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改革创新为翅,埇桥现代农业起飞

©原创 2020-09-15 08:22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你看,我通过微信小程序,不用去现场,就能实时监控园区五个种植点的实时情况。”9月12日下午,在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梅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技术发展为农业耕种管收带来的巨大便利。作为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两区”,近年来,埇桥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备受瞩目。

产业园内的协鑫智能温室。

科技将专家和农户连接在一起

张梅所说的微信小程序名为“宿州埇桥区大田物联网”,它和“埇桥区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于2019年11月同步上线,在农业技术专家与农户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深受农户欢迎。“产业园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气象减灾服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卫星遥感、气象观测站、土壤传感器、北斗无人机等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服务。”张梅表示,所有技术的培训、设备的安装都对农户免费。

据介绍,2019年,产业园总产值突破60亿元,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12元。“我们通过招大引强,目前已有包括温氏总部及饲料厂、丰沃现代农业生态园等12个亿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张梅表示,下一步,产业园将按照绿色兴园、创新活园的原则,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技术集成、创业平台的作用,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一增一减”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自1981年农校毕业至今,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秦已服务农业近40 年。提到区里农业发展,他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字就是“大”,“目前埇桥区农民承包面积已达243万亩,这个数字在全国的县区里面也算是非常巨大的。”李秦告诉记者,这个“大”同时体现在单产上,包括小麦、玉米、大豆,仅以小麦为例,无论是突破600公斤、还是800公斤,我省都是在埇桥区率先实现。“这与小麦高产攻关、玉米大豆振兴计划密切相关。”

种植大户带领实现规模种植、政府项目资金引领、生产优质专用小麦……李秦介绍说,目前产业化、品牌化是正在做的工作,“过去包饺子、蒸馒头,用的面粉都是一样的,现在都细化,有专门做饺子的、有专门蒸馒头的,这就是小麦的专用。”李秦表示,今年此类种植已从20万亩增加到30万亩,因为细化了,企业来收购各个种类时,销售价格也增加了,农民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与此同时,政府加强基础实施建造,通过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在此设立实验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农民培训,提高种植技能。“我们把节水节肥手段推送给农民,在增加他们收入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他们的种植成本,这也是从根本上做好服务。”

一系列国字号荣誉为埇桥增添动力

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区)”“全国杨木产业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埇桥区2010年和2011年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2019年,埇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4.9万亩,总产132.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4%,被评为“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在肯定埇桥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未来提出了更高要求。

“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农业,建设优质产品供应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园区建设,打造优质高效发展平台。聚焦冷链物流,提升优势农产品附加值。”据介绍,下一步,埇桥区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为驱动力、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抓手”,搭乘“158”行动计划的东风,强化内功,招大引强,加快推动“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全面推进埇桥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慧 姚一鸣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你看,我通过微信小程序,不用去现场,就能实时监控园区五个种植点的实时情况。”9月12日下午,在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梅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技术发展为农业耕种管收带来的巨大便利。作为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两区”,近年来,埇桥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备受瞩目。

产业园内的协鑫智能温室。

科技将专家和农户连接在一起

张梅所说的微信小程序名为“宿州埇桥区大田物联网”,它和“埇桥区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于2019年11月同步上线,在农业技术专家与农户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深受农户欢迎。“产业园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气象减灾服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卫星遥感、气象观测站、土壤传感器、北斗无人机等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服务。”张梅表示,所有技术的培训、设备的安装都对农户免费。

据介绍,2019年,产业园总产值突破60亿元,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12元。“我们通过招大引强,目前已有包括温氏总部及饲料厂、丰沃现代农业生态园等12个亿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张梅表示,下一步,产业园将按照绿色兴园、创新活园的原则,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技术集成、创业平台的作用,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一增一减”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自1981年农校毕业至今,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秦已服务农业近40 年。提到区里农业发展,他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字就是“大”,“目前埇桥区农民承包面积已达243万亩,这个数字在全国的县区里面也算是非常巨大的。”李秦告诉记者,这个“大”同时体现在单产上,包括小麦、玉米、大豆,仅以小麦为例,无论是突破600公斤、还是800公斤,我省都是在埇桥区率先实现。“这与小麦高产攻关、玉米大豆振兴计划密切相关。”

种植大户带领实现规模种植、政府项目资金引领、生产优质专用小麦……李秦介绍说,目前产业化、品牌化是正在做的工作,“过去包饺子、蒸馒头,用的面粉都是一样的,现在都细化,有专门做饺子的、有专门蒸馒头的,这就是小麦的专用。”李秦表示,今年此类种植已从20万亩增加到30万亩,因为细化了,企业来收购各个种类时,销售价格也增加了,农民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与此同时,政府加强基础实施建造,通过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在此设立实验基地,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农民培训,提高种植技能。“我们把节水节肥手段推送给农民,在增加他们收入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他们的种植成本,这也是从根本上做好服务。”

一系列国字号荣誉为埇桥增添动力

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区)”“全国杨木产业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埇桥区2010年和2011年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2019年,埇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4.9万亩,总产132.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4%,被评为“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在肯定埇桥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未来提出了更高要求。

“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农业,建设优质产品供应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园区建设,打造优质高效发展平台。聚焦冷链物流,提升优势农产品附加值。”据介绍,下一步,埇桥区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为驱动力、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抓手”,搭乘“158”行动计划的东风,强化内功,招大引强,加快推动“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全面推进埇桥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慧 姚一鸣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