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我爱淮河,她不仅养育了我,还给我提供了探索艺术的广阔原野;我爱花鼓灯,她是汉民族的代表性舞蹈,鼓声里有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上周四,国家级非遗项目花鼓灯的代表性传承人,安徽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金明做客徽派,他用嘶哑而丰富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深情讲述了与淮河,与花鼓灯的情缘。
花鼓声里是百姓的喜怒哀乐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明
徽派:可不可以用花鼓灯开场的形式跟我们观众打个招呼?
金明:这两天在安徽给全国的艺术家上大师课,嗓子已经沙哑唱不了,我就把歌词说一下:“上了场子不敢走,四面围的都是朋友。朋友见我微微笑,我见朋友抬不起头。”比较敞亮,这就是汉民族代表性舞蹈花鼓灯的特色。而且,一台锣鼓半台戏,唱歌之前必须要先打锣鼓。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盘古开天地,不管是皇帝登基,梁红玉战金山还是老百姓有冤屈了都要打鼓,但我们的花鼓跟其他鼓不一样,它跟老百姓的生活紧紧相关。不管是喜怒哀乐,婚丧嫁娶,还是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都要打鼓。到目前为止,只要到农历3月28,就会在东山上祭拜大禹,然后打起花鼓。因为那是阳历五月份左右,麦子已经灌浆了,这时候打鼓期盼今年有个好收成。
徽派:是什么机缘让您扎根到淮河边?
金明:我是北京人,爸爸是军人,当时解放军南下,我六七岁也跟过来了,当时就看到很多村子里都有玩花鼓灯的,我就跟着玩灯的队伍一路走一路看。而且我看到他们玩花鼓灯的,就算鞋都烂了,还能跳得那么愉悦,对我震动很大。后来我看到一个老奶奶抱着孩子在河边,对他说,别哭,饿了喝口水,我就觉得这里的人民怎么这么勇敢。其实我爸爸的想法是让我接他班,去当兵,但是我看到这些人这么苦,怎么还有这么大的精神去跳花鼓灯,我就想去找寻她,研究她。我常常在想,我爸带我来淮河,我一点不后悔,我这一辈子没白活,因为妈妈是淮河,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打湿了多少好的诗篇,在我的记忆中,民族的精神历历在目,我经常留下流泪的思念。
19岁时的金明
徽派:所以您是深沉地爱着这块土地,因此选择留下来的?
金明:过去淮河经常泛滥,但这里的人民也不想离开这块地方,他们爱土地,爱家乡,我深深地感动。我在一本书的前言里面写了这么几句话:淮河水喝着贴心甜,家乡的土闻着扑鼻香。不是淮水加冰糖,也不是泥土拌麝香,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这播撒着希望,有时候也收获点忧伤,但是每天能看到照耀这块大地的曙光,这块大地就是又有艺术,又会生活的一块大地。
“东方芭蕾”从劳动生活中来
金明和学习花鼓灯的孩子们
徽派:后来是怎么走上专业从事花鼓灯艺术之路的?
金明:慢慢长大了以后,我在部队看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解放军跳舞。因为我也从小喜欢跳舞,就到了歌舞团。我一看花鼓灯特别神秘,到了歌舞团以后就让老师们介绍给我听。解放后第一个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从日本留学回来,带着他的爱人盛洁来到淮河边,被花鼓灯震撼到了,在淮河边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研究花鼓灯两年。团里面58年排《摸花轿》,我的老师,副团长冯国佩,我就天天跟他学。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戴爱莲老师,她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毕业,抗战时回国,第一个看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然后就到淮河边看冯国佩的花鼓灯,她很惊讶,说这是她心中的第二个梅兰芳。冯国佩老人非常朴实,看我很认真,说收我为徒,我就跟他学。他说跟他一个人学还不行,花鼓灯是淮河的大文化,从上游的河南信阳一直到洪泽湖都有花鼓灯,村村都有花鼓灯,家家都有玩灯人。他的话震撼了我。1974年我19岁的时候开始走淮河,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走,天黑了下雪了就住在农家,我从上游一直走下来。那时候那些老艺人,现在都不在了,但他们的孙子对我都很尊重,因为我给他们的爷爷披过麻,戴过孝,守过灵。
金明在民间教学
徽派:花鼓灯艺术到底是怎么来的?
金明:汉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他们在生活和劳动中产生了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叫花鼓灯,这是个神奇的名字,花就是女人,鼓就是男人,灯是他们心中的太阳和月亮。农闲的时候,在打粮食的场上缝衣服,叙话,这种近距离的情感倾诉,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所以特别真实动人。到了北京舞蹈学院,我首先教学生动作,花鼓灯的动作是比较难的,她从劳动中产生,比如拿扇子一颠,是簸簸箕。还有挑担步,捻线步,喜鹊登枝,推车子,挎篮子步,等等,这都是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捂胸口的动作,是女孩子害羞,爱美爱生活;燕子出水,是爱大自然。这么一跳,老百姓都看懂了,自然都喜欢。虽然农业现代化了,但这些历史不能丢。
花鼓灯表演
徽派:为什么把花鼓灯誉为“东方芭蕾”?
金明:花鼓灯其实跟京剧一样,每个村子都有流派,大家之间互相竞争,我们叫抵灯,很好玩。你打我打,哪个地方围的人最多,说明跳得最好。过去常说,好男不玩灯,好女不看灯,所以玩花鼓灯的都是男扮女装。因为是男扮女装,这么大的脚要挤进那么小的鞋子,老艺人就想了个办法,用衬子,垫在脚后跟的位置,这样脚指头塞进鞋里,脚跟立在衬子上,加上裤子长看不见,这样垫着脚跳花鼓灯,所以被叫做“东方芭蕾”。当然,她跟西方芭蕾完全是两回事,西方的是宫廷的,贵族的,绅士的。周恩来说,东方芭蕾是人民的芭蕾,是从土地走出来的,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舞蹈。
要教会年轻人跳好中国舞
金明手把手教学
徽派:在北京舞蹈学院教书,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金明:花鼓灯艺术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始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戴爱莲院长说的,花鼓灯是汉民族的舞蹈代表,这句话激励了我,怎么办,我回到我的母校,北京舞蹈学院,让年轻人把中国的舞跳好,我来教学,先给老师进修,我把淮河边老艺人原汁原味的元素教给他们,他们一看太好了,现在已经编成教材了,20多年了,我每年有半学期在北京舞蹈学院上课。前年我们还在学院搞了台追忆老艺人的晚会,我今年也66岁了,我觉得必须接过他们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徽派现场,金明演示花鼓灯表演
徽派:您会通过什么方式教年轻人跳花鼓灯呢?
金明:过去女人不许出门,外面灯歌一唱,跟头一翻,又想去看,于是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出去看,我把这一系列的过程编成舞蹈动作给他们看,用非常生动的肢体语言告诉他们,原来花鼓灯的舞蹈是这么来的,他们就理解了,喜欢了。所以,一定是舞蹈来源于生活,要有情感。比如说女孩子看到男孩子长得很帅,不好意思看,又偷偷看,心里在想也是在看,设计一个三回头的动作。语言和动作结合起来教学,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老百姓的舞蹈是返璞归真
金明为徽派题字
徽派:听说您在农村搞了个传承基地,对传承有什么样的想法?
金明:我虽然退休了,但是我搞传承基地,就是希望一定把花鼓灯传下去,这其实是在还愿,我要回报淮河大地的养育之恩。我不仅是国家级传承人,我也是国家一级编导,我在花鼓灯这条路上探索、挖掘、传承和创新。在安徽这块,全国拿奖拿得最多的就是我。把花鼓灯用创新方式打造,比如编创成《欢腾的鼓乡》,还有,我用推小车步推出一个舞蹈《粮》,讲的是推小车去前线送粮食的故事,观众没有不流泪的,还拿了群星奖。2008年奥运会,我们国家56个民族里面就选了12个民族,藏维蒙朝等11个少数民族,汉族就是花鼓打起来了,给全世界看中国人民的精气神。青岛“一带一路”会议结束了,26个国家的代表去蚌埠看花鼓灯,我就组织当地农民跳花鼓灯,给他们震撼到了。杭州金砖会议结束了,17个国家的代表也都去看花鼓灯。去年我在北京舞蹈学院做了一台晚会叫“沉香”,把全国各个民族的舞蹈集中起来,选12个节目进中国大剧院,花鼓灯是第一次进,而且压台,谢了六次幕都没谢下来,最后我作为编导上台致谢。华夏儿女很伟大,给民族带来兴旺,带来精气神。庄子、老子都是淮河边长大的,老百姓的舞蹈是返璞归真向自然,画着蝴蝶任逍遥。老百姓是在舞自己,爱自己,爱这块大地。
《沉香》剧组
徽派:您到底为什么这么喜欢花鼓灯?
金明:花鼓灯带给我很多磨难,在舞蹈学院上课时我说,我爱磨难,磨难是我的朋友,我每天摸着磨难的手,没有磨难就没有人生,磨难给我带来财富,我永远拉着磨难去走自己的人生。我现在基本没有礼拜天,身体也还不错,天天活动跳舞,老艺人给我感慨特别深,我有个老师叫赵怀珠,领着伞把子的,去世前他说,一辈子没玩够,希望在他下地时玩一场花鼓灯。当时,我在一千米以外看着,灰尘掀起我看不见了,但是这种精神让我泪洒如雨。那天看到老艺人给他打鼓,外乡的灯友们哭成一片,我才知道什么叫打鼓,那是情感的鼓,民族的魂,世世代代老百姓酸甜苦辣的鼓。所以我觉得要把事情做好,一定要执着,要把民族的文化传承好。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李燕然/文 薛重廉/图