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执生态之笔美丽合肥点“绿”成“金”

©原创 2022-12-16 11:38

不负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在合肥,打造天蓝、云白、水清、岸绿的大湖名城已经成为大家的广泛共识。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合肥市生态环境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将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美丽合肥”建设中取得明显进展,着力把巢湖打造成为“最好名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一座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精彩呈现。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

精准施策从“合肥蓝”到“常态蓝”

翻开合肥市大气环境治理成绩单,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2021年,合肥市PM2.5平均浓度32 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9.2%;空气质量优良率85.8%,较2015年提升15.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实现有考核记录以来首次全面达标。截至今年,PM2.5浓度实现“九连降”,空气质量连续两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如今的合肥,抬头晴空湛蓝,俯首绿草如茵。得益于空气质量的逐年改善,“合肥蓝”早已成为“常态蓝”。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合肥市生态环境“铁军”的努力与坚守。

打开微信群,执法人员能够及时转办投诉信息、核查并反馈结果。2021年12月下旬,合肥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建立微信区,切实解决区中的异味投诉问题。十年来,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大规模重点区域异味整治专项行动,对1543家重点企业实现精准管控。与此同时,在完成全市200余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的基础上,完成89 家年销售汽油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建成机动车固定式遥感监测点22个,联网上传数据460万条,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27476余条;5000 平米以上建筑施工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700余套,完成6000余块大面积裸土治理;通过226个铁塔远程视频监控点严控秸秆禁烧……

像这样瞄准大气污染“病根”,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治理,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0%,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科技手段也是精准助力大气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今年,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大气污染管控平台,打造大气污染防治业务协同系统,围绕协同共治理念,实现环境问题的统一监管、调度,以科技的力量,助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只苍鹭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内飞翔。

城湖共生巢湖治理“看得见”“闻得到”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湖滨水草茂盛。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戏水觅食,与湿地、蓝天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合肥市加大力气推进巢湖综合治理,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投资近百亿、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全部建成,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筑起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与此同时,实施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重点实施节水养田、治河清源等8类措施37个子项目,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如今,巢湖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562种,环巢湖鸟类种群创有数据以来最高纪录,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重现,巢湖已然成为“鸟类天堂”。

蓝藻水华一直是巢湖综合治理的难点之一,合肥市组建常态化蓝藻防控组织机构和蓝藻打捞队伍,建立巢湖蓝藻数据信息工作平台,加大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建设,吹响治理蓝藻的“集结号”。

2012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蓝藻水华总体呈下降趋势,巢湖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1年,巢湖湖区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为5月30日,与2020年同期相比,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推迟56天,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2022年,水华发生累计面积为543.76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全湖平均水质也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综合治理成效“看得见”、“闻得到”,巢湖这张“合肥最好名片”焕发出别样光芒。到2025年,将确保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到2035年,力争巢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争当城湖共生的养人福地。

庐江万株池杉沐浴在阳光下。

创新驱动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实践”

对标学习江苏省“绿岛”建设成功案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绿岛”潜质项目摸排工作,今年,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共享治污”的新模式,未来或可形成中小微企业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企业污染治理成本。

这是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深化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该局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方向,开创“合肥治理”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路径。

创新重点河流攻坚模式,多部门针对问题河流建立联合驻点集中督查机制,有效推动流域突出问题整改和水质改善;8 次围绕巢湖开展巡湖活动,在市级层面推动跨区域河流联防联治,建立“三河联席会议”制度;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在59个跨市断面、国考断面开展污染赔付金、生态补偿金“双向补偿”。2021年,合肥市各县(市)区、开发区产生污染赔付金合计8830万元;获得生态补偿金合计1.0890亿元。

从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机构改革,到制定和修订《合肥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7项地方法规规章,再到“生态云”大数据平台等科技助力,如今,合肥市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

目前,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正在加快推进“天地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构建机动车排气污染“天地人车”监控平台,开发集监测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模型推演、预测预警、应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大数据平台。通过构建环境信息“一张图”、监测监控“一张网”,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建设水平,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高质量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综合应用体系基本建成,促进生态环境精细化监管和科学化决策,有力支撑环境治理。

合肥滨湖新区方兴湖公园。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探索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如今,合肥市已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完成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排污许可管理“合肥经验”在全省推广,逐步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放“按证监管”。同时,坚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实施行政处罚案件4113件,罚款数额25117.69万元;实施连续按日处罚案件8件,罚款金额759万元,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01件,移送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28件。悠悠十载织就合肥锦绣生态。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劳簿”,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向生态要效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当“两山”理论的实践者和排头兵!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不负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在合肥,打造天蓝、云白、水清、岸绿的大湖名城已经成为大家的广泛共识。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合肥市生态环境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将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美丽合肥”建设中取得明显进展,着力把巢湖打造成为“最好名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一座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精彩呈现。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

精准施策从“合肥蓝”到“常态蓝”

翻开合肥市大气环境治理成绩单,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2021年,合肥市PM2.5平均浓度32 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9.2%;空气质量优良率85.8%,较2015年提升15.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实现有考核记录以来首次全面达标。截至今年,PM2.5浓度实现“九连降”,空气质量连续两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如今的合肥,抬头晴空湛蓝,俯首绿草如茵。得益于空气质量的逐年改善,“合肥蓝”早已成为“常态蓝”。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合肥市生态环境“铁军”的努力与坚守。

打开微信群,执法人员能够及时转办投诉信息、核查并反馈结果。2021年12月下旬,合肥市生态环境局专门建立微信区,切实解决区中的异味投诉问题。十年来,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大规模重点区域异味整治专项行动,对1543家重点企业实现精准管控。与此同时,在完成全市200余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的基础上,完成89 家年销售汽油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建成机动车固定式遥感监测点22个,联网上传数据460万条,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27476余条;5000 平米以上建筑施工工地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700余套,完成6000余块大面积裸土治理;通过226个铁塔远程视频监控点严控秸秆禁烧……

像这样瞄准大气污染“病根”,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治理,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0%,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PM2.5平均浓度35.2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科技手段也是精准助力大气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今年,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大气污染管控平台,打造大气污染防治业务协同系统,围绕协同共治理念,实现环境问题的统一监管、调度,以科技的力量,助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只苍鹭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内飞翔。

城湖共生巢湖治理“看得见”“闻得到”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湖滨水草茂盛。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戏水觅食,与湿地、蓝天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合肥市加大力气推进巢湖综合治理,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投资近百亿、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全部建成,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筑起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与此同时,实施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重点实施节水养田、治河清源等8类措施37个子项目,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如今,巢湖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562种,环巢湖鸟类种群创有数据以来最高纪录,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重现,巢湖已然成为“鸟类天堂”。

蓝藻水华一直是巢湖综合治理的难点之一,合肥市组建常态化蓝藻防控组织机构和蓝藻打捞队伍,建立巢湖蓝藻数据信息工作平台,加大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建设,吹响治理蓝藻的“集结号”。

2012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蓝藻水华总体呈下降趋势,巢湖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1年,巢湖湖区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为5月30日,与2020年同期相比,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推迟56天,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2022年,水华发生累计面积为543.76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全湖平均水质也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综合治理成效“看得见”、“闻得到”,巢湖这张“合肥最好名片”焕发出别样光芒。到2025年,将确保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到2035年,力争巢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争当城湖共生的养人福地。

庐江万株池杉沐浴在阳光下。

创新驱动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实践”

对标学习江苏省“绿岛”建设成功案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绿岛”潜质项目摸排工作,今年,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共享治污”的新模式,未来或可形成中小微企业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企业污染治理成本。

这是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深化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该局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方向,开创“合肥治理”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路径。

创新重点河流攻坚模式,多部门针对问题河流建立联合驻点集中督查机制,有效推动流域突出问题整改和水质改善;8 次围绕巢湖开展巡湖活动,在市级层面推动跨区域河流联防联治,建立“三河联席会议”制度;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在59个跨市断面、国考断面开展污染赔付金、生态补偿金“双向补偿”。2021年,合肥市各县(市)区、开发区产生污染赔付金合计8830万元;获得生态补偿金合计1.0890亿元。

从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机构改革,到制定和修订《合肥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7项地方法规规章,再到“生态云”大数据平台等科技助力,如今,合肥市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

目前,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正在加快推进“天地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构建机动车排气污染“天地人车”监控平台,开发集监测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模型推演、预测预警、应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大数据平台。通过构建环境信息“一张图”、监测监控“一张网”,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建设水平,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高质量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化综合应用体系基本建成,促进生态环境精细化监管和科学化决策,有力支撑环境治理。

合肥滨湖新区方兴湖公园。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探索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如今,合肥市已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完成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排污许可管理“合肥经验”在全省推广,逐步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放“按证监管”。同时,坚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实施行政处罚案件4113件,罚款数额25117.69万元;实施连续按日处罚案件8件,罚款金额759万元,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01件,移送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28件。悠悠十载织就合肥锦绣生态。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劳簿”,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向生态要效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当“两山”理论的实践者和排头兵!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