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蚌埠消息 近年来,怀远县兰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紧紧围绕兰桥有水、有田、有堤、有路、有渠的实际,多措并举,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助农增收,走出了一条农民逐年稳步增收的新路。去年,该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65元,同比增长了19.8 %。
普及农业科技,走科技兴农增收之路
近年来,怀远县兰桥镇在全镇先后培养了科技示范户20户,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登门指导、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把最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输送给科技示范户,经科技示范户向全镇农户辐射,带动全镇实施科技兴农、增产增收。该镇还多次邀请市县农技、水产、植保等方面的专家来镇举办科技培训班8次,对全镇发展种养的80多个农户、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科技培训,帮助他们科学种养、增产增效增收。该镇农民实现粮食连年递增,林牧副渔不同比例递增,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发展立体农业,走立体种养增收之路
该镇依托本镇淡水资源丰富和地处白莲坡贡米生产腹地的优势,大力倡导群众发展稻渔生产,走立体种养增收之路。该镇先后在杨圩村试点实施3000亩稻虾立体种养,把优质绿色无公害糯稻生产与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增加种养群众的收入。据测算,每亩龙虾稻每年可获纯利4000多元。该镇还在大观村试点推广稻蛙、稻鳖立体种养1200多亩,每亩地每年可获纯利6000多元。此外,联合村的稻蟹、稻鱼立体种养效益也翻倍。该镇还依托茨淮新河大堤“天兆石榴公司”,在大观、张坝等村发展冬桃、无花果、冬枣、石榴等水果生产,在果林下饲养土公鸡,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发展立体种养,提高种养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该镇大观村的钱家家庭农场和张坝村的四谷堆种养专业合作社栽培的千亩果园,采取果树下立体养土鸡的方法发展立体农业,使土地比单纯种粮每亩年增收5000多元。
实施土地托管,走规模高效增收之路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型家庭式农耕生产已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在农业生产上表现也十分明显,早种早收和早销售比迟种迟收迟销带给群众的收益悬殊较大,规模销售和订单农业会更大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为此,该镇先在杨圩、张坝、大观、兰桥四村试点土地大托管,推行“一村一块田”规模经营,使用大型农机具连片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土地有效利用率,降低了农资投入等生产成本费用,增加了粮食种植收入,土地托管流转的最低保障费在稳定农民的土地收入的同时,也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据统计,该镇镇目前土地流转46000多亩,其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托管12000多亩,种粮大户流转土地9000多亩,农民仅靠土地托管、流转一项每年每亩收入千元左右。
抓好劳务输出,走农民务工增收之路
土地流转了,剩余劳力增多了。针对这一新情况,兰桥镇党委、政府从为农民外出务工做好服务入手,扎扎实实为农民务工办实事,想方设法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不断拓宽了农民外出务工的路径,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据统计,该镇近年来每年都有21000多农民靠务工增收,去年外出务工的21600多农民平均年收入42000多元,同比增长了12.6%。近年来,该镇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工资性增收的新路径,通过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积极组织剩余劳力在本地消化就业和外出务工增收,工资性收入成为该镇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 ”。该镇积极引导有识之士领办创办劳务公司,为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和外出务工拓宽道路。该镇的“怀远县海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联兆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盛运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等20多个公司,每年在有序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与蚌埠市3县六区企业对接,安排农民近千人次到本市企业就业,人均年收入60000多元。当地的40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当地招聘农作物种植管理人员近千名,人均年收入近30000多元。此外,该镇还举办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班,为农民外出务工增强技能。同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打造农民务工联络平台,各村利用QQ群、微信群等现代化通信手段,第一时间了解各地的用工信息、用工条件等,让需要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够快速了解各地招聘情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与劳务公司联系,尽快落实外出务工计划。此外,QQ和微信群还可以让本镇务工农民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促进自己的技能升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方便本地与外地务工人员相互流动。务工农民遇到什么难题,在群里说一声就会有很多同行出来支招,相互帮助解决。据统计,目前,该镇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50000多元。
兰桥镇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受到了广大镇村干部和农民朋友的一致欢迎。(施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