从考证,家乡亲人也不知英烈魂在何方。时间越久远,烈士的信息会越来越模糊,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会越来越少。为此,周杨决定帮助烈士寻亲。

让革命先烈与家乡亲人重新“相聚”,既是对英雄的致敬和缅怀,也是对烈属的帮助和慰藉。但寻找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周杨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由于战争及历史原因,很多烈士的信息不准确,甚至连名录都没登记,也因为这样导致绝大多数的寻找都是以遗憾告终

不过,周杨没有轻言放弃。他从网上搜寻求助信息,主动与烈士家属取得联系,利用手头掌握的资料,考证出烈士牺牲的时间及大概安葬位置,然后再到各个烈士陵园去核实比对。

对没有找到具体名录,但经过核实,确实在某处牺牲的烈士,周杨协助烈属,向烈士陵园申请进行补录,周杨觉得这对烈属也是一种安慰。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收集到10余份烈士证名书和牺牲通知书,这些烈士没有亲属,没有人去申请补录,但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已经牺牲,他便与相关烈士陵园联系,提供资料,协助陵园把烈士的姓名篆刻在纪念墓碑上,以此来慰藉英魂。周杨说:“每一次寻找都让自己对那段历史、对英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灵魂也是一次净化。”

“将近10年,在苏鲁豫皖4个省,十来个县市,我跑了将近 2万公里,包括整个苏鲁豫皖地区的所有的战斗发生地、烈士陵园,去到一些见证者的家里,走访一些当年的参战老兵。”周杨说。

没有英雄烈士的牺牲,就没有今天安稳富足的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忘却他们。让烈士魂归故里,是周杨一直要坚持做下去的事。截至目前,周杨已经义务帮助50多名烈士亲属寻找家人,近20名烈士寻亲成功,他用实际行动帮助革命英雄魂归故里。

作为淮北矿业集团邹庄煤矿的一名普通职工,周杨同时还是一名文史爱好者和业余文物保护员。受父辈的影响,他从小就对革命文化情有独钟。1997年开始,周杨就潜心研究红色文化,购买了大量党史、军事及地方志书籍资料,考证、保护革命遗址,25年来撰写了70多篇、30余万字的研究文章,保护革命遗址,传承红色文化。

25年来,周杨收集了数百件革命战争时期的奖章、证书、文献资料等珍贵藏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周杨还拿出自己的藏品参加了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红色集藏展及矿区巡展,近3万人次参观展览并深受教育。他还用为职工做安全培训的机会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做报告160余场次,听众2万余人,被职工誉为“矿区红色宣讲员”。

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红色基因早已深深渗入淮北大地的文化血脉,也潜移默化印刻在周杨的基因里。

“我被先辈们舍己为人、舍己为国的精神所触动,为了革命的胜利、祖国的昌盛,他们义无反顾,中华文明就这样一步步积累起来,一棒棒接力下去。”周杨说。

新时代的接力棒仍然在传递。周杨用行动让更多人从这些红色历史基因中汲取到丰厚的滋养,增强了大家坚定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记者:袁晴

视频制作:陶媛 张诗奇

周杨,土生土长的淮北人,从小听着淮海战役的故事长大,淮北的革命历史让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2013年7月,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改建,需要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多具烈士遗骨迁移到陵园中。作为志愿者,周杨受邀参与鉴定和整理烈士的遗物,期间他核实了大量的烈士信息。

由于当年战况紧急、记录不完备等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无从考证,家乡亲人也不知英烈魂在何方。时间越久远,烈士的信息会越来越模糊,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会越来越少。为此,周杨决定帮助烈士寻亲。

让革命先烈与家乡亲人重新“相聚”,既是对英雄的致敬和缅怀,也是对烈属的帮助和慰藉。但寻找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周杨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由于战争及历史原因,很多烈士的信息不准确,甚至连名录都没登记,也因为这样导致绝大多数的寻找都是以遗憾告终

不过,周杨没有轻言放弃。他从网上搜寻求助信息,主动与烈士家属取得联系,利用手头掌握的资料,考证出烈士牺牲的时间及大概安葬位置,然后再到各个烈士陵园去核实比对。

对没有找到具体名录,但经过核实,确实在某处牺牲的烈士,周杨协助烈属,向烈士陵园申请进行补录,周杨觉得这对烈属也是一种安慰。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收集到10余份烈士证名书和牺牲通知书,这些烈士没有亲属,没有人去申请补录,但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已经牺牲,他便与相关烈士陵园联系,提供资料,协助陵园把烈士的姓名篆刻在纪念墓碑上,以此来慰藉英魂。周杨说:“每一次寻找都让自己对那段历史、对英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灵魂也是一次净化。”

“将近10年,在苏鲁豫皖4个省,十来个县市,我跑了将近 2万公里,包括整个苏鲁豫皖地区的所有的战斗发生地、烈士陵园,去到一些见证者的家里,走访一些当年的参战老兵。”周杨说。

没有英雄烈士的牺牲,就没有今天安稳富足的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忘却他们。让烈士魂归故里,是周杨一直要坚持做下去的事。截至目前,周杨已经义务帮助50多名烈士亲属寻找家人,近20名烈士寻亲成功,他用实际行动帮助革命英雄魂归故里。

作为淮北矿业集团邹庄煤矿的一名普通职工,周杨同时还是一名文史爱好者和业余文物保护员。受父辈的影响,他从小就对革命文化情有独钟。1997年开始,周杨就潜心研究红色文化,购买了大量党史、军事及地方志书籍资料,考证、保护革命遗址,25年来撰写了70多篇、30余万字的研究文章,保护革命遗址,传承红色文化。

25年来,周杨收集了数百件革命战争时期的奖章、证书、文献资料等珍贵藏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周杨还拿出自己的藏品参加了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红色集藏展及矿区巡展,近3万人次参观展览并深受教育。他还用为职工做安全培训的机会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做报告160余场次,听众2万余人,被职工誉为“矿区红色宣讲员”。

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红色基因早已深深渗入淮北大地的文化血脉,也潜移默化印刻在周杨的基因里。

“我被先辈们舍己为人、舍己为国的精神所触动,为了革命的胜利、祖国的昌盛,他们义无反顾,中华文明就这样一步步积累起来,一棒棒接力下去。”周杨说。

新时代的接力棒仍然在传递。周杨用行动让更多人从这些红色历史基因中汲取到丰厚的滋养,增强了大家坚定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